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主光 張建民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各國金融機構出現巨額虧損,并且向實體經濟延伸。與此同時中國政府加大了對中國企業海外并購的政策支持。這些都為中國企業進行海外并購提供了良機。截至2009年2月,中國企業今年的海外并購總額較去年同期增加40%,涉及金額達到218億美元。但同時也應注意到金融危機下實施海外并購存在比平時更大的風險,中國企業只有選擇好相應的并購策略才能在危機下獲得海外并購的成功。
一、妥善選擇海外并購的重點目標國家
中國企業目前選擇的海外重點目標國家可分為三類。
1.各種自然資源豐富但資金緊缺的國家。這類主要是非洲、拉美、東南亞這些比較貧窮的發展中國家。這些相對落后的地區很需要資金,他們沒有足夠的經濟實力去開采資源。金融危機對他們的打擊也很大,許多企業和金融機構紛紛以較低價格出賣資產甚至整個企業。政府也放寬對外商投資的限制,市場更加開放。他們是非常歡迎中國企業去那里投資或實施跨國并購的,而中國企業也只有在這些比較貧窮的國家才能以較低的價格買到我國需要的資源性物資,確保中國經濟持續增長所需的重要資源的長期供應。
2.美歐韓等經濟發展水平、科技水平較高的國家。這些國家基礎設施好、技術領先、市場體制健全。中國企業去這些國家主要都是獲取高新技術、先進的管理經驗和手段或是銷售渠道。具體來說,現在去英國并購比較好。英國政府幾乎對于海外并購不會有干涉,企業之間決定就行。德國、法國和韓國在這次危機中受的影響較大,尤其是制造業。這些國家目前很歡迎中國企業去投資。美國雖然受金融危機的影響最大,但是其市場保護比較多,各種關稅非關稅壁壘,尤其是非關稅的政治性壁壘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中國企業的并購。中國金融機構去美國,也要經過美國政府的許可,他們擔心中國金融機構會對當地的金融機構有競爭。當然,美國也并不是對所有的行業都采取保護的作法。對于一些關系到就業率較高的行業也放松了保護。2009年3月美國紐約和洛杉磯兩家位居行業前三位面臨破產的無縫內衣企業被來自中國的浙江美邦紡織有限公司現金收購,成為目前全球最大的無縫內衣并購案。
3.綜合型的目標國。即既能從該國獲取豐富的自然資源,還能獲取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銷售網絡。這類國家包括澳大利亞、新西蘭等礦產資源非常豐富而管理和技術水平也較高的國家。2008年澳大利亞上市資源類公司股價大幅下滑,礦業公司和資源公司資金周轉不靈,要價也比2008年大大地下降。2008年初中國首鋼公司提出每股2.60澳元總計約2億澳元的價格收購吉布森山公司的股票,遭到拒絕。然而隨著金融危機的加深其股價一路下跌,2008年底首鋼公司以不到年初價格的1/4的每股收購價0.6澳元總計約1.625億澳元收購其約2.70億股的股票。去這些國家實施并購,不僅能得中國急需的礦產資源而且也能獲取其豐富的管理經驗和部份高新技術。
二、正確選擇海外并購的投資領域
當前,對我國企業來說,有兩類并購領域可供選擇。
1.金融類資產領域。金融資產是虛擬的,隨著金融危機的加深其價格還存在下降的空間,中國企業對金融資產的可控性比較弱,不知道這下降的空間到底有多大。因此當前對金融資產收購應放在比較次要的位置。
2.對外依賴度大的石油、天然氣和重要礦產資源等能源、資源領域。中國是資源緊缺型的國家,而資源是實在的東西,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大部分資源的價格已經降到其價值之下,現在是很好的時機。所以,中國應該趁目前自然資源價格比較低的時候在石油、鐵礦石、稀有金屬等領域進行并購活動。
3.以軟件、計算機、精密儀器、通信技術等為主的高新技術產業領域。金融危機的影響使歐美等科技水平比較高的企業也面臨虧損甚至破產的壓力,在研發方面也只有大幅縮減資金投入。例如,為進一步降低2009年費用支出,戴爾與惠普決定在研發費用上大刀闊斧,將研發人員予以部分刪減。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企業進行海外并購,在歐美等科技資源較發達的國家和地區設立研發中心,加強與海外企業的科技研發合作,也可能比較容易獲取目標企業的某項或某幾項核心技術以發展新的業務。最近中集集團出資3000萬歐元并購了全球能源行業頂尖的設計機構——盧森堡TGE公司,從而獲得了過去難以得到的核心技術和創新能力,形成了新的競爭優勢。
4.先進制造業領域。金融危機給國外先進的制造業帶來很大的影響。許多制造企業如汽車等企業開始大規模地削減生產規模和裁員。美國和加拿大的汽車制造商已停掉了很多工廠,大幅度裁員。這是近幾年來產量削減幅度最大的一次。中國有相當部分先進制造企業己經形成一定規模,但在國外的人才、品牌、渠道等缺乏,很難進入國際市場。此次金融危機給中國實現國際化經營提供了一次好機會。2009年中聯重科攜手弘毅投資、高盛公司和曼達林基金收購世界第三大混凝土機械制造商——意大利CIFA公司100%股權,中聯重科躍居全球混凝土機械制造商的龍頭地位。
三、優先選擇合適海外并購的目標企業
此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機造成在世界范圍內值得并購的企業要比平時多許多。這其中有些是優良企業遇到暫時的資金短缺,偶然陷入困境的;也有一些是早已漏洞百出的企業,只是這此危機加速了衰退。中國企業如果抱著揀便宜的心理,只考慮價格便宜而隨便并購的話,可能會達不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企業更應該保持清醒的頭腦,選擇好合適的目標企業。
(一)明確對目標企業的基本要求
通常情況下,中國企業需要考察目標企業所在的行業目前競爭狀況、未來發展前景;目標企業在該行業中競爭地位、優劣勢;目標企業的產品、技術、企業規模、經營狀況和人力資源、文化等因素。
(二)中國企業應結合目標企業和自身的情況,考慮選用目標企業的條件
1.戰略管理的互補性。中國企業都希望通過并購彌補自己在戰略上的某些劣勢,并從中獲益。德國科堡公司數控龍門鏜銑床和導軌磨床技術世界領先,北京第一機床廠正是看中了其技術和市場優勢,買下科堡公司,實現了雙方優勢互補,提升了企業的整體技術水平。
2.業務經營的相關性。業務相關程度高的橫向并購比較容易成功。中國企業不需要對目標企業進行大的調整和改造便能很快地對之進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并購后可利用目標企業原有的供產銷渠道,擴大規模,降低成本。
3.并購整合的可融性。并購將給目標企業帶來震動,要事先考慮并購后的整合問題,分析其在文化、管理、人事、財務等方面與自身的可融性。我國TCL兼并法國湯姆遜的失敗,首先就表現在文化整合上的失敗。由于雙方的思維相差較大,合資公司成立后很長一段時期, TCL仍然按國內的慣例行事,導致法國原有員工不配合TCL的管理指令,雙方協調困難。
4.潛力發展的高速性。企業跨國并購應選擇發展潛力大的目標企業。即使目標企業在金融危機下經營困難,但只要其具有一定高速的發展潛力,則并購成功的可能性也較大。當然在金融危機下估計企業發展潛力比平時要困難些。
(三)根據并購目的,確定目標企業
如果是為了進入或增強在海外市場的競爭力,應該選擇目前處于經營困難但具有一定發展潛力的同行業的海外企業。如果沒有金融危機令其無法得到銀行貸款來支持日常資金周轉,這些企業現在應該是盈利的。
多元化經營動機下的并購目標選擇。可以通過跨行業并購達到這一目的。市場潛力巨大、發展前景廣闊的行業是決定行業選擇的重要準則。但多元化的國際經營風險很大,且并購后的整合很困難。2003年我國民營企業德隆集團收購德國道尼爾飛機公司,因屬非相關行業收購,完全不熟悉其業務,2004年底就宣告破產。目前我國企業的海外并購目前應圍繞自己的主營業務進行,這樣并購的成功率高些。
如果為了獲取某些特定資產(包括人力資源、自然資源、技術、品牌和渠道)而并購的話,通常選擇具有這些優勢資產的企業,只收購其仍有利用價值的那部分資產,而放棄其他價值過低的資產。
對于出于上市動機的并購目標的選擇,中國企業應該選擇那些在危機下股價下跌較大但仍不至于出現被停牌的上市公司。但由于這類上市的“殼公司”并購中涉及債務處理、人員安置等問題在金融危機下更加突出,操作難度更大,因此對這類目標公司的選擇要更加小心。
如果是為投機而實施并購的話,其并購目標是那些在金融危機下價值被市場嚴重低估了的企業。對這類企業等到其市值恢復或是上漲時轉手賣掉。但對這些企業在金融危機下的估值是比較困難的事,如果估計不準確會增加風險。對于中國企業而言目前這不是并購的重點。
如果是出于財務協同動機下的并購目標在金融危機下是比較多的。這些企業在危機發生前后都存在嚴重虧損,但目前還能繼續維持正常生產經營的企業或者享受稅收減免優惠的企業,以充分利用它在納稅方面的優勢,減少中國企業在海外的成本支出。
四、注意選擇海外并購的投資方式
按獲取目標企業的目的和其規模的大小不同,采取投資并購的方式也不一樣。
1.以經營企業為目的,兼并海外中小規模的目標企業。中國企業所要獲取的是對目標企業的整體吞并,其法人地位消失。中方將目標企業的資產、債權債務、人員都接收過來,然后按照自己的經營管理方式進行管理經營。這種方式主要適用于大部分的從事實體經營的行業。目前這類目標企業是很多的。中國企業若想在海外市場擴大份額,完全實施自己的生產經營方式和理念,對目標企業實行絕對控制,采用這種方式的并購是最合適的。
2.以經營資產為目的,收購擁有某些特定資產的海外企業的資產。這是一種比較簡單的并購形式,即只獲得目標企業的部分或全部資產。主要適用于擁有某項特定資產的高新技術、資源類海外企業。中國企業主要利用其特定資產在海外打開銷路,或是將海外的能源、資源開采運回國內,為國內提供比較穩定的供給,以保證國內生產、消費和儲備的需要。在目前金融危機下,海外資產價格下跌遠低于其價值之下,中國企業實施這種方式的海外并購最為有利。
3.以分享利益為目的,采取控股或有限參股方式收購海外目標企業的股票,對于全球“500強”企業則只需購買小比例股權即可。在這種形式下,中方取得目標企業一定數量的股票。目標企業照常存續下去,但其股東和控制權構成卻發生了變化。這種方式適合于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制造業。中國企業通過控股高新技術企業,吸收海外企業的人才、技術等。而對于中國金融機構來說,由于國際化經營經驗缺乏,金融掌控管理能力相對較弱,現在不是最佳并購時機,因此不適于花較大的代價去謀求控股,應更多采取參股方式。金融危機造成華爾街自去年以來已經丟失了12萬個工作崗位,今明兩年還將進一步裁員24萬人。中國企業可以通過參股方式熟悉先進的國際金融業務,將稀缺的金融人才掌握在手中。
總之,此次金融危機雖然會給中國外向型經濟帶來一定沖擊,但同時對于中國企業海外并購而言是一次較為難得的機遇。只要注意采取合適的并購策略,中國企業就可以化“?!睘椤皺C”,進一步實現走出去的戰略,為中國經濟的增長做出貢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