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炬魁
摘 要:通過國際金融危機演變過程的描述,揭示危機起因、三波典型標志、12(步)階段、傳導鏈、與三種核心思想的因果關系、現處實體經濟危機階段。通過揭示美國資本操控世界經濟秘訣,明白是美國金融危機發生,才演變成國際金融危機、世界經濟危機。揭示“次貸”是騙局,明白多少年的全世界幾十億人辛苦勞作被掠去,少數億萬富翁產生之時,世界得到的是全球性危機。贊揚積極上進的社會主流意識,痛斥消極可怕的危害人類精神的社會畸形意思。揭示國際金融危機的本質是文化危機、價值危機、哲學危機。國際金融危機的根源在于“自由”的資本主義金融及其衍生產品全球化和資本主義私有制的矛盾。
關鍵詞:危機演變 操控秘訣 “次貸”騙局 精神危害 綜合性危機 危機根源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9)09-188-02
一、國際金融危機演變過程
2000年下半年,美國為了防止“網絡泡沫”破滅后出現周期性經濟衰退,采取了極端寬松的財政貨幣政策。美聯儲連續14次降低再貼現利率和13次調低利率,2003年6月利率低至近50年的最低水平。低利率和美元流動性過剩,推動美國房價攀升。銀行對房價預期過于樂觀,放松放款條件:沒有任何信用記錄或信用記錄很差的居民也可以申請房貸,或者貸款金額和利率明顯脫離貸款人的還款條件。于是形成大量的“次級抵押貸款”。即使貸款現金流不足以償貸,通過房產增值獲得再貸款填補資金缺口。成百上千抵押公司、商業銀行把“次貸”賣給“兩房”,獲得重新放貸的資金;“兩房”以“次債”形式賣給華爾街的投行、各國央行、商業銀行等;華爾街的金融機構對“次債”再次衍生。“次債”信用衍生品,通過證券市場將風險轉移給投資者,占用的資本得到釋放,回收的資金繼續擴大貸款。信貸資產證券化的風險在投資的個人和機構中分擔與轉移。無論是MBC、ABS,還是CDO、CDS,其對應的基礎資產都是貸款。房地產市場、信貸市場和衍生品市場形成相互依存的風險鏈條。金融創新工具被過度濫用,監管缺乏,貪婪無度,為危機埋下伏筆。抵押貸款的設計理念是房價上漲和利率較低。2004年6月起,美聯儲連續17次升息,2007年房價下跌,“次貸”風險迅速向以其為基礎資產的證券化的投資者擴散轉移,金融機構出現巨額損失,次貸危機爆發,拉開美國金融危機的序幕。
美國金融海嘯的第一波發生在2007年3月美國新世紀金融公司、貝爾斯登投資銀行破產。第二波發生在2008年6月房利美、房地美公司頻臨破產。第三波發生在2008年9月至10月雷曼兄弟公司申請破產;美林證券被美國銀行收購;美國政府援救美國國際公司;高盛、摩根斯坦利變身為商業銀行控股公司;美國7000億美元救市計劃;全球股市暴跌。這一危機的嚴重性由第一線的投資者最早意識到。截止2009年7月3日已有52家美國銀行倒閉。第四波沖擊會不會發生?面對對沖基金、商業銀行、房地產次優貸款、債權償付的困境,引爆金融市場第四波沖擊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不能說沒有。
2006年9月7日,紐約大學的經濟學教授魯里埃爾·洛比尼(Nouyiel Roubini)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表演講。他預言,一場危機正在醞釀中。在未來幾個月和幾年里,美國將最終陷入一場嚴重的危機中。危機12步已經走到10步。這12步是:美國歷史上最為嚴重的房地產衰退;次級抵押貸款進一步虧損,超出當前估計的2500億美元到3000億美元;無擔保消費貸款出現巨額虧損,其中包括信用卡、汽車貸款、學生貸款等;債券保險公司評級被下調,他們沒有資格獲得其業務所依賴的AAA等級;商業地產市場崩潰;大型區域性或全國性銀行破產;草率的杠桿收購出現巨額虧損;一波C浪潮;“影子金融體系”金融衍生品的垮臺;股價進一步下挫;金融流動性抽干;實體經濟崩潰。
本次金融危機的傳導鏈是:住房次級按揭貸款→房地產按揭貸款債券(MBS、ABS)→擔保債務憑證(CDO)→信用違約掉期(CDS)→投資銀行→股市→信貸市場流動性→信用體系→實體經濟。
當前的金融危機可溯源到里根—撒切爾時代的三種核心思想:提倡擁有住房、放寬金融監管和強烈信奉市場。近30年來,這三種思想發揮了作用,增進了繁榮和自由。但這些思想走過了頭,三種思想共同作用下,虛擬經濟的發展規模超過了實體經濟,衍生品的過度開發使金融從儲蓄與投資的中介變成了賭博工具,引爆了一場災難。
世界銀行副行長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在2009年6月26日說,世界經濟危機已質變。金融危機已經演變為實體經濟危機,產能過剩、消費投資減少、失業率攀升。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沒有一個國家可以避開這場風暴帶來的負面沖擊,也無法獨自從這場金融海嘯中走出來。“全球面臨60年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
二、美國資本操控世界經濟的秘訣
建國才200多年的美國,在100年左右的時間內成為世界唯一超級大國秘訣何在?難道是其政治制度?美國的政治制度從其他西方國家引進,而其他西方國家受控于美國,看來不是秘訣所在。難道是美國有強大的軍隊?強大的軍隊需要天文數字的軍費,直接表現為要有錢。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處于殖民擴張時,搶劫掠奪他國財富而有錢;其他國家靠礦產資源、股權股份、工農業產品、辛苦的勞動力等等價物交換而有錢。美聯儲靠貨幣政策而有“錢”,即向全世界實行強勢美元擴張主義政策。美國因造錢而有錢,造錢比賺錢快,造錢比其他產業致富更快更有效。世上再貴重的資源、再偉大的科學技術、再高端的科研機構,可以用錢買到。美聯儲的錢可以無限造出來,滿足現代人類需要。美聯儲造錢未必要印刷,有時只要和美國銀行等做個數字確認就可以了。需要多少美元,造多少美元。以美國為核心的國際貨幣體系,美元還是全球第一大結算貨幣和儲備貨幣。這就是美國資本操控世界經濟的秘訣:在全世界制造對美元的需求,美元擴張到全世界,美元操控世界各國的貨幣和貨幣政策,從而操控了世界經濟。
虛擬資本的價值最終要由實體資本的價值來決定,實體資本是虛擬資本擴張和發展的基礎。虛擬資本的正常發展強有力促進實體資本的發展。虛擬資本超過實體資本給定的發展空間,虛擬資本將產生泡沫、產生崩潰。實體資本和虛擬資本只有協調發展才能相互得益。20多年的美國新經濟革命有力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但美國資本沒有鞏固和充實美國的實體經濟,卻利用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機會,加速美元印刷和美元債券發行。近10年美聯儲印制的美元和發行的美元債券總數超過前60年的總和。美國為了實現美元操控世界經濟,瘋狂而無度印制和發行美元,造成美元泛濫、貶值。信用過分擴大導致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雙重性復合型危機。“美國等主要發達國家潛在金融隱患還沒有消除,部分新興市場國家仍然面臨較大的金融風險,發達國家實體經濟下滑尚未觸底”。世界經濟陷入一次時間較長的衰退。
三、瘋狂的“次貸”原是一場騙局
馬克思曾寫道:“一旦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家就會大膽起來。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人間的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死的危險。”馬克思對資本貪婪的警惕和對人性險惡的剖析入木三分。
在美國金融市場上,金融家們假借金融創新之名,名正言順地溢出蓋縫的罐子,翻手為云,復手為雨,興風作浪,胡作非為,被國內放松控制的美國“次貸”引爆國際金融危機。
原來幾千億美元的次級抵押貸款,經過金融創新包裝,高杠桿化提升原值幾十倍、高達十幾萬億美元的金融衍生產品,金融市場上驚濤駭浪、天昏地暗,演變成貪婪吞食成批成批機構的龐大騙局。
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基本制度設計是“以小博大”:用很小資本做很大交易。千分之幾或萬分之幾的輸贏均會產生驚心動魄的結局:破產的、跳樓的;發財的、暴富的。金融衍生品的創新者們視存貸為過時、蠅頭小利;視為實體經濟服務為呆板、愚不可及,只要把“次貸”反復包裝、復雜交易,便可將世上的財富滾滾流入華爾街金庫。全世界幾十億人的辛苦勞作一年,其GDP總值是幾十萬億美元。金融衍生品的規模不透明,一說是400萬億美元,一說是500萬億美元,一說是600萬億美元。金融衍生品的規模是全世界幾十億人辛苦勞作一年的GDP總值的10倍左右。通過金融衍生品的交易掠去了多少年的全世界幾十億人辛苦勞作?少數億萬富翁產生之時,世界得到的是全球性經濟危機。
世人明白,只有通過辛苦勞作才有可能增長世界總財富,而那些通過反復包裝的“次貸”和電腦復雜的金融衍生品的交易,只是財富轉移、搬運的游戲,原是一場騙局。
四、國際金融危機對人類精神危害的思考
標榜“自由”的美國是資本主義社會,“自由資本主義”讓資本更加“自由”為所欲為,更加“自由”進入全球的每個角落,更加“自由”方便獲得越來越多的世界財富。美國獲得世界財富的方法大致有五種。第一,軍火買賣,雖賺錢,但還得等世界各地天天打仗。第二,高科技含量的知識產權,雖飛機、衛星、網絡、電腦優勢還有,但其他國家日新月異地追趕。第三,電影文化產品,雖劃算且還附美國意識形態,但貿易總值有限。第四,巨量印制美元紙幣,換其他國家的財富。以上四種方法,還沒達到美國人能過上富得冒油的日子。于是乎,華爾街的金融精英天才們設計出搬運世界財富的游戲。第五種,靠“智慧“賺錢,或者說靠“騙局”賺錢。由華爾街出面,假金融創新之名,把“次級貸款”之類垃圾債券,反復包裝成金融衍生品拋出,讓全世界購買。在“自由資本主義”的溫床上,金融衍生品如雨后春筍,橫行天下。世人會問,美國有關部門沒發現國際性騙局?其實,這是國內決策立意正在放松控制!而國際監管缺失!“自由資本主義”認為:市場中的人是理性的,市場具備糾錯能力,政府監管少,市場效率高。這樣的國家戰略下,美聯儲裝聾作啞,地球人全拉進金融風暴。
社會主義主張勞動是分配的基礎,應讓多數人相對公平地獲得財富,勞動創造財富,靠勞動獲得人生存的必需品,智慧有增加勞動創造財富的能力,蔑視靠侵占、掠奪、盜竊、賭博、欺詐獲得財富。這是社會主流意識,是積極的、上進的。資本主義主張資本是分配的決定因素,不應用公平限制社會貧富的差距,應用“智慧”設計轉移財富的游戲,設計“次貸”騙局,規避法律制裁,引導年輕一代關注焦點轉向如何投機,個人如何追求超額財富,且演變為瘋狂。其社會作用是消極的、可怕的。
美國的金融危機演變成國際金融危機、世界經濟危機,世界為其支付的經濟代價是高昂的,為其支付的精神代價難以估量。“次貸”金融衍生品投機騙局對人類精神的傷害是巨大的,且高于對人類經濟的傷害。它不僅使金融業從社會實體經濟服務者演變為社會財富的掠奪者,危害社會經濟的正常運行,而且引導年輕人輕視勤勞致富、渴望一夜暴富,腐蝕人類的精神,造成人類精神的畸形。反對、防止其腐蝕人類精神就像我們打擊賭博和販毒一樣,目的是為了保護人類精神的健康。
五、國際金融危機的本質是綜合性危機
國際金融危機在表層上顯示了“經濟危機”,而在本質上顯示了“綜合性危機”。美國金融政策的制造者、少數決策者、理論家是掀不起全球性金融海嘯。金融政策的“次貸”、信用卡、透支、分期付款等措施,只有普遍地獲得了消費者的認同以及采取相應的消費模式和消費行為,才有可能最終產生全球性的金融海嘯。在國際金融危機前,為什么這些政策迎合了人們普遍的心理需求?為什么人們對美國的金融政策采取普遍贊揚的態度?廣告構造“虛擬實在”(virtualreality)對民眾的消費行為產生決定性影響。而這些政策當時極大地刺激、提升民眾的消費欲望,推動生產的發展和社會經濟生活的繁榮。
三種哲學觀參與了刺激人們潛在消費欲望的共謀:一是虛無主義。當代消費者向往的是“舉債度日”、“惡意透支”和“報復性的消費”。虛無主義哲學觀在經濟生活中的表現是:把當代社會理解為“消費社會”,進而把消費理解為全部當代生活的本質。二是倚重身體和欲望。對身體和欲望的倚重的哲學觀點,為當代人潛在消費欲望的開啟和發展奠定了思想基礎。三是感覺主義。在當代生活中,“跟著感覺走”成了一個時尚的口號,感覺主義最容易轉化為當前生活中的消費主義了。只有正確理解國際金融危機的本質——文化危機、價值危機、哲學危機,才能找出相應的有效的對策。
資本主義社會必然要發生經濟危機,是由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本身決定的。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的根源在于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即生產社會化和資本主義私有制的矛盾。國際金融危機的根源在于“自由”的資本主義金融及其衍生產品全球化和資本主義私有制的矛盾。
參考文獻:
1.湯闖新.美國秘密.文匯出版社,2009
2.孫颙.喪鐘為瘋狂而鳴.文匯報,2009.4.21
3.孫颙.金融危機與文化陷阱.文匯報2009.6.22
4.俞吾金.反思金融危機背后的文化病癥.文匯報,2009.6.23
5.林毅夫.世界經濟危機已質變.文匯報,2009.6.26
6.金融危機未見底,經濟現積極跡象.文匯報,2009.7.4
(作者單位:上海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上海 200051)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