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雪梅
摘 要:后現代藝術作為對傳統藝術的挑戰在藝術界具有廣泛的爭議,這種爭議不僅出現在廣大審美接受群體內,也存在于藝術世界內部。作為一種藝術現象,它的產生有深刻的歷史、社會、文化等方面的原因,深究其存在及傳播的原因,不僅需要認可后現代藝術家的身份,同時也需要對傳統的博物館藝術體制即藝術環境的認可。
關鍵詞:藝術家 話語權 藝術環境
中圖分類號:J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09)06-0058-01
后現代藝術以反傳統、反規則,告別整體與統一,挑戰傳統的藝術觀念與大眾視野,表現形式與材料的豐富多樣性為主要特色,多元性與不確定為其主流,是對自古以來藝術觀念的挑戰,同時也是藝術世界的一場革命。它在藝術界具有廣泛的爭議,這種爭議不僅出現在廣大審美接受群體內,也存在于藝術世界內部。作為一種藝術現象,它的產生有深刻的歷史、社會、文化等方面的原因,深究其存在及傳播的原因,不僅需要認可后現代藝術家的身份,同時也需要對傳統的博物館藝術體制即藝術環境的認可。
一、藝術家身份的認可
話語權是當代社會日益提及的話題, “作為‘話語的功能,主體的存在是由話語實踐的整體結構關系所決定的,……話語造就了我們的自我理解和判斷善惡、真假、正誤的能力。”①在藝術世界內部話語權同樣至關重要,換而言之就是藝術家身份的認可,只有身份被認可所提出的理論、創作的作品才會對現存的物質及精神世界內部造成沖擊力,引起藝術社會的思考。
藝術家是藝術話語權的主體,同時作為藝術創作主體在其創作過程中必將會加入一定的創作觀念,藝術家與藝術觀念之間擁有內在的邏輯關系。藝術家是藝術觀念的提出者與執行者,藝術家身份的認可是藝術觀念得以存在與傳播的必要前提,作為藝術家他的話語權才具有一定的說服力,提出的觀念或創作的行為更易受到他者的認同,這認同主要來自藝術世界的認同。
后現代藝術反對傳統藝術的審美觀念,消解藝術與生活之間的界限,提出“人人都是藝術家”的口號,否定藝術的原創性,主張藝術的多元性和不確定性。后現代藝術觀念的提出與藝術表現形式的執行都需要藝術家,因此后現代藝術家身份的認可對后現代藝術觀念的傳播具有重要的意義。杜尚被成為后現代藝術的鼻祖,他提出 “藝術=非藝術,非藝術=新藝術”后來無論是后現代的波普藝術、大地藝術、大地藝術、攝影藝術以及雕塑藝術最終的根源對位離開的杜尚的藝術主張,可以說這是他藝術家話語權的影響力。
二、藝術環境的選擇
后現代藝術要取得藝術的地位不但需要藝術家身份的認可同時也需要對諸如博物館體制的選擇。博物館是藝術作品展覽的方式之一,博物館體制即為藝術尋找適當的環境讓欣賞者能夠看到藝術作品。藝術環境擁有潛在的話語權,首先他為物品打上了藝術的符號,進入展覽館的人們會帶有藝術的眼光去思考或者欣賞,這種藝術環境為后現代藝術打下了一個標簽,即在人的潛意識里這是藝術品。
后現代藝術存在的又一前提是必須把后現代藝術作品放在特定的環境中,否則便不能稱之為藝術。在后現代藝術中“現成品的使用,可以被視為后現代藝術的一個重要標志,它改變了傳統的藝術創作方式,同時也使材料的范疇無限擴大。”②例如說后現代藝術把一推的廢品放在展覽館里可以稱之為藝術品,在海邊撿起的木頭放在展覽館配以合適的名字可以稱之為藝術品但是放在海邊沒有人欣賞思考。著名后現代藝術家沃霍爾,如果他的《瑪麗?蓮夢露》一系列復制照片放在私底下那么只是一組照片,但是在展覽性的機構中,就成為了藝術品。再如杰夫?昆斯的名為《天堂之愛》的系列作品在后現代藝術的展覽中就由媚俗性的甚至是色情性的變為對現代人生活的思考,通過大眾文化對藝術內部的潛在價值標準進行評判,挑戰人的視覺極限和心理極限。
后現代藝術家采用多種藝術表現形式來表達自己的藝術觀念,這是藝術家對生活以及周圍社會所處文化狀態的思考,后現代藝術家通過對現代所處的歷史文化大環境的認識對人的生存現狀,精神狀態以藝術品的形式展示出來,展示了信息社會下人的無主體性顛覆藝術在傳統觀念下的評斷標準。后現代藝術家充分利用了自己所具有的話語權使得后現代藝術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同時藝術展覽的體制也使得后現代藝術在引起爭議的基礎上被更多的接受群體所關注,后現代藝術正在以多種藝術表現形式實現它的藝術觀念。
注釋:
①余虹.藝術與歸家:尼采、海德格爾、福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279頁.
②馬永健.后現代主義藝術20講.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6頁.
參考文獻:
[1]王端廷.從現代到后現代:西方藝術論說.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2]島子.后現代藝術系譜.重慶:重慶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