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明
在建國60周年國慶閱兵中,我國空軍強大的編隊以矯健的身影飛越天安門,向黨和人民匯報空軍近年來在現代化建設中取得的豐碩成果;由預警機、先進戰斗機、戰斗轟炸機、轟炸機、空中加油機等組成的作戰編隊,充分表明我國空軍已經成為一支兵力合理、結構完善、訓練有素的強大空中作戰力量,是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重要保障。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那些曾經制約我國空軍發展的問題,然后再來看一看這十年來,我國空軍針對這些問題取得T哪些長足的進步吧!
劣勢明顯的時代
自建國以來,尤其是冷戰時期,我國面臨強敵環繞的局面,加上經濟技術實力有限,并且我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空軍建設中重點發展以國土防空為主要方向,適當發展對地、海戰場的支援能力,因此我國空軍長期以來是一支以國土防空為主要作戰能力的空中作戰力量,其具體表現在:
指揮控制方面以地面防空雷達網及截擊引導系統為主,雖然20世紀80年代以后我國裝備了較為先進的三坐標防空警戒及引導雷達,并且具備目標的自動錄取及傳輸能力,但由于受地球曲率影響,地面雷達對低空目標的探測能力較差。因此,在國土防空作戰中,空軍不得不采取加大主要作戰方向雷達布置密度的辦法來解決防空指揮系統對低空空情的掌握問題。這種辦法雖然可以部分解決問題,但耗費較大,加上我國國土遼闊,不可能各個作戰方向都如此大量地布置雷達,尤其是海洋作戰方向。所以在防空指揮引導方面,當時仍舊以半自動化指揮系統為主。這種指揮系統,是利用計算機收集各種防空數據,自動顯示飛機的位置,指揮員根據態勢顯示,選擇攔截方案和所使用的武器,系統的容量和反應速度都比手工系統有了明顯的提高。但是,由于當時空軍裝備的殲擊機在機載設備及武器方面存在不足,而現代戰爭中對方多采用多方向、多批次、多機型的方法發動攻擊,所以當時我國空軍殲擊航空兵部隊采用的人工作業、語音引導的指揮系統已經不能適應新時期的需要。在此背景下,我國研制了師(團)級半自動地面指揮引導系統裝備部隊,系統包括:警戒雷達、信息錄取設備、圖傳接收/發送系統、計算機及顯示器等,其中計算機可以自動接收來自防空警戒雷達的信息,定時對空中目標和我方殲擊機進行信息采樣,計算航行諸元,分析目標未來的動向及我方殲擊機的應對措施,并向指揮員進行顯示,引導殲擊機在預定的攔截線有效地截擊空中目標。但就總體而言,這些系統的性能仍舊偏低,電子對抗能力也較為有限,同時指揮戰機的數量也存在不足。在進行大規??諔?,尤其是遠離本土指揮大規??諔鹉芰^差,應該說指揮控制方面的不足,是制約我國空軍作戰能力的關鍵瓶頸。
作戰飛機方面當時空軍作戰飛機仍舊以二代戰機如殲-7為主,這些戰機普遍存在著航程近、火力弱、機載設備簡單,不具備超視距和全天候作戰能力的缺點,很難適應新時期的作戰要求。而具備超視距和全天候作戰能力的戰機,如殲-8B數量不足,并且其機載航電及武器系統的性能指標也偏低,在現代化的空戰中的作戰能力有限。性能較好的三代戰機,如蘇-27SK數量更少,在當時,國產化的工作剛剛開始。

因此,從整體上來說,當時的我國空軍從作戰飛機的航程、指揮控制系統的信息支持能力等多方面,都不足以支持較遠距離上的大規模作戰。尤其是在遠離大陸防空雷達網的地區,如果對方有預警機,就有可能做到先發制人。在對地攻擊方面,當時空軍的主要對地支援飛機還是轟-5、轟-6、強-5這些老式飛機,其性能已經明顯不能適應現代戰爭的要求,主要表現在缺乏低空突防能力。當時我國對地支援飛機缺乏地形跟蹤雷達、慣性導航這樣的較為先進的遠程低空突防設備,只能靠飛行員的自身的技術進行低空突防飛行,缺乏全天候作戰能力,且安全系數低。除此之外,這些飛機也缺乏使用精確制導武器及防區外攻擊的能力。對于當時的中國空軍來說,尤其缺乏像F-15E這樣的具備全天候精確導航/瞄準能力的多用途攻擊機,也沒有諸如激光制導炸彈、SLAM導彈這樣的精確制導、防區外攻擊武器。由于只能使用普通炸彈等武器,在攻擊點、線狀目標時就需要出動多架飛機,進行多次攻擊,因此間接導致戰機面臨的危險增大、生存能力降低。同時,當時的中國空軍嚴重缺乏電子戰飛機,尤其缺乏“硬”摧毀的能力,雖然當時空軍已經裝備轟電-5等電子戰飛機,但不論飛機平臺性能還是電子戰設備性能都不能滿足現代戰爭的要求。尤其是沒有配備反輻射導彈,不能徹底地摧殘對方防空系統,因此在對方有較強防空系統的情況下,其壓制能力較弱。
投送能力方面當時的中國空軍擁有的運輸機數量有限,大規??者\能力不足,尤其是大型的伊爾-76型運輸機數量非常有限。因此在空運大型武器裝備方面能力的嚴重不足,制約了空降兵重裝化的發展,作為運輸機隊主力的運-8C,存在航程有限,且飛機功率偏小,尤其是高溫、高原性能較差,在南方和青藏高原地區運載能力低,影響我軍應急機動作戰部隊在上述地區的作戰能力。
新世紀的中國空軍
全新的指揮體系進入新世紀,我國以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為牽引,著眼質量建設,力爭建立一支首戰用我、用我必勝的現代化空中作戰力量,在過去10年中,我國空軍現代化建設最大的亮點就是完成了空中預警系統的研制和裝備。對于我國來說,空中預警系統的裝備,極大地提高了空軍的整體作戰能力。首先,空中預警系統對低空目標的探測能力遠高于地面雷達,這意味著對于低空空情的掌握能力大為提高,也就意味著對低空目標的截擊能力大為提高,有效地增強了防空作戰能力。同時,由于空中預警機的探測面積遠大于地面雷達,因此可以大大降低地面雷達的布置密度。另外,由于預警機集探測、指揮、引導等功能于一身,可以降低整個防空體系需要的戰機數量。因此,預警機的服役從整體上降低了防空系統的費用。預警機另外一個重要的功能是指揮空戰,由于它的探測與指揮能力較強,因此可以指揮我方戰斗機隊保持在較低的空域,并將其引導至目標所在的空域。這樣,戰斗機就可以不開啟自身雷達,而是利用預警機提供的信息,秘密接近目標,突然發起攻擊,從而大幅提高攻擊的成功率。同樣,預警機也可以為攻擊機群提供地面目標信息和對方截擊機的位置,提高攻擊效果和我方攻擊機群的生存能力。
不過預警機的作用并不僅限于此,由于其號稱“活動的空中指揮所”,因此利用平臺的高機動性,預警機可以快速布置到沒有雷達日常值班的區域,快速獲得該空域和地面目標的信息,迅速彌補地面雷達網出現的缺口。當然,預警機更大的價值在于可以在遠離祖國大陸的地方建立指揮控制能力,并且可以作
為指揮中樞,溝通最高統帥部和前沿部隊之間的聯系,如果對方沒有裝備預警機,那么戰場信息主動權就將掌握在我方手里,這將極大的增強我國維持祖國統一和領土完整的作戰能力。
除了預警機外,我國還發展了齊全的特種飛機體系,分別用于電子偵察、電子干擾、對地觀測等任務,可以對目標的雷達及其他探測系統地信號進行探測、收集和識別,并進行壓制和干擾,讓對方不能有效的獲取、利用電子信息,破壞或者降低其指揮系統和精確制導系統的效能。這些飛機的服役讓我國空軍信息作戰機型更加齊全,能力更加完善。
裝備的升級我國空軍原來裝備的戰斗機,包括蘇-27SK的航電系統的功能都較為有限,最多實現了火控和導航系統的交聯,并且座艙顯示多采用指針式儀表,難以顯示較多的信息。飛行員在空戰中需要低頭觀察多個儀表才能保持對飛行的控制,這在瞬息萬變的現代空戰中顯然是不行的。參加此次閱兵的殲-B1B、殲-10型殲擊機,乃至殲-8F型殲擊機都采用了綜合航電系統和玻璃化座艙,系統以GJB289A數據總線為骨干,以任務計算機為核心,將火控雷達、慣導/GPS、通信系統、外掛管理、大氣數據計算機等有機聯系,形成一個綜合的航電信息網絡,實現了信息的綜合處理、實時共享和綜合顯示。系統具備多機協同、多目標攻擊能力,特別是可以通過數據鏈與外部預警機或者地面指揮所相連,獲得更多的目標信息,并且對目標進行識別。其座艙顯示系統包括屏顯及儀表上多個多功能顯示器,飛行員通過雙桿操縱系統(HOTAS)及功能顯示器的周邊鍵進行綜合控制,由于實現了信息的綜合處理和顯示,特別是其座艙顯示器可以顯示疊加了戰術信息的數字地圖,并且通過數據鏈進行快速的更新,更加有利于飛行員對整體戰場態勢的掌握,這樣飛行員可以迅速從顯示器讀取信息,然后抬頭維持對戰場空域的警戒,避免讓對方有機可趁。
有了信息化的裝備,還要轉換為實際戰斗力,我國新型戰斗機普遍裝備了脈沖多普勒雷達,具備探測距離遠、可以下視/下射,抗干擾能力強的優點,與其配套的國產SD-10主動雷達制導空空導彈,可以全天候、全高度、全方向攻擊目標,與機載雷達配合可以同時攻擊多個目標,是新世紀我國空軍的主要空戰兵器。這些戰機配套的“霹靂”-8型空空導彈性能也有明顯的-提高,采用了多元紅外導引頭,靈敏度更高,可以在更大范圍內支持導彈的離軸攻擊能力,另外在抗干擾能力方面優勢也比較明顯。同時,為了提高己方戰機在現代空戰中的生存能力,殲-I1B、殲-10還裝備了包括雷達報警、干擾物投放、主動干擾、導彈逼近報警系統等綜合電子對抗系統,其整體空戰能力明顯增強。
在對地攻擊方面,我國先后引進了俄羅斯蘇-30MKK型遠程殲擊轟炸機,并列裝了國產殲轟-7A型殲擊轟炸機,這些飛機具備航程遠、載彈量大、可以低空高速突防的優點,可以投放精確制導武器及防區外攻擊武器,特別是這些戰機均采用了綜合航電系統,配備了速度較快、容量較大的任務計算機,可以容納更多的武器及系統,因此可以充分支持戰機的多用途能力。這些戰機均可以使用精確導航/瞄準吊艙,進行全天候高速突防,用精確制導武器攻擊對方設防嚴密的目標,也可以用防區外攻擊導彈進行防區外打擊,并且還可以掛載反輻射導彈進行防空壓制任務,堪稱空軍執行對地任務的多面手。以我國殲轟-7A型飛機為例,可以掛載“藍天”低空導航吊艙、光電瞄準吊艙,前者由地形跟隨雷達及前視紅外系統組成,可以與飛控系統交聯,是控制飛機實施全天候低空、超低空突防的關鍵設備,而光電瞄準吊艙可以精確對目標進行探測、識別、跟蹤和標定,引導戰機用精確制導武器進行攻擊,從而填補我國空軍夜晚精確攻擊能力的空白。此外,蘇-30MKK和殲轟-7A還可以使用KH-59ME和KD-88型防區外攻擊導彈,這些導彈采用中繼慣導加末段電視制導方式,可以通過數據鏈將目標信息發回載機,供武器控制員選擇目標,因此可以對戰役縱深內的目標進行打擊,在對方防御削弱后再進行抵近攻擊。更為重要的是,這些戰機都可以發射KH-31P型反輻射導彈,具備較強的防空壓制能力,特別是未來我軍預定作戰地區,對手將很可能布置較為先進的防空系統,由預警機、先進戰斗機、防空導彈、高炮組成重疊的防空體系,具備射程遠、射高大、抗干擾能力強等特點。因此,新型殲擊轟炸機可以通過發射反輻射導彈來打擊其用來探測、制導的各型雷達,癱瘓或者削弱其防空系統的作戰效率,從而增加我軍攻擊機群的攻擊成功率和安全系數。還有一點就是,由于攻擊機隊的多用途能力的增強,可以讓我國空軍以較少的機隊來執行較多的作戰任務,從而減少空軍的規模,降低戰機采購、后勤支持、飛行員訓練等方面的成本,這在現代化戰機運用費用日益高昂的今天顯然有著非常明顯的價值的。
中國的“戰斧”此次閱兵,我國空軍另外一大進步就是巡航導彈的服役,讓我國空軍一舉突破了無法打擊對方戰略縱深目標的瓶頸,特別是在對方有較為先進的防空體系的情況下。眾所周知,現代巡航導彈有體積小、威脅大、飛行高度低、隱蔽性好,射程遠、適用靈活等優點,與空中發射平臺相配合,更能發揮其機動打擊的優勢,而我國空軍通過為轟-6配備空射巡航導彈,也讓我國空軍打擊距離、范圍成倍地延伸。最重要的是,可以通過在對方周邊地區集結大量配備有空射巡航導彈的轟炸機,來顯示其重要目標均處于我國空軍強大的打擊能力范圍之內,來迫使對方放棄侵略企圖。即使對方擁有預警機和先進的戰斗機,如果其國土較大,就需要較多的預警機來維持對其重要的目標的不間隔探測,否則的話我空軍就有可能利用空射平臺機動靈活的優勢,在其探測系統的缺口發射導彈進行攻擊。如果對方國土面積有限,且預警機較多,并能夠與地面指揮自動化系統聯網,那么我軍也可以采用從多個方向同時發起攻擊,或者利用其他武器攻擊其預警機基地,降低其出勤率,或利用其雷達弱作用區發攻擊。也就是說,巡航導彈的引入讓空軍真正成為了首戰用我,用我必勝的鐵拳。
由此可見,我國空軍在過去10年中的發展可以用飛躍來形容,在可以預見的未來,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人民空軍作戰能力必將更加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