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新之

滬深股市大幅回落超過20%,房地產成交量又出現持續下降,暗涌徘徊。這種圖景和市場關于中國經濟正面臨資產泡沫威脅的議論高度相關。
而泡沫是否形成,又和前度熱錢重新襲來的陰影密切相關。對于通貨膨脹的憂慮,對于經濟是否陷入W型拉鋸的不安,在尤為刺激神經的外資熱錢話題下,顯得更加沉重。
社科院最新發布報告指出,今年二季度外匯儲備凈增長1778億美元,排除順差、投資和匯率變動的影響,原因不明的外匯流入量高達879億美元,其中絕大多數都很可能是熱錢。2007年時輿論爭談熱錢的景象再現。
可以想象,最近媒體記者必然是又紛紛到廣東一帶的沿海城市,拉著一個路邊的匯款小店,感嘆一番,幾十萬元人民幣這邊進去,20分鐘之后香港賬戶就體現為(扣除了手續費之后的)等值港幣。
在經過去年一年的全球經濟衰退之后,許多撤回原本國家的資金,清楚地意識到,當地的經濟復蘇還有一個漫長的過程。而從數字來看,全球今年唯一的經濟亮點就是中國的統計數據。因此,只要是追逐短期超額收益的熱錢,轉了一圈,“保家衛國”之后,還是要盯上中國市場。原因無它,除了破產清盤撤資的機構外,海外還有一大批投資公司呢!這些沒有被金融海嘯淹沒的公司,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要追逐超額回報的。
據統計稱,從今年4月份起,熱錢呈現出加速流入內地的態勢。6月份開始,流入速度已經達到自2002年起的最高點,并在7月份呈現出今年以來首次凈流入的態勢。這個時間點,也和美國股市的復蘇同步。可以這么看,那些在美股護盤或者抄底的資金之中,又有部分積極地向中國市場拓展了。
至于這幾個月以來熱錢資金在中國的流行,不用說人們也知道,它們只能進入股市和房市。尤其是六七月份,絕大多數熱錢都流向了股市。因為,很難想象,有熱錢會進入制造業和小煤窯。同樣,雖然鐵路、公路和基建項目的效益很高,但是這些熱錢突破所有制限制進入的辦法顯然也不多。
可以這么說,這批熱錢此時的進入確實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進一步加深了內地的通貨膨脹預期,令到官方調控的難度增加,尤其是為股市、房市投資者,平添了許多煩惱和想象。
中國作為貿易大國,尤其是作為全球化程度日漸增加的經濟龐然大物,監控熱錢的難度也在日漸增高。對待熱錢的方式,理性的措施不應該是強堵,而是疏導。央行近期采取的貨幣政策微調,局部抑制了資產價格持續升高的預期,但是,顯然無法根本解決問題。
當然,有必要提醒的是,所謂的這批熱錢,實在說不上有多少野心和政治目標。真有辦法的外資,大可以通過QFII以及國有資產的重組,堂而皇之地進入中國。還需要到兌換店幫忙進入的這些資金,規模并非很大,主要是些想撈一筆就走的國際“草莽”。他們肯定沒有巴菲特的深謀遠慮,也說不上有索羅斯的阻擊實力。對待這種流星一般的熱錢,最核心的措施應該是調整內地的經濟結構,使之趨向合理,最大可能地減緩游資的沖擊,只是這個過程相當漫長。
中國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將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政府在推動結構性改革方面的果斷程度,以降低儲蓄動機,促進消費。不過,至少政府正在朝這個方向努力。他們也有足夠的資源和能力來解決這些結構性問題。事實上,這次危機給了中國一個最好的機會來進行結構改革。如果世界經濟很快回轉,很可能又會出現像2006至2007年那種困境——資本大量流入中國,造成資本的過度膨脹,出現惡性泡沫。從中國經濟改革的周期來看,結構改革往往是由外部力量推動的。所以,如果世界經濟在今后的一兩年當中不能實現強勁的復蘇,那么這段時間,將對中國經濟轉型提供一段最佳時機。
當然,這一段寶貴時間,也很可能被荒廢、耽誤。就像魯迅大半個世紀之前有言,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
中國新時代 2009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