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鮮菱
摘 要:文章分析了2008年我國上市公司財務舞弊現狀,基于經濟學方法從財務舞弊的經濟內涵和供求關系角度,對上市公司最新財務舞弊行為的動因進行了剖析,從改善制度環境和完善法律環境入手,提出了防范上市公司財務舞弊的對策。
關鍵詞:上市公司 財務舞弊 對策
中圖分類號:F83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9)09-158-02
我國上市公司財務舞弊已經成為資本市場和社會經濟發展的公害,如何防范上市公司的財務舞弊行為是一項現實而復雜的系統工程。上市公司財務舞弊現象,無論是上市公司,還是與其相關的會計師事務所,都受到新聞輿論和社會公眾的一致譴責,有的已經受到法律的制裁,但對廣大中小投資者的傷害則是有目共睹的。從近幾年的財務舞弊案可以看出,一些舞弊公司出局不少,但有些上市公司財務舞弊現象從來就沒有停止過。筆者認為,治理財務報告舞弊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僅應當從信息披露機制角度設計消除財務舞弊行為出現的制度,還應當從民事法律責任制度上考慮如何有效遏制財務舞弊的得逞。我們不僅要建立高質量的會計準則、健全會計信息披露的規制,還要不斷提高資本市場投資者的鑒別能力和分析使用會計信息的能力。
為此,本文通過對我國上市公司最新財務舞弊現象的分析,深入剖析上市公司財務舞弊的動因,從制度環境和法律環境入手,提出防范上市公司財務舞弊的具體對策。
一、上市公司財務舞弊現狀
2009年5月19日,中國證監會會計部負責人就上市公司2008年報披露和監管情況以及存在的會計處理問題指出,上市公司在2008年年度財務報告編制和披露過程中存在六方面的會計處理問題,并著重分析借殼上市、債務重組、權益性交易調控利潤等三方面的財務舞弊行為。
雖然絕大多數上市公司能夠嚴格執行新會計準則的規定,但在2008年報編制過程中,證監會也發現了六方面具體問題:(1)有的公司通過權益性交易確認損益;(2)有的未能按照相關會計準則的規定在借殼上市時確認商譽;(3)有的對于因破產重整而進行的債務重組收益的確認不夠謹慎;(4)有的未能按照相關會計準則和股權激勵合同的規定確認股權激勵等待期和按照實際執行情況將股權激勵費用在不同會計期間進行分攤;(5)有的在處理較為復雜的經濟交易時,對購買日的確定不夠謹慎;(6)有的在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外幣金融工具確認與計量、非經常性損益的界定等方面存在一定問題。
由此看出,通過權益性交易確認損益、借殼上市相關會計處理問題和因破產重整而進行的債務重組收益的確認問題表現得尤為突出,這些問題是上市公司2008年報披露的監管重點。監管層在發現問題之后,一方面對上市公司個案加以糾正處理,一方面發布相應政策指引,防止類似事項再度發生。并通過事后進一步了解情況和核實后將依法作出相應處理,對發現的上市公司財務舞弊等行為依法予以嚴肅處理。此外,這些財務舞弊產生的錯誤信息可能嚴重誤導市場的各類參與和決策者,從而導致各個市場行為主體乃至國家相關決策機構被誤導而制定出錯誤決策,破壞市場運行機制,損害國家財經法律法規和會計制度的嚴肅性,擾亂社會經濟秩序。侵犯了廣大股票投資者的合法權益,使其在證券市場上蒙受巨大經濟損失。
二、上市公司財務舞弊的動因分析
近幾年,全球的特別是美國上市公司刮起的財務舞弊風暴給投資者和債權人造成巨大的損失,并使社會公眾對美國公司界和會計界喪失了信心,造成了空前的信任危機。這一連串臭名昭著的財務舞弊案件凸顯出美國以及各國制度安排的結構性缺陷。
為了分析財務欺詐背后的深層原因,不同學者從不同角度已提出了各種財務舞弊理論。本文基于經濟學理論方法,分析我國上市公司財務舞弊的動因。
(一)財務舞弊的經濟內涵
財務舞弊是指有關經濟人為了實現其自身的利益目標所采取的違反國家和制度,或雖然不違反國家法律和制度但違背經濟活動客觀事實,致使提供的財務會計信息失去真實性和可靠性的行為。財務舞弊行為包含下列要素:(1)財務舞弊的主體。參與財務舞弊活動的經濟人主要有兩類:一類是企業的股東和管理者,他們是財務舞弊的決策者和指揮者,也是財務舞弊的需求者,一般是主動的財務舞弊主體;另一類是會計從業人員,他們是財務舞弊的具體操作或實施者,也是財務舞弊的供給者,一般是被動的財務舞弊主體。(2)財務舞弊的利益動機。不同的經濟人對財務舞弊有不同的利益動機。從我國近年的實際情況看,上市公司財務舞弊的動機源于三個方面:一是不斷向資本市場“圈錢”,這是其財務舞弊的根本動機;二是提高上市公司股票市場價格并從中謀利;三是扭虧為盈,去掉“ST”或“PT”的帽子。從2008年上市公司年度報告情況看,ST上市公司財務舞弊現象最為嚴重。
(二)財務舞弊的供需分析
從經濟學的角度看,財務舞弊是舞弊需求和供給雙方的互動行為,它的存在是因為它給供求雙方帶來利益,使財務舞弊行為成為廣泛現象的條件,是制度環境的某些因素具有對財務舞弊供求動機的刺激。當制度環境使得財務舞弊能夠給大批的供求者帶來可觀的凈收益時,它的蔓延就成為現實。然而,財務舞弊活動的規模則取決于決定供求關系的各種變量。
就需求方而言,盡管不同的經濟人對財務舞弊的需求出自于不同的利益動機,但他們的行為規律是一致的。需求方財務舞弊行為的產生取決于需求者對財務舞弊結果的預期收益與預期成本的權衡。
上市公司財務舞弊帶來的利益主要表現為兩種形式:一種是因虛構經營業績騙取配股、增發資格所募集的資本,這種形式的舞弊給公司股東帶來的利益,也給管理者帶來的利益;另一種是因虛增經營業績所導致的市值增加。
財務舞弊的供給方為直接從事編制會計報表的會計人員和進行報表鑒證的注冊會計師。除了通過財務欺詐進行貪污等犯罪行為外,財務舞弊不是他們的主觀愿望。對于他們而言,按照國家制度的規定從業是他們最簡單的工作,他們參與財務舞弊大多是迫于競爭環境和生存壓力。因為在財務舞弊泛濫成災的大環境下,他們不參與舞弊就會失業。但這種財務舞弊供給行為的實現,仍然取決于舞弊供給者對其預期收益和預期成本的權衡。
據不完全統計,2007年僅通過大股東代為償債、債務豁免及直接捐贈資產而調控利潤的上市公司達到14家。其中,*ST公司9家,ST公司4家。除此之外,通過與控股股東進行非公允的關聯交易來調控利潤也是部分公司包裝業績的主要手段。
三、防范上市公司財務舞弊的對策
(一)努力改善上市公司的制度環境
1.完善公司治理機制。公司制度方面,應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步伐,明晰產權,理順各方的利益關系,建立完善的以公共產權為基礎的公司治理結構,真正做到“三分開”、“五獨立”,并形成完善的權力制約機制。
2.建立注冊會計師(CPA)民事賠償追索機制。民事責任是由法院判決注冊會計師承擔的具有民事性質的責任,主要由注冊會計師停止侵害委托人或其他利害關系人的經濟利益并賠償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在西方,對注冊會計師最具有威懾力的懲罰手段就是民事賠償機制。民事賠償機制對會計師事務所和注冊會計師的違法行為有強大的威懾力和遏制效果。
我國應建立以民事責任為核心的CPA法律責任體系,確立“民事在先,行政、刑事為輔,三管齊下”的注冊會計師承責原則。要加快建立以民事責任為主的法律責任追究模式,讓財務舞弊者的風險大于收益,一旦違規造成重大損失,就要追究其民事賠償責任,直至其傾家蕩產,以遏制其造假的行為,增強風險意識。
3.完善股票暫停上市和終止上市制度。根據現行規定,如果上市公司連續三年出現虧損,公司將被處以暫停股票上市即淪為PT公司,應該說,這一規定本身是符合證券市場規范運作的,但問題是該規定較為簡單,往往使得一些上市公司可以通過財務舞弊來逃避處罰。對ST公司也存在類似問題,2008年ST公司財務舞弊現象尤為嚴重。針對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過于寬松條件,監管層有必要進一步完善退市制度,只要上市公司凈資產為負值,就應該直接讓其退市。此外,對ST類上市公司的監管一直是我國市場監管的難處,直接退市制或許可以成為改善此類公司監管難題的制度性根源。
(二)進一步完善上市公司的法律環境
1.加強法律監管體系建設。上市公司財務舞弊的根源在于信息披露的不透明。因此,必須加強監管,需要創造杜絕或減少財務舞弊現象的法律環境。通過法律法規的執行,強制上市公司履行披露高透明度信息的義務,要求所有的上市公司董事、中介機構當事人、監管人員和有可能成為“內部人”的投資者,都必須作出具有法律效力的承諾。如果不恪守勤勉、誠信原則,無論他是誰,一定要賠償公眾投資者損失,并外加重罰,讓其傾家蕩產,觸犯刑法的,還要追究刑事責任。
2.法律法規應賞罰分明。在制定有關法規時,必須賞罰分明,明確責任人和受害人,這是一條基本原則。對權益被侵犯的所有者,無論受損的是國有資產,還是非國有資產,不能有歧視,應該一視同仁,對責任人或犯罪嫌疑人要采用相同的懲罰和量刑標準。資本市場監管工作應堅持“事前防范、過程監控和事后嚴辦”的原則。針對財務舞弊行為的參與者,主要可能是上市公司管理層、大股東或中介機構,執法部門必須做到“有法必依,違法必究,執法必嚴”。
3.給予會計職業道德建設以有力的法律支持。在現代經濟生活中,任何個人及經濟組織必須遵守法律的規定,上市公司的各種經濟行為更是如此。會計機構和會計人員實現其職能,是法律所賦予的權力。要改善會計行為環境,就要給予會計工作強有力的法律支持。在全社會范圍內進行誠實守信的道德教育,建立強大的輿論引導和監督體系,增強道德約束力,營造“守信為榮、失德為恥”的良好社會環境。
4.從法律法規上規定公眾參與監督上市公司的權利。要建立起一種能夠激發公眾參與監督上市公司財務造假行為的機制。比如,建立起美國那樣的獎勵機制,對發現上市公司財務造假行為并予以揭穿的人,提供相應的超常現金激勵等等。
參考文獻:
1.李若山,敦牧.企業舞弊與反舞弊的國際理論探析[J].外國經濟與管理,1999(1)
2.謝朝斌.股份公司會計舞弊及其制度防范[J].會計研究,2000(5)
3.張宏亮,項科杰,夏鋒.上市公司會計舞弊的制度分析[J].蘭州學刊,2003(5)
4.傅新.制約上市公司財務造假需多管齊下[N].上海證券報,2008-5-13
5.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證監會會計部負責人就上市公司2008年度財務報告監管問題答記者問.2009年05月19日.http://www.csrc.gov.cn/n575458/n575667/n818795/11202600.html.
(作者單位:融僑錦江(重慶)房地產有限公司 重慶 400060)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