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家慧
一、以朗讀帶動學生語文興趣
當前,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大多數教師還存在著偏重寫字而忽視朗讀訓練的現象。因為語文課堂教學只有通過熟讀、背誦,使書面語言轉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理解、運用語言的能力。因而我們在教學中必須要重視朗讀的訓練和指導,重視朗讀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好處:能夠促進學生的語言能力。促進學生的語言能力也是語文教育的要求,教師在指導學生朗讀課文的時候,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要讀通句子。學生在各種形式的朗讀中,牢固掌握字的讀音,強化識記字形,從而有效地識字、識詞。反復的朗讀,能使學生讀得正確,讀得流暢,增強語感。教師在此基礎上加強指導,可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朗讀興趣,培養他們自覺朗讀的習慣。學習語言,主要是靠語言的直接感受和積累。小學階段是人一生中記憶力最好的時期,教師充分利用教材指導學生朗讀,讓學生直接感受語言,積累語言材料,了解多種的語言表達方式,就能學會運用語言文字準確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抒發自己的感情;從而發展語言。2能夠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通過朗讀,讓學生從中感受自然美,誘發他們去想象,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培養他們感受美、鑒賞美的能力,使他們樹立起正確的審美觀。詩歌的語言富于節奏感、音樂美。詩的內容,詩人的情感是通過充滿節奏感和音樂感的語言表現出來的。要在理解的基礎上反復地吟誦才能體現出來。通過朗讀,品味詩句,讓學生逐步學會欣賞詩歌鑒賞詩歌,培養學生愛美的情操。由此可見,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加強朗讀訓練,是非常有必要的,我們必須要重視對學生的朗讀訓練,這樣才能有效地培養學生全面發展。
二、興趣教學提倡以讀促教
1讀詩古語有“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充分地說明了朗讀對于語文學習的重大作用。尤其小學低年級學生,只有多讀,讀經典,像《水鄉歌》這樣優美的詩歌熟讀成誦,才能達到積累語言、培養語感、鍛造思維、以讀促教的效果。我利用多媒體配樂朗讀,師生跟讀,緊緊圍繞“水鄉什么多?”這一問題共同學文,并深深陶醉于小橋流水、白帆片片、歡歌笑語、柳暗花明的江南美景之中。
2學詩在熟讀成誦的基礎上,經老師指導,小組合作討論,“水鄉什么多?”這一問題迎刃而解。小朋友個個踴躍舉手發言,深深地體驗到水鄉水多——處處綠水揚清波;船多——飄滿湖面飄滿河:橋多——東南西北千萬座;歌多——大船小船裝滿歌,歌唱水鄉
新生活。并且初步發現了這些美麗自然景物(詩歌意象)之間的聯系。且產生了深深的向往之情。一幅美麗的水鄉圖已深深映人腦海。
3畫詩蘇軾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之說。的確,《水鄉歌》就是一幅美麗的江南水鄉畫,然而咫尺天涯。如何將胸中“水鄉圖”變為手中“水鄉圖”、眼中“水鄉圖”?干是我激發小朋友將美麗的水鄉圖畫出來。結果他們爭相拿出彩筆,盡情描繪他們心目中的美麗圖景。小朋友們很快樂,邊畫邊竊竊私語,儼然就是一個個小畫家。其畫作充滿童趣.各有千秋。我及時進行了鼓勵,他們個個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就這樣,教學不僅進行了學科間的融匯,而且更重要的是激發了他們語文學習的興趣,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
三、探索遣詞煉字的奧妙,激發情趣。
1問題激發興趣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起于疑“。“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創新源之“好奇”與”質疑”。課堂上適時適度、而且富于藝術技巧的提問,能激發思維,培養學生的有意注意力,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因此,教師要注意尤其語文教師更應注意課堂提問的藝術。
問題設計要講究發問方式,提問角度,使問題提的巧,發人深思,激發情趣。
如教《誰是最可愛的人》中戰士蹲防空洞吃雪一段時,若教師隨便發問:這體現了什么精神?那是非常空洞、呆板、令學生乏味的。如果教師能抓住三笑”做文章,讓學生思考“笑了笑”、“笑起來”、“笑著”三者可以調換嗎?各表達了什么感情々這就具體多了,細微且有趣味,學生的思維會一下子活躍起來:“笑了笑”表現了志愿軍戰士態度謙遜和藹、胸懷寬廣美麗和“苦了我一個,幸福千萬人”的思想:“笑起來”表示志愿軍戰士對祖國的思念是刻骨銘心的:“笑著”表現了不計報酬、無私奉獻的精神。并且,學生還可從“三笑”不可調換的語言事實中認識到何謂用詞準確的道理。
2提問變直為曲,引人入勝。
課堂的提問切忌直來直去,啟發性就不強,假如我們把問題換成“曲問”、“活問”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學生開動腦筋,并且要求他們在思維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例如小明今早起來晚了,當媽媽煮好早餐后,他搶了一碗就吃,然后急急忙忙上學去,小明的搶又說明了什么?”到這里,經過教者設置的”曲問‘和引導學生的類比分析,這種要拐個彎才能找到答案的問法,不僅能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有時甚至產生”投石激起千層浪”的教學效果。因此,因勢利導、富于技巧性的提問,能有效地培養學生思維的各種綜合能力,極大地提高教學效率。
3展開討論,深化理解
葉圣陶先生說:“上課,在學生是報告和討論,不是一味地聽講;在老師是指導和糾正,不是一味地講解。”展開討論,暢所欲言,是自主學習的一個重要特征,對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教學過程中,學生會往往遇到一些有深度、有爭議的問題,一時搞不明白。這時我們就要引導學生展開討論,讓學生在討論中交流,在辯論中明析,相互啟迪,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