李嵚崟
長期以來,受制于我國火炮理論研究水平和薄弱的工業基礎,我軍幾次啟動遠程壓制火炮的研究最后都歸于失敗,直到上世紀80年代通過技術引進和國際合作,才接觸到世界先進水平的火炮理論和生產技術。而經過20年的消化吸收以及改進創新,我國終于擁有了自己的火炮理論體系。此次閱兵,全自行化的火炮方隊就展示了我軍機械化炮兵部隊的強大實力。
3毫米所代表的鴻溝
PLZ05式155毫米自行加榴炮的批量裝備標志著我軍炮兵體系的一個重大轉變,從152毫米加榴炮到155毫米自行加榴炮的改變并不僅僅體現在3毫米的口徑差距上。經過20年的苦心研究,我國兵器工業終于在火炮研制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掌握了諸如電渣重熔技術、身管自緊工藝和與大藥室相結合的高膛壓技術等先進技術和工藝,同時在內外彈道學理論研究上也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可以說,我國終于建立了自己的火炮理論研究體系,這將可以改變我國炮兵武器長期只能仿制和低水平經驗式設計的不利局面,能夠獨立自主地研制生產符合我軍技戰術要求的火炮系統。
新型PLZ05式155毫米自行加榴炮的信息化水平相當先進,在外貿出口的PLZ45式155毫米自行加榴炮作戰系統上首先采用的炮兵指揮系統被發揚光大,構建了數字化、網絡化、可擴展的炮兵綜合指揮系統。不同類型的支援車輛為綜合指揮系統提供數據,經過綜合指揮系統處理之后得出射擊諸元通過通信網絡傳遞給各炮位,極大地縮短了火炮射擊準備時間。配合首次裝備我軍白行火炮的自動裝彈機,極大地提高了火力突擊的強度。與曾經在1984年和1999年閱兵中都出現過的83式152毫米自行加榴炮相比,因為信息化能力的提高,新型火炮不論是在射擊精度還是在反應時間上都有了長足的進步。如果說83式自行加榴炮只是給火炮裝上輪子,初步滿足了機械化作戰條件下火炮的機動作戰要求的話,新型155毫米自行加榴炮就不但有“風火輪”還有“千里眼”和“順風耳”,只有這樣才能發揮大藥室和先進的內彈道學射擊所賦予的大射程的優勢,做到“快、準、狠”的打擊能力。也只有這樣才能“快打”、“快撤”,避免敵軍火力壓制,躲過敵軍反炮兵火力,更加有效地保存自己。

當然,155毫米新型自行加榴炮也有些許遺憾,因為先進雙基模塊化發射藥的研制略有滯后,并且和現有的自動裝彈機不甚匹配,因此155毫米新型自行加榴炮仍然采用藥簡裝填發射藥。隨著模塊化發射藥研制的進一步推進和新型自動裝彈機的上馬,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具有世界領先技術水平的新型大口徑自行火炮將會出現在我軍裝備序列中。
小變化,大學問
新型PLZ05式122毫米自行榴彈炮在本次恢宏的閱兵場面中看上去并不是十分起眼,不過新型輕型履帶式底盤、與155毫米自行加榴炮相同的信息化裝備,使得122毫米自行榴彈炮相較于1999年閱兵中出現的89式122毫米自行榴彈炮在技術水平上有了極大的提高,我軍師(旅)一級的炮兵實力有望得到極大的加強。同樣也不十分搶眼的120毫米輪式自行迫榴炮也是第一次出現在國慶閱兵的陣容中。作為世界上第二個采用此類裝備的國家,我國的自行迫榴炮也經過了引進、吸收和創造的三部曲。作為營級火力的骨干,輪式迫榴炮與傳統迫擊炮相比,機動能力和射程都有了長足的進步,使得我軍步兵戰斗分隊的火力得到了極大的加強。同樣采用92式輪式裝甲輸送車底盤的100毫米突擊炮雖然也是首次參加國慶閱兵,但其在最近幾年的軍事演習中早已頻頻亮相,標志著我軍步兵反坦克火力全面開始了機械化改造。三種并不十分起眼的裝備,組合起來卻能夠使得我軍的主要作戰單位——機械化步兵9幣的火力獲得極大的提高,改變了長期以來我軍同等編制級別作戰單位的火力弱于世界主要軍事強國的尷尬局面。
新型300毫米自行火箭炮作為我軍裝備過的口徑最大的火箭炮,這一次也閃亮登場。長期以來,我軍缺乏遠程壓制火力,122毫米自行火箭炮雖然也是一種經典武器,但是在蘇軍中是作為師一級火力使用,集團軍屬炮兵和預備炮兵都裝備有更大口徑的火箭炮甚至短程戰術導彈(蘇軍稱戰術火箭)。我軍引進并改良了300毫米自行火箭炮可以說是一步趕上了世界先進水平,改變了我軍長期以來遠程壓制火力和反炮兵火力的不足,填補了我軍炮兵武器裝備體系上的一個空白。
艱難的前行
雖然我軍自從建軍以來就極度重視炮兵的發展,在戰爭年代就不惜代價地從敵人手中奪取火炮裝備自己,而且還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開辦炮兵學校,培養炮兵人才以最大限度地發揮手中武器的威力。建國后更是師從蘇聯,大力加強炮兵建設,初步建立了火炮工業,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能自行生產火炮的國家之一。但是我軍雖然建立了火炮工業,卻沒有能夠建立起自己的火炮科研體系,對于火炮理論研究更是幾近空白。同時受制于我國落后的工業能力,甚至一度到了沒有足夠的火炮牽引車輛的地步,大噸位火炮牽引車更是匱乏,嚴重限制了我軍重型火炮的發展。雖然我國成功地研制了59-1式130毫米加農炮,通過降低火炮重量的方法部分回避了這一問題,但是很明顯,在我國當時的技術條件下,射程更遠、威力更大的遠程壓制火炮只能是夢想。
按照當時蘇軍的炮兵理論,遠程壓制火炮應該由大口徑榴彈炮和大口徑加農炮共同構成。蘇軍在二戰后形成了由122毫米以上大口徑榴彈炮、加榴炮以及加農炮共同構成的遠程壓制火炮體系。我軍在建國初期,引進仿制了蘇軍的大批大口徑火炮,形成了我軍第一代壓制火炮體系。但是這一體系中,122毫米和152毫米加農炮、152毫米加榴炮的性能并不出色,同時型號過多,不利于后勤保障,因此我軍很快開始著手調整。但是這些項目中只有仿制D20型152毫米加榴炮和改進130毫米加農炮(減重)兩個項目獲得了成功,而152毫米加農炮的研制久拖不決,更大口徑和射程的遠程壓制火炮更是鏡花水月。但是倚仗130毫米加農炮在那個時代較為出色的性能,我軍的炮兵能力仍得以維持。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軍仿制的第一代壓制火炮日漸落后。上世紀70年代,以美蘇為代表的軍事強國開始研制第二代壓制火炮體系時,我軍想要與之競賽已經力不從心。唯一研制成功并批量裝備部隊的83式122毫米加榴炮,雖然在射程上達到了和同期外國105/122毫米口徑火炮相當的15千米的水平,但由于必須嚴格限制重量以避免牽引車輛不足而造成的麻煩,依舊存在很多無法克服的困難,如在精度上有所欠缺。而千呼萬喚始出來的152毫米加農炮,性能卻讓人大失所望,僅有部分火炮參加兩山輪戰(編注:中國對越自衛還擊戰中,在1984~1989
年間抽調各軍區部隊輪番上陣,對越軍控制的老山和者陰山眾多據點進行集中拔點作戰,史稱兩山輪戰)以檢驗性能,后來干脆轉為外貿出口,沒能批量裝備我軍。這一階段的挫折暴露了我國從火炮理論到材料研制方面的諸多缺陷。而牽引車輛特別是重型牽引車輛的嚴重不足,更是對這些問題推波助瀾,使得我軍炮兵部隊無法完成新裝備的換裝。
轉折點
隨著世界炮兵理論的發展,大口徑壓制火炮中榴彈炮和加農炮的界限越來越模糊,最終合二為一。上世紀80年代開始,美蘇兩大軍事強國都開始發展大口徑加榴炮作為各自炮兵部隊的火力支柱。形成了105/122毫米和152/155毫米兩大系列,我軍炮兵武器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越拉越大。由于我軍裝備的壓制火炮在射程上的劣勢,一度退出現役的59-1式130毫米加農炮不得不重新披掛上陣。所幸因為國際環境的變化,我國此時已經能夠接觸到西方先進的火炮理論和制造工藝,我國火炮工業的發展也就此揭開了新篇章。
火炮理論研究和設計奇才布爾博士在上世紀80年代研究和制定出了獨具特色的45倍口徑155毫米火炮體系,西方各國在采用39倍155毫米身管火炮體系之余,也對布爾博士的成果很感興趣。而我國敏銳地抓住到了這一學習世界先進技術,拉近與世界先進水平間差距的絕好機會,開始與西方火炮廠商合作,依托布爾博士的先進理論,開始了我國新一代大口徑壓制火炮的研制工作。在此過程中,我國接觸并引進了大量先進技術,比如電渣重熔技術和身管自緊工藝,為我國火炮工業奠定了技術基礎。更為重要的是,通過交流,我國科技工作者第一次系統了解了火炮射擊理論和設計過程,對比83式火炮研制過程中完全依靠經驗的低水平設計模式,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提高。通過近10年的艱苦努力,我國終于完全掌握了世界先進水平的火炮設計理論,同時在與外國火炮廠商共同開發45倍口徑155毫米身管壓制火炮的過程中不斷總結提高,最終形成了符合我國自身特點的火炮設計理論。標志之一就是我國通過理論計算和火炮實驗,發現了45倍口徑155毫米火炮體系的一些問題,諸如45倍口徑身管與大藥室之間仍然不甚匹配,內外彈道學仍然有提高空間等問題,并最終提出了有自身特色、也符合國際潮流的52倍口徑155毫米火炮體系。
新的篇章
進入20世紀90年代,我國科技工作者意識到,炮兵武器的一個新時代已經來到,隨著歐美第三代大口徑壓制火炮系統的陸續服役,炮兵武器已經進入系統化時代。此前我國采用的(同時也是大多數國家的標準做法),以火炮型號研制為牽引,單純武器個體發展的方法已經不適應新的炮兵武器的戰術要求,必須以火炮系統為著限點,以信息化和機械化為依托,發展完整的炮兵作戰體系。在此過程中,我國火炮科研工作者以45倍口徑155毫米火炮體系為基礎,以系統化和合成化思維為指導,研制了PLZ45式155毫米火炮系統。在研制伊始就確定了將各種保障車輛配套研制的合成化研制計劃,形成了我國第一種大口徑火炮系統,并在外貿競爭中取得佳績。
經過這一過程的洗禮,我國火炮科研工作者深化了對于火炮系統的認識,意識到火炮的研制已經不是火炮系統的全部,甚至不是最主要的部分。如何構建一個能夠為所有口徑火炮服務的綜合指揮系統才是重中之重。因此我軍的新型52倍口徑155毫米火炮體系的基本技術特征得以確立,同時以其不可動搖的技術優勢促使我軍放棄原有的火炮體系,轉而采用122/155毫米壓制炮兵序列。而根據PLZ45式155毫米火炮系統的經驗,首次建立了綜合指揮體系,調整了配套保障車輛的技術方案,著力解決了綜合指揮系統和火力單元間的交聯問題。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炮兵綜合指揮系統,并可以擴展到其他炮兵武器系統,極大地提高了我國炮兵體系的技術水平和信息化作戰能力。
進入21世紀,隨著火炮系統技術的進一步發展,迫榴炮這一新型炮兵武器開始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這種蘇聯發明的炮兵武器兼具迫擊炮和榴彈炮的特性,在提高射程后甚至可以和105/122毫米系列加榴炮相媲美。同時它輕便可靠,不需要105/122毫米加榴炮那樣龐大的保障系統,可以裝備到營一級,極大地提高了步兵分隊的火力。因此我軍也引進仿制并裝備部隊。隨著西方國家逐漸放棄105毫米火炮,俄軍也不再推出新型122毫米火炮,可以認為,在不遠的將來120毫米迫榴炮將取代105/122毫米火炮系列成為與122/155毫米火炮系列并駕齊驅的炮兵火力體系。
如果把這些變化放在全球師改旅的大背景下看,因為取消了團一級編制,此前世界各國采用的團一師一集團軍(軍)火力支援體系勢必做出調整,改編為營一旅一集團軍(軍)模式。而此前營一級炮兵火力通常為120毫米甚至82毫米迫擊炮,顯然不能滿足要求,而迫榴炮可以很好地彌補團一級支援火力取消后炮兵火力體系中的空白,而又不過分增加營一級的后勤負擔,達到縮小編制的目的,因此迫榴炮的流行就不難理解了。
未來路迢迢
炮兵歷來被稱作戰爭之神,經過60年的發展,我軍這支“紅色戰神”迎來了又一次的涅槃,在每一次重生后他都會愈發強大。10年前的那次閱兵,我們還能看到牽引式火炮的身影。10年后的今天,通過天安門廣場的這支“戰神”部隊已經完全自行化,短短的10年就達到如此成就使我們有理由相信,用不了多久,我們的炮兵將更加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