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慧
既然我們都生于中國,都身為中國人,那么中國傳統文化就是我們的精神母體。我們應永遠做一個傳統文化的吸乳者。
當中國經歷了近百年的革新除舊后,突然發現:自身那根與歷史息息相關的精神紐帶似乎出現了斷裂,人們在迷茫與慌亂中尋找來世的路,渴求在現代物質生活與個人精神世界之間達成內外平衡,而如今的社會,并沒有提供足夠我們消化與反芻的精神食糧。
保護民間傳統文化,貴在采取各種措施營造一種文化環境的生態平衡,讓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相存相融。要把保護民間文化資源轉化為一種現實動力,一方面可以通過宣傳、普及教育,促進人們對文化多樣性的認識,提高人們對于保護傳統民間文化的社會意識;另一方面大膽嘗試和創新,推進傳統文化融入當代生活,通過旅游開發、舉辦各種展覽、資源共享來與現實生活結合。這方面,鎮江市西津渡歷史文化街區作了有益的探索。
街區豐富的歷史遺存和蘊涵的津渡文化,使街區的保護者充分認識到,保護西津渡歷史文化街區,必須要堅持一體化傳統文化保護的原則,在明確分區分類的保護目標的基礎上,確立總體保護傳統文化目標,形成街區保護的目標系統。也就是說,保護目標不僅是簡單地恢復街區的歷史文化景觀,還要健全功能,提高街區居民的生活質量;不僅是保護物質文化遺產,而且包括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使歷史文脈真正得到存續和延伸;不僅是一景一物的修繕保護,更要綜合規劃,整體保護和合理利用;不僅是保護街區這一片天地,更是保護鎮江城市發展的歷史;不僅是領導和專家的事,更要居民、社區乃至全社會的理解、支持和參與。
保護歷史文化街區,不僅僅是為了復興,也是為了利用,為了可持續的復興和利用。提升街區功能,關鍵在提升街區歷史傳統文化內涵。這方面的三個子目標,一是系統研究歷史文脈,研究成果既用來指導物質遺產的保護,又物化為物質形態的展示和觀賞的景點。二是系統重建古商市井,通過旅游招商形成服務業和居民生活渾然一體的古街風情。三是系統引導觀光旅游,精心建設旅游景點、精心設計旅游線路,逐步使街區成為游客必到,觀光必賞,能夠融入鎮江旅游主流路線的觀光旅游區。
令人遺憾的是,在某些地方依舊沒有認識到傳統文化的不可或缺性與珍稀性,人們局限于復制所謂的現代文化基因。在街區改造、社會文化傳播、人文精神學習等方面多有偏頗之處,這顯然無法適應國人對傳統文化的精神需求。
一個傳統文化品牌,首先需要的是載體,它必須有傳說,必須有美麗動人的民間故事。比如流傳始于宋朝的江上蛟龍作怪,觀音降龍救生;白娘子碼頭開藥店,免費施藥濟貧……這些傳說與故事,代代相傳,成為西津渡歷史街區居民的共同記憶,從而將某種文化特質播種于人的內心,如同一組寶藏的密碼,不斷被開啟,不斷被人們收藏。因此傳統文化也可以通過傳說和故事改編的傳統戲劇,以豐富多彩的活動和演出展示在公眾視野中。也可以用展覽的形式來演繹。每一種形式都要寓教于樂,創造出浪漫、雅致、形態各異的活動,迎合了人們與生俱來的游戲天性與參與性。文化性、游戲性、教育性,三者巧妙融合在一起,讓傳統津渡文化、民間文化千百年來不衰。
然而,在以個體多元化訴求為主體的現代社會中,傳統文化的文化傳承、大型游戲的功能正日漸淡化。當下,無論是作為一個個體,還是一個偉大的民族,對傳統歷史文化的重新發掘也好,對文化新火的去灰留種也好。都是個體與民族的顧后而瞻前、反思而改進,既然我們都生于中國,都身為中國人,那么中國傳統文化就是我們的精神母體,我們應永遠做一個傳統文化的吸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