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 水
那是一個非常孤僻的小山村,四面環山,與世隔絕,離最近的小鎮也有七十余里路。
他衛校畢業后,又拜了一個當地頗有名氣的醫生學習中醫。師傅不是科班出身,但多年的行醫生涯使他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以前不過是一個走街串巷的土郎中,后來才在市里的繁華地段開了一家診所,生意當然興隆,還雇了兩個幫手。
診所里掛滿了各式各樣的錦旗,不時有遠道而來的慕名求醫者。
有一味藥極其珍貴,師傅說,附近只有在那個山村的深山里可以找到,于是他備足了干糧,來到了那個小山村。
他是極其驚愕的,因為那里實在太落后了。幾乎沒有一間像樣的房子,全是用泥土壘成的土坯結構,也沒有學校,那里的孩子每天要步行十多里路到外地的學校上課,而且青壯年的男人大多都跑到外地去謀生了,只留下了老人與孩子。
那里的人們衛生習慣也不好,經常拿起一個木質的瓢碗舀生水喝,也許是因為水源質量好,似乎也沒有因為喝生水而得什么病。
民風是極其淳樸的。他借宿在村里的一戶人家,主人待他很熱情周到,也對他這個從城里來的客人有幾分好奇與膜拜。
但有一天,當他親眼目睹一個孩子的離去,而他卻又無能為力的時候,他才意識到這個小山村太需要醫療了。這里當然不會有醫院和診所,可連一個固定的醫務室也沒有,只有外村的醫生隔三岔五來巡診一番。后來也不來了,原因是經常收不到醫藥費,村民們最常見的做法是拿雞蛋來抵償醫藥費,后來醫生家的雞蛋都多得發臭了。
老人生了病,只能苦熬,實在熬不過去,就挖來草藥熬湯喝。當然也有治愈的情況,但大多數時候,效果不見得顯著。
于是他去了小山村。
他的到來,就是小山村的節日,孩子們圍著他團團轉,歡聲笑語。老人們親切地喚他為聶醫生,他們愛他,疼他,依賴他。
他動員村民們蓋了一間簡陋的房舍當教室,村里不同年級的孩子都編在一個班里,這邊上課,那邊寫作業,然后再互相輪換。
他拿出固定的時間給村民看病,間隔一段時間去市里看望師傅,順便帶些針和藥回來。
他一走,孩子們都聚在村頭,望著市里的方向,等他,盼他……只要他的身影一出現,孩子們便一個個都高興得手舞足蹈。
山村里的人大多數不會說普通話,他就憑著手勢和一點點剛學會的土語與他們交流。
半年下來,他認識了村里所有的老人,而且還記得哪位老伯的血壓偏高,哪位阿婆的心臟不好。
后來他發現山里有不少名貴的藥材,而且有些品種還極其罕見,于是他便教村民如何識別,并動員他們采挖,指導他們如何處理。他在村里成立了收購站,把村民們采挖到的藥材送到了市里的藥材公司,因為質量上乘,銷路一直都不錯。
幾年下來,村里的經濟狀況有了很大的改善,蓋了幾棟像樣的房子,也有了漂亮的學校,還請來了老師,而他自己的腰包也鼓起來了。村民們都感恩戴德,他成了村里最權威和尊貴的人。
他的同學來看他,剛來的時候感嘆空氣新鮮,水很甜潤,但住不了幾天就要逃走。
有人問他:“這么孤獨,這么寂寞,你受得了嗎?”
他答非所問:“生命的有效搶救時間只有五分鐘,但這里的人如果急病送醫院,最少也得一個小時。當我親眼看到一個鮮活的生命離去的時候,我的心就留在了這里。”
他感慨:“我衛校畢業時,拿著一沓簡歷在大大小小的城市轉悠,被告知這兒不需要人,那兒也不需要人。我終于知道,被人需要的感覺有多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