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寒冰
上海迪斯尼項目報告4日最終獲國家部門核準。據媒體披露,上海迪斯尼總投資244.8億元,如此巨額投資莫說是對迪斯尼這樣的國際品牌而言,即便重新打造一個品牌,也不是沒有可能。
迪斯尼在上海生根,意味著又一個國際重量級品牌在這片土地上扎下根。隨著迪斯尼落戶上海,加上早前肯德基、麥當勞、可口可樂和星巴克等美企入駐中國市場,中國把美國吃喝玩樂的主要產品置辦齊了。在《環球時報》4日進行的22位專家問卷調查中有19人看好迪斯尼未來的盈利情況,僅3人不看好。借助244.8億元投資,迪斯尼預計將成長得更快,更加強大。但這同時也意味著民族企業的又一次淪落。
這一點非常值得深思。改革開放30年來,一個個國際知名品牌在中國遍地開花,而一個又一個民族品牌經過短暫的狂歡就倒地不起。我們曾經熟悉的品牌,要么被自己打倒,要么被外資擠垮。即使中國最知名的品牌,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也非常有限。我們的品牌實力仍然很弱——所謂品牌的實力,包括該品牌的市場領導力、品牌穩定性和全球普及率等。
品牌是真正意義上的聚寶盆。由于不能與國際知名品牌展開競爭,在財富的分配過程中,中企被邊緣化。在GDP連年快速增長的背后是一種深切的悲哀:一個品牌所換來的利潤,遠遠超過中國無數人日夜操勞得到的收益。中國得到了楚楚可人的GDP增長數字,而外資拿走了實實在在的實惠,因為他們有響當當的品牌。
品牌是經濟之魂,是發展之魂。為什么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向外資交昂貴的學費進行學習,最終卻未能像當年的日本那樣,培養起自己的國際知名品牌,反倒是國內知名品牌不斷淪落呢?
這是一個大課題,三兩句話說不清楚。但是,有兩點卻是我想說的。
一是敬業精神。不久前,筆者曾去美國訪問,讓我感觸最深的是美國人的鉆研和敬業。無論在什么工作崗位上的人,哪怕只是一個普通的清潔工,也會非常認真地對待自己的工作,沒有崗位歧視,也沒有自卑感、沒有怨言,而是盡職盡責,面帶著微笑工作。美國不像我們這樣大張旗鼓地評選和表彰勞模,他們追求的是每一個崗位上的每一個人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做好自己的工作,使得整個流程順利地運轉下去。這種系統規則和傳統道德培養出的良好的習慣,是做好產品、打造知名品牌的一個重要基礎。當面對那一張張微笑著工作的面孔,我感慨萬分:大多數國人能夠做到這一點嗎?當國際品牌哪怕普通品牌在中國也成為優質產品的象征,就不能不反思這一因素。
二是政府的扶持。中國是否缺少一個扶持民族品牌成長的政策性環境?許多地方的政府采購,直接把國內品牌排除在外,而選擇國外品牌,哪怕國內品牌的品質高于國外,也難以擺脫受歧視的命運。各地方政府采購的規模在2007年時就已經突破了4000億元,這對品牌的意義顯而易見,既可讓一些品牌錦上添花,也可以讓另一些品牌雪上加霜,尤其是在次貸危機發生后,各地政府采購對民族品牌的排斥成為令人悲哀的一景。而美國以法律的形式保護本國的品牌,即使中小企業也不例外。如《美國產品購買法》規定,在政府采購項目的國外報價中,只要本國供應商為中小企業,其報價不超過外國公司報價的12%,則優先交由本國供應商采購。我們是否應該給民族品牌多一點愛?
民族品牌的淪落是一個巨大的疼痛,迪斯尼落戶上海,除了為中美雙方企業合作祝福,我們還應該深切地反思。▲(作者是南京大學客座教授。)
環球時報2009-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