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啟松
一、 開拓新興市場經濟體的意義
在成為排名世界前列的貿易大國以后,我國進出口形勢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外部的需求,特別是我國現有的主要貿易伙伴的需求。但在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影響下,其主要貿易伙伴的需求呈現持續下行的態勢。
據美國波士頓咨詢公司(BCG)發布的《2009 BCG100新全球挑戰者》報告的數據,在來自14個新興市場國家中的100家上榜公司中,除了中國的36家之外,還有印度20家,巴西14家,墨西哥7家,俄羅斯6家。由此可以看出,在本輪危機中,新興市場經濟體的境況要大大好于大多數發達國家,來自新興市場國家的企業已成為世界經濟舞臺上一支重要力量,特別是在全球經濟低迷的情況下,他們更成為不可忽視的生力軍。
以新興市場經濟體中的“金磚四國”為例,其擁有了全球40%左右的人口,約1/6到1/7的全球總 GDP,這個巨大的市場值得全球經濟關注。同時,新興市場經濟體在國際重要商品定價權、國際制度建設、世界主流意識形態生產等領域聲音較弱;現行的一些重要國際協調機制如涉及核擴散、環保、氣候等都是美國等發達國家創造的,各新興市場經濟體能提供的如國際談判的議程、規則等公共無形產品十分有限,創新能力較差。因此,采用抱團突進的策略對新興市場經濟體是十分必要和有利的。
另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在金融危機之后,新興市場經濟體各自產業結構的弊端暴露無遺。單一經濟體俄羅斯便是典型的代表。國際油價一路走低,能源出口大國俄羅斯經濟遭受重創?!拔鬟M”遇阻之后,俄羅斯自然把注意力放到了中國,互補性極強的兩個國家找到了新的契合點——開拓新的能源市場;而以科技合作為代表,中國的航空航天產品、巴西的支線飛機等具有高附加值的產品正在雙邊貿易總量中增加比重,因為巴西需要通過擴大多元化的產品進出口降低對原材料出口的依賴;此外,具有高附加值的印度服務業和IT業,也成為新興市場經濟結構互補性強、比較優勢明顯的典型代表。
可見,各新興市場經濟體的進出口貿易應更多地將注意力轉移到彼此的市場中來,從而降低對歐美等傳統外需大國的依賴。從中國的視角來看,印度人口眾多,市場潛力巨大;巴西有著為數可觀的中產階級,消費能力較高;南美和非洲等也蘊藏著尚未開發的市場潛力??梢?新興市場經濟體之間完全可以利用當前的歷史條件,通過互相間的貿易合作實現有效的結構轉型和產業升級,進而有助于幫助全球經濟進入更均衡穩健的增長通道。
二、 中國與各主要新興市場經濟體的貿易現狀
1. 與俄羅斯
中俄兩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拉動了本國需求,為擴大雙邊貿易創造了條件。過去十年,中俄雙邊貿易年均增速近30%,2008年在兩國貿易中貿易額超過10億美元的特大宗商品較2007年明顯增多,總貿易額已達568億美元,同比增長近20%;雙向投資更趨活躍,今年一季度中國對俄投資已超過去年全年總投資的40%,俄羅斯公司在華投資的積極性也顯著增強。但自9月份以來受金融危機影響,雙邊貿易呈逐月下滑態勢,無論是中國對俄出口還是中國自俄進口均同步下降。這里既有國家市場商品價格回落的因素,也有兩國各自內需下降的影響。
但值得注意的是,國際市場石油價格大幅下跌引發盧布貶值。而人民幣則進入升值周期,導致中國對俄出口商品價格上升,從而降低了中國出口商品的價格競爭力;另外,由于盧布已經實現自由兌換,目前中俄邊貿中盧布的使用比例要遠遠高于人民幣。對我國企業擴大對俄出口不利。
其次,俄羅斯貿易保護主義加劇。俄羅斯政府已明確表示2009年將通過關稅和非關稅手段保護本國各重要產業。如汽車進口關稅已由25%提高到30%,并采用更為嚴格的質量技術認證規則,增加認證手續費,進口成本更為增加;另外水泥進口關稅提升至10%-15%,還對部分進口食品實行配額管理。
和中國相比,高度依賴石油出口的俄羅斯受到的金融危機影響要大得多。隨著國際市場的石油需求銳減,油價大幅回落,俄羅斯經濟陷入10年來的首次衰退,2008年俄國內生產總值較上年增長5.6%,增速同比下降2.5個百分點。中國對俄投資類商品出口,如機電產品、鋼鐵制品和建材產品等將明顯下降,而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消費類商品,如紡織服裝類商品、食品和家具出口所受的影響則略小。但中俄在能源、航空航天、交通運輸、科技、金融等領域有著廣闊的合作前景,特別是在能源領域中的天然氣、核能、電力、煤炭等方面雙方互補性較大,隨著一份價值250億美元的中俄“貸款換石油”協議的簽署和漠河石油運輸管道正式開工,中俄貿易已步入合作的快車道。
2.與中東歐地區
2008年,中國與中東歐12國的進出口貿易比上年同期增長約40%。從貿易機構來看,中國自中東歐地區進口的商品主要有機械設備、有色金屬、化工產品、醫藥品等,對該地區出口的商品主要包括紡織品、服裝、鞋、食品、玩具、家電、工具等,雙方貿易互補性較強。
長期以來,中國與中東歐各國的貿易基本上都為中方順差,且貿易差額占雙邊貿易額的比例大都超過50%,貿易不平衡問題比較突出。同時,中東歐國家產業結構與中國相似,雙方出口產品比較雷同,在國際市場上彼此競爭激烈,因此近年來各國貿易保護主義傾向明顯。
與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相比,中國與該地區進出口商品結構單一,缺乏支持性的拳頭產品,部分曾經的優勢產品失去原有的市場份額,互補性未能得到充分體現。因此,中國出口企業應努力調整對該地區出口產品的檔次和質量,提高技術含量,在品牌、款式、包裝和售后服務上下功夫,樹立中國名牌產品的形象,改變把價格作為占領市場唯一法寶的一貫作風。特別應針對中東歐國家商品貿易中小批量、多品種的特點,采取靈活多樣的貿易方式和支付方式。
3.與南亞
自2003年突破百億美元大關后,中國與南亞的雙邊貿易一直保持著30%以上的增幅,發展勢頭十分迅猛。2008年,中國與南亞國家貿易發展總體狀況較好,大量機電、紡織、化工等產品銷往南亞,并購回砂礦、鋼鐵、棉花等重要資源產品。其中印度和巴基斯坦是中國在南亞地區最重要的貿易伙伴,去年中印貿易額同比增長了46%左右。
中國與南亞國家同為發展中國家,但在經濟結構上卻具有較強的互補性。中國的制造業水平較高,可以為南亞國家提供物美價廉的生活用品;而南亞國家的資源豐富,能夠為中國的經濟快速發展解決原材料供應的問題。而且印度的服務業尤其是軟件業發展迅猛,而中國在計算機硬件方面具有優勢,雙方可以取長補短。
雖受世界經濟、政治等眾多因素影響,但隨著2009年底通往南亞國家的重要陸路通道——中尼公路的大規模道路改造工程的完工,中國與尼泊爾、印度等南亞國家的貿易往來通道變得更加快捷,可以預計,2009年中國與南亞國家的貿易總額將達到650億美元以上,實現進一步增長。
4.與非洲
2008年是非洲經濟增長速度開始放慢的一年,中國對非洲的實際進口額預計將出現下降;中非貿易不平衡狀也將加劇。目前,礦產品占中國從非洲進口額的最重要份額,是近年來拉動中非貿易快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由于金融危機向實體經濟的蔓延,中國國內對礦產品需求減少,加之礦產品價格不斷走低,將使中國與多數非洲國家的貿易不平衡問題更加突出。
但只占中國外貿比重約4%的中非貿易顯然具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其一,擁有53個國家,8億人口的非洲,普遍存在經濟結構單一、工業基礎薄弱等問題,工業制成品的需求比例很大,其中又以輕工、家電、電子等產品需求最大,而這里領域正是中國企業的強項。其二,在全球最重要的50多種礦產中,非洲有17種儲藏量具世界首位,這對處于經濟快速增長期的中國來說也十分重要。目前非洲已是中國最大的海外份額石油來源地。中非雙方在資源、工業、貿易、市場、資金、設備、技術等方面互有需求,可謂優勢互補。
5.與海灣地區
海灣地區是世界主要能源生產和出口基地之一,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氣儲量分別占全球的45%。海合會國家宏觀經濟較為穩定,國民收入高,購買力強,人口增長速度快,自然環境條件差,很多產品更迭的需求始終都很旺盛;目前海灣五國已正式批準實施貨幣統一,這為該地區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海灣國家正在致力于各項龐大的基礎設施和能源項目建設,這些都給雙邊經貿合作帶來了很多機會。另外,中國和海合會國家之間關系友好、政府高層人員往來頻繁,也為這種合作提供了更加平穩和廣闊的舞臺。
三、對開拓新興經濟體市場的建議
1.做好市場調查
新興經濟體市場并不等同于新市場。新興經濟體市場必須具備一定條件,首先要符合一定的人口密集度。其次是當地的人要具備相當的消費意識和消費能力。如中東市場,十幾個國家就擁有約5億人口,石油儲備十分豐富,富有消費者人群占比較大,消費觀念超前。
中國企業在準備開拓新興經濟體市場之前應該到當地進行實地考察,熟悉該市場的民族宗教信仰和消費習慣。另外還需要著重了解法律制度、外匯政策、外匯銀行資金匯入匯出自由度和速度、海關進出口貨物的稅率以及兩國之間的政治外交關系等等。
在選擇目標市場之前,對自身產品的定位和該市場的供需潛力的調查也十分必要。以造紙行業為例,2007年廣東產的新聞紙剛開始批量進入東盟市場,而今年東盟市場已成為我國新聞紙第二大出口市場,并繼續保持強勁的增長勢頭;另外,越南的打印紙、書寫紙、新聞紙的需求已無法得到滿足,2008年越南紙進口量上升到100萬噸;印度目前造紙企業的平均產能才2萬噸左右,超過10萬噸的造紙企業很少,人均紙及紙板消費量遠不及世界發達國家,但這個人口超過10億的國家的市場需求潛力卻十分巨大;在中東,由于該地區缺少造紙產業的原料和水等基礎條件,無法投資建造大型造紙工廠,但該地區人口眾多,對紙及紙板的需求潛力也十分可觀,預計今后這一地區的紙及紙板的凈進口量將繼續擴大。如果我國企業制訂出具有前瞻性的貿易策略,一定能搶占商機,前景廣闊。
2.實行差別化貿易策略
在深入研究當地國情、政情、民情、社情和商情的基礎上,合理選擇貿易地理方向,形成有層次的多元化市場格局,摸索創造最有效合作方式。例如,具有資源開發優勢的企業,可結合當地資源情況,合作進行資源開發與生產;高科技企業可考慮在經濟發展水平較好的國家投資生產處于前沿技術的產品,如新型家用電器及電子產品;在紡織、輕工行業中具有領先技術的企業,可考慮投資設廠。通過雙邊貨幣互換、成立雙邊貿易代理結算公司,中國可將汽車等裝備的組裝與出口市場放到俄羅斯;擴大與印度的家電制造業組裝和建材衛生潔具廚具等產品的對外貿易。關鍵是要利用中國的資金信貸優勢、人民幣比較堅挺和雙邊互換的人民幣影響力優勢、制造業技術領先及熟練工和配套產業鏈齊全的優勢,從各國具體情況來為雙邊貿易出口量身制訂相應的貿易策略。
總之,大力開拓南亞、中東、中亞、南美、東歐等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出口市場,無疑是我國外貿企業保持進出口穩定增長,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的重要途徑,值得出口企業認真思考其對策和方式,穩步推行該項工作?!?/p>
參考文獻:
[1]新興市場承托中國出口希望. [N] 國際商報.2009, 1,16.
[2]張銳. 實行差別化的新興市場貿易策略. [N] 國際商報.2009,3,26.
[3]孫楠.金磚四國能否抓住先機. [N]國際商報.2009,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