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俊
摘 要:從建國之初到20世紀末,以色列實現了經濟和國力的持續增長,乃根本得益于其政府與社會之間逐漸成型的良性互動模式及其長效作用。這一模式作為特定時代和地域的產物,源于以色列政府與社會之間的利益契合性,成于二者在客觀上對于互動機制的共同期許,通過互為主客、相依相合的聯結方式使二者之作用盡可能地實現優化組合與動態式均衡,從而成為國家經濟與社會事業一路騰飛的內在引擎。
關鍵詞:以色列 政府與社會 互動模式
中圖分類號:F11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9)09-024-02
從建國之初到20世紀末,后發國家出身的以色列依其本國資情,相機而作應時利國之策,克服了種種困難,實現了經濟和國力的持續增長,最終奇跡般地從國際體系的邊緣地帶騰飛至世界發達國家之列。此番成就從根本上而言,乃得益于其政府與社會之間日漸成型的互動模式。本文在分析以色列政府與社會互動模式的具體架構的基礎上,初步總結了這種模式的主要特征。
一、以色列政府與社會互動模式的具體架構
以色列政府與社會互動模式的具體架構,主要包括互動雙方的角色分配、雙方關系的動態協調以及互動模式的良性結果三個方面。
1.互動雙方的角色分配。以色列建國初期經濟基礎相當薄弱,且一直處于危險動蕩的國內外環境中,客觀上就需要由政府統一規劃國家生存和發展問題,集中籌措和分配社會資源。因此,長期以來,其政府在國家各項事務中都扮演著主導型角色,即一方面始終保持對經濟發展的有效控制和引導,另一方面也著力為科技、國防和文化教育等方面提供優惠的發展條件。同時,在這種統一狀態中的以色列社會則以極富智慧和凝聚力的猶太民族為人群根基,以猶太教文化和本民族精神為人文底蘊,廣泛地接納來自世界各國的高素質移民和多樣性文化,培育出了重視文化教育和科技創新的良好氛圍,因而迅速發展成為自強不息、目標一致而又兼容開放“創業型”社會。因此,政府率先主導,社會致力于創業,二者的相互契合性為雙方互動關系的動態協調奠定了基礎。
2.雙方關系的動態協調。確切地說,以色列政府與社會并非一直處于穩定的關系之中。雙方圍繞著發展環境的維護與受益和發展政策的創設與吸收這兩個主要問題,逐漸建立并保持了一種動態的協調關系。具體而言:
第一,發展環境的維護與受益。持續危險不安的內外狀況使得維護相對穩定的發展環境成為以色列政府最為迫切的任務。從改善國內環境來看,政府尤其注重妥善安置移民、調和族群關系,并在經濟增長的同時完善法制,建立了一套比較完善的社會保障機制,確保國內秩序的相對穩定;而且政府還通過制定科教興國戰略,加大對教育和科技的高額投入,進一步強化了尊重知識和人才、重視科技和創新的良好社會氛圍。就應對更為惡劣的周邊國際環境而言,以色列政府有意識地將高強度的軍事行動與務實靈活的外交策略結合起來,在傾力保證國防安全的同時主動爭取歐美發達國家的支援,且始終不放棄與盡可能多的發展中國家建立良好的外交關系,從而逐步提高了自身國際地位;進一步地,以色列政府從發展對外經濟入手,通過建立自由貿易區、簽訂國際貿易協定和經營國際銷售網絡等手段,開拓了廣闊的國際市場,擺脫了國內市場狹小的瓶頸。在政府不遺余力地維護發展環境的同時,以色列的全社會也掀起了艱苦創業的熱潮。巨大的科教事業投入生產出了成批的優秀人才,他們在政治、經濟、科技、文化和國防等領域發揮了聰明才智,攻克了一系列發展難題,社會受益程度明顯提高。如以研發尖端農業科技之優勢克服自然資源匱乏之劣勢來實現了本國農業的持續高產和產業現代化,正是其農業科研人員、技術推廣人員、農產品經營者和相關產業部門通力合作的成果;而五次中東戰爭保持全勝的神話,如果脫離了全社會的創業積累,也將無從談起。可見,艱苦但卻相對穩定的環境使社會得以發揮其深厚的潛力,也為以色列經濟建設解決了后顧之憂。
第二,發展政策的創設與吸收。一方面,以色列歷屆政府基于對本國國情的認識,適時調整經濟發展戰略。從建國初以農為先、發展進口替代工業到60年代下半期鼓勵技術出口、逐漸調整產業結構,再到80年代中期經濟體制調整和國有企業私有化改革,及至90年代借中東和平進程啟動之契機積極參與該地區經濟一體化進程,這些戰略均對其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的引導作用。另一方面,政府還主動創設了一系列高效務實的特色政策,及時提供各種發展契機。如以色列從60年代起就開始實施一整套鼓勵性的科教政策,先由政府牽頭,建立了政府、高校和公司三方的科研合作平臺,設立了首席科學家辦公室,使政府的科技和文化部門成為聯結科研界和企業界的紐帶。此外,通過引入風險投資模式,國內資金市場更為活躍,一大批高科技公司及其技術開發項目在資助之下得以順利運行;通過建立雙邊科技合作基金,以色列與眾多發達國家開展了科技合作。這一切無疑都為其科技進步乃至國家發展提供了寶貴機遇。而以色列社會各界及時把握住了機遇,由剛開始的政府引導逐漸轉變為內部各階層自我創造,在政府力量適時淡出之時,其已能夠在成熟的框架下朝著預定的方向繼續發展。如自政府力推鼓勵出口的系列政策以來,國內大小企業都迅速加入到對外貿易的行列中,想方設法利用技術優勢融入國際市場,搶占市場份額;而就利用科技政策方面,科研界和企業界更加密切了合作關系,使科技轉化為實際產值的速度顯著遞增,著實提高了經濟和社會效益。前期受益于風險投資政策的企業已經能夠脫離國家資本進行獨立經營,顯示了強勁的發展勢頭。
3.互動模式的良性結果。從維護相對穩定的發展環境到創設高效務實的發展政策,以色列政府所扮演的主導型角色具有極強的控制力和干預力,尤其在戰爭威脅的情況下,其自然成為統一的絕對權威;而從受益于相對穩定的環境到吸收有利政策為己所用,以色列社會緊跟政府調控之步伐,自覺發揮內在潛力,創業勢頭有增無減。在這一互動過程中,整個社會似乎被牢牢地控制在政府手中,頗有“強國家-弱社會”之形制;然而事實上社會層面絕非一味被動,因其本身具有強大的創業潛力和凝聚力,善于把握發展政策和機遇,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更具深層和廣度的利益挖掘,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社會也顯然有其強勢之處。另外,在諸如科研、教育乃至國防等領域,政府與社會之間都已建立了成型、緊密的聯系機制,這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國家發展的成本。總之,盡管以色列政府的權威行為較之社會力量頗顯盛勢,但這并未引起二者的對峙甚或嚴重沖突。事實則是社會力量借勢發展,也正符合了政府的預期目的。時至今日,政府控制力仍然強大,但其亦有意識分階段地在某些領域淡出,如以國有資產私有化為中心內容的產權改革,因而賦予了社會力量更為寬松的發展機會,滿足了社會自主發展的需要。這種良性結果的實現,也促成了政府作用與社會作用的優化組合,使雙方通過頻繁的良性互動達到了動態的優化與均衡。
二、以色列政府與社會互動模式的主要特征
綜觀世界各國的歷史進程,都包含了國家和市民社會之間矛盾互動的發展脈絡,同時又分別呈現出不同的發展軌跡和樣態。綜觀以色列建國以來政府與社會互動模式的具體架構,其所呈現的發展軌跡和樣態既不同于“市民社會先于或外于國家”的架構,也并非純粹的“國家高于社會”的框架。誠然,政府與社會之間的矛盾自始至終存在,但在一定歷史階段或在一國特定的發展時期內,二者也往往會表現出利益的契合性,因而也可能呈現出互補共強的良性狀態。以色列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體現出了這一點,且這也決定了該模式的主要特征:
第一,這一模式得以形成的基礎,不外乎是處于特殊時段中的以色列政府和社會之間所孕育出的利益契合性。以色列本國自然資源先天不足與戰爭環境長期存在的現實,在客觀上刺激并產生了強大的政府權威和高度向心的社會。因此,二者對國家的獨立、生存和發展有著共同的追求,在政治、經濟、民族文化和宗教等各方面均有較為一致的利益訴求。隨著利益一致性因素在戰爭威脅的狀態中急劇升溫,也使雙方原本可能存在的矛盾暫時避退,從而促進了雙方的互動與配合。
第二,受利益契合性的驅動,以色列政府與社會客觀上產生了關于互動模式的共同期許,從而使二者在互動中的角色得以確立。首先,在體制運作方面,政府出于維護國家安全穩定和發展的目的,成為體制內當仁不讓的主導型、統一性權威,具備強大的調控能力,社會則看似是政府權威的追隨者;其次,從整個發展過程來看,社會作為創業型、內聚性力量的集合,在外部因素的刺激下不斷發揮出自身潛力,政府則又是此過程中為社會提供便利的服務者。互動角色的確立和悄然轉換基本上在同一時段里完成,為二者的聯結和動態協調奠定了基礎。
第三,以色列政府與社會的互動聯結方式在不同的歷史時段表現各異,并且產生了積極的效果。發展初期主要是由政府主導、牽引社會;到了發展中期,雙方經歷了需求交換與利益磨合,互動機制開始形成,此時政府權威較之社會仍顯盛勢,但社會力量仍能借勢發揮潛力而非與其勢相沖;在發展后期,則呈現出政府以社會為導向、社會能量得到進一步釋放的格局,此時政府權威亦能通過調整其職能與政策適當弱化一貫的強勢作用。此外,逢特殊時期(如戰爭狀態),政府與社會容易迅速地結成一體,對內以絕對權威駕馭,對外以頑強姿態應對。因此,這種互為主客、相依相合的聯結方式在以色列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促使其政府作用與社會作用在動態中實現了優化與均衡。
總之,以色列所處的特殊歷史時段孕育出了政府和社會的利益契合性,以之為基礎,雙方在客觀上生成了對互動模式的共同期許,明確了各自的角色定位。在各個具體的發展階段中,雙方通過互為主客、相依相合的聯結方式盡可能地實現了力量的優化組合,并在動態中逐漸達到了穩定與均衡,從而使國家發展既符合現實國情且不囿于國情之先天缺陷,最終實現了國力的騰飛。
參考文獻:
1.廖其年.以色列經濟的特點及對我國的啟示[J].亞非縱橫,2002(1)
2.余建華.以色列科教興國戰略的特點[J].西亞非洲,2001(1)
3.廉永劍.以色列經濟現代化模式的經驗與啟示[J].忻州師范學院學報,2006(5)
4.詹騫,石源.三種創業投資模式對我國發展創業投資的啟示——以美國、德國、以色列對比分析為例[J].西南科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3)
5.馬長山.國家、市民社會與法治[M].商務印書館,2002
6.鄧正來,[美]杰弗里·亞歷山大.國家與市民社會:一種社會理論的研究途徑(增訂版)[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單位:中國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北京 102249)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