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付
現今,網絡技術的運用已深入到中國的千家萬戶,作為二十一世紀的人,無不感受到現今社會的變化,它已悄然影響著現今人們的學習和生活。作為現今人類靈魂的鑄造者,它已為我們提出了新的機遇和挑戰,作為二十一世紀的人、二十一紀的中學教師,我們應以新的姿態去迎接、去挑戰時代對我們提出的新要求,同時也為做好人才素養的教育做好準備。因此我們務必改變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利用新的教學模式來進行實施,這將是我們的迫切任務。
一、新形勢下的作文教學
現行使用的初中語文教科書是根據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來編寫的。它比以往的教科書更注重于審美情趣和文化品味。這就是要求我們教師要注意對學生進行“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學生每天能在教室里面學習,那么新課程所選進的這些課文,無疑不是學生“優秀作文”的范例。比如說現初二年級語文下冊第六單元27課《岳陽樓記》,作者范仲淹寫的這篇文章很有寫作特色,他能將重修岳陽樓陰晴之景、“悲”、“喜”之情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樂而樂”之情有機地結合起來組成一個整體,從而成為千古名篇。這是值得我們學習和鑒定的,這就要求我們學以致用,不能“望文深嘆”,你在感嘆的同時,能否寫出比作者更有魅力的作文嗎?這是最關鍵的一點。往往布置一篇作文下去讓學生動筆寫,他們不是說作文“難”,就是講自己寫不出來,或者有的只是簡單的語言文字拼湊,完全喪失了寫作文的基本要領。寫作是一個創新的過程,如果不占有相當的素材,是無法寫好作文的。寫作也是一種練習與人溝通與社會溝通的方式,如果擁有了很好的寫作技能的話,實際上就學會了一種也人溝通的方式,學會了一種和世界對話的方式。正如余秋雨先生說的:“一個不被挖掘,不被表述的靈魂是深刻不了,開闊不了的,不被表述的靈魂無法不斷地獲得重組,不斷地表述實際上就是在不斷地組建自己的靈魂。當你被一種很好的表述方式打動時,其實是語言背后的那個靈魂讓你感到有魅力,而不是他的主語,謂語有魅力。要學會表述靈魂,挖掘靈魂然后更好地與世界溝通,對話”。
二、新形勢下作文教學的嘗試
新形勢下作文教學是以現代構建主義學習理論和現代教育技術理論以及信息論、控制論為指導,以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宗旨,以尊重學生的心理需要,正在體現學生在作文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作文興趣,力求提高學生的觀察、想像、表達和評改作文的能力,使學生個性得到充分的體現為目標。那么在作文教學過程中,我們應做好以下的嘗試:
1打破教學常規,注重學生逆向思維的培養
在評改作文的過程中,我們都有這樣一種經驗,據那些作文內容較新穎的、有創意的文章能得高分。究其原因,大多如此類型的作文,都在創新上做文章,也即是逆向思維的運用,那種人云我也亦云的作文;談不上有創意,相反,給人一種比較俗氣的感覺。比如說要求學生寫一篇關于《愛》的作文,對于學生而言,有父母之愛,有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愛,有同學之間的愛,有老師嚴厲的愛等等。對于這些愛,都是學生熟知的,但又是非常陌生的。之所以這樣講,我們先來看一下父母之愛和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愛有什么不同。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愛大多處于血緣關系的本能,往往無條件無原則,所以常常失之溺愛。而父母之愛具有血緣性,又有社會性,他們的愛是有條件的,這個條件是;一方面要子女開心、快樂.盡量滿足他們的種種需求;一方面還要你有好的學習成績,要你成才,要適應競爭激烈的社會。所以,父母對子女時常搖擺于“溺愛”與“嚴厲”之間。有時候父母會表現出超出你想像的大方,滿足你的非分欲望,給你意外的驚喜:有時為了一點小事,他們又會對你發很大的火,甚至動手打罵。當然,即使是打罵,父母的表現也不同于別人,打你的時候像兇神一樣不講情面,打完了罵完了以后又常常后悔,加倍來安慰你。這就是父母!假如學生能區別這兩者之愛。能夠把這些東西寫進作文來,那不是很有創意嗎?因此,如果學生一反常態,說我不希望得到父母的愛,只有遠離父母的溺愛,我才能像小草一樣茁壯成長,這樣立意,同樣給人一種新穎之感,讓老師覺得你很有個人的獨到見解,當然,我們在這里倡導的逆向思維,并不是叫學生千篇一律去懷疑一切,否定一切,我們要站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去求標新立異。
2旁敲側擊,培養學生的側向思維
唐朝八大家之一柳宗元所寫的《永州八記》的第四篇《小石潭記》,這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山水游記,我們都知道是柳宗元被貶后所作的一篇游記,以此來抒發自己內心的苦悶。在《小石潭記》里,作者先寫發現小石潭的經過,繼而寫到潭中水、水尤清冽。但除了水清之外,還有什么呢,如水清則有魚,后來作者說到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這不僅引出了有水之魚,而且還引出了潭中魚似與游人玩樂的景象。因而,我們在進行教學時,多從側面去引發學生的思維空間,讓其展開聯想和想像的翅膀,去發掘他們未發掘的東西。
3善用多向思維能力
《學記》中說:“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張而弗抑,開而弗達。”意思是說,有學問的人教育學生在于開導,引他走路而不硬牽著他。鼓勵他前進而不強制他,啟發他思考而不把一切都告訴他。簡言之。教師應善于開拓多條思維之路。讓學生從多角度、多方位、多層面上去思考探索。“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客觀事物和問題往往是復雜的、多側面的,作文要充分表現事物,深刻探究問題,必須運用多向思維。人類思維的本質就具有多向性,關鍵是寫作時要充分發揮這種思維優勢。
多向思維是對客觀事物或問題進行多角度、多方面思考分析的思維活動。作文過程中——審題立意、選材構思、謀篇布局、表達修改等環節應最大限度開拓思路,從古今中外、上下左右、善惡美丑、正反表里等多方面、多角度推進思考,進行多向思維能力訓練,對于提高寫作能力、培養創新精神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