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寧
摘 要: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風暴席卷全球,以美元為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遭遇挑戰,國際貨幣制度改革的呼聲日益頻繁,本文通過對國際貨幣體系中黃金、美元、SDR特征的描述,討論現行國際貨幣體系下黃金、美元、SDR的地位與作用。
關鍵詞:黃金 美元 SDR 國際貨幣改革
中圖分類號:F8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9)09-195-02
一、世界貨幣——黃金與金本位制
黃金是貨幣商品,是世界貨幣。從19世紀初到20世紀初的100年間,資本主義各國普遍采用金本位制,進一步說是金幣本位制。金幣本位制的特點是金幣自由鑄造、金幣與紙幣可以自由兌換和黃金可以自由輸出入。在金幣本位制下,黃金是最重要的儲備資產和最后的清算手段。
從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到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結束,黃金與世界貨幣脫離的過程仍在繼續著。1978年4月1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自成立以來第二次修改條文之后, 黃金與貨幣已不存在直接的聯系。
黃金逐漸失去世界貨幣的地位不是那一國政府決定的,而是黃金不適應于世界經濟發展的需要。但是, 黃金并沒有完全失去世界貨幣的作用。其根本原因:在世界范圍內還沒有任何一種東西可以完全取代黃金來執行世界貨幣的職能,其主要表現為:一是黃金在間接地起著最終國際清償手段作用。國際收支逆差實際上是在無法擴大商品出口的情況下出現的,所以普通商品根本不能用于償付差額。黃金可以用于償付差額,這是因為它是一種各國普遍接受的具有較高價值的特殊商品。二是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仍然把黃金作為主要的儲備資產。三是歐洲經濟共同體在建立歐洲貨幣體系時,要求成員國繳納它們的黃金和外匯儲備,建立歐洲貨幣基金,作為發行歐洲貨幣單位的基礎。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到,作為世界貨幣的黃金地位雖然在削弱,但還沒有消失。雖然在未來國際貨幣本位改革中,重建國際金本位是不可能的,黃金完全非貨幣化也是不可能的。不管國際貨幣本位的具體形式如何變化,黃金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仍將是各個國家的主要儲備資產,仍將是最終的國際清償手段,直到世界經濟的不斷向前發展產生一種新的世界貨幣可以完全取代黃金為止。
二、美元及現行的“美元本位制”
1.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美元。美國和英國為了改變20世紀30年代貿易與國際貨幣關系混亂的局面,從1943年9月至1944年4月,兩國在國際貨幣制度重建問題上展開了激烈的爭論,分別提出了《懷特方案》和《凱恩斯方案》,即《國際穩定基金方案》和《國際清算聯盟》。
美國憑借戰后強大的經濟政治實力,迫使英國放棄《凱恩斯方案》而接受《懷特方案》。于1944年7月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的布雷頓森林召開了有44個國家參加的聯合國國際貨幣金融會議,通過了以《懷特方案》為基礎的《國際貨幣基金協定》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協定》。兩協定于1945年12月生效,1946年6月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后來成為世界銀行)開始運營,1947年3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開始運營,標志著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確立。
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要求各成員國確認的黃金官價為35美元/盎司(即1美元=0.888671克)。通過這個掛鉤,使美元代表黃金,發揮世界貨幣的職能,成為主要的國際儲備貨幣。這種以黃金—美元為本位貨幣的國際貨幣制度,被稱為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金匯兌本位制。同時各成員國貨幣與美元掛鉤,實行固定匯率制,使美元成為各國貨幣圍繞的中心。至此,美元真正成為國際貨幣。
2.“美元本位制(The dollar standard)”的形成。布雷頓森林體制開始后不久,世界各國發生“美元不足”的問題。這是因為,隨著世界經濟規模的不斷擴大和黃金的生產量有限,作為在世界范圍流通的關鍵貨幣(Key Currency)——美元總量的增加是必然的結果。為了保持美元的國際流動性的供給,世界范圍內的物品與服務輸入到美國,美國必須保持國際收支的逆差,從而世界各國接受美元。從這個意義上說,美國擁有國際貨幣發行特權(International Seigniorage)。
隨著世界各國經濟的不斷發展,美國的國際收支出現了巨大的變化,1959年美國出現赤字,1960年的經濟危機使美元的信用產生動搖,并于當年10月發生美元危機。雖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采取一系列措施來維護國際貨幣的穩定,增強市場信心。但是,美國政府面對持續而巨大的國際收支赤字,尼克松總統于1971年8月15日宣布美元停止兌換黃金,世界主要國家在1973年由固定匯率制轉向浮動匯率制,這標志著布雷頓森林體制的崩潰。從此,國際貨幣制度不是一種“貨幣秩序”,也可以說是“無制度(non-system)”的,進入到“美元本位制”的時代。
在“美元本位制”中,美元停止與黃金兌換,已經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貨幣”,但仍然作為國際儲備貨幣和國際結算貨幣廣泛地使用。
3.小結。雖然美元在現行國際貨幣體系下不具有法定意義上的國際本位貨幣的地位,但是美國和美元的霸權地位難以撼動。主要體現為:(1)美國仍是世界上第一大經濟實體,擁有世界第一的綜合國力和產業科技競爭力,美國高等教育和科學研究的競爭力全球第一,這正是維持美國生產力長期持續增長的基礎。盡管美國出現次貸危機和信用危機,從經濟循環的角度來看,美國的經濟會出現一個新的強勢周期。(2)美國主導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銀行依然存在。其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為促進成員國間政策合作與協調、維護多邊匯率穩定以及在穩定和改革現行貨幣體制方面仍然發揮著積極的作用。(3)根據IMF《Annual Report》的數據顯示,到2006年末美元作為國際儲備貨幣的保有比例仍為64.7%。
綜上所述,雖然此次金融危機對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產生影響,但“美元本位制”作為核心的國際貨幣體系將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美元仍然作為國際貨幣發揮著國際結算和國際儲備職能。
三、SDR(特別提款權)
1.SDR的起源及作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為了解決可能出現的國際流通手段不足的問題,于1969年第24年會上正式通過“特別提款權(Specialdrawing right—SDR)”的方案,并同時修改了基金組織協定,補充了創立特別提款權的有關條款。基金組織協定中規定:當發生需要時,基金組織有權將特別提款權分配給參與特別提款賬戶的會員國,以補充其現有的儲備資產不足。它是會員國在基金組織“特別提款賬戶”上的一種賬面資產。它不能兌換黃金;也不是一種現實的貨幣,不能直接作為國際支付手段,用于貿易或非貿易支付。
特別提款權區別于普通提款權表現為以下兩點:一是普通提款權是基金組織利用會員國繳入的基金解決會員國的資金困難。而特別提款權并沒有繳入的共同基金以供提取,提款權屬于會員國自己。與普通提款權對比,特別提款權代表著無條件支配可兌換貨幣的權力。二是特別提款權是一種補充的儲備手段。普通提款權必須在規定期限內償還基金組織,而特別提款權則無須償還,可以在一個時間里把分配到的特別提款權全部使用掉。
2.特別提款權定值的演變。特別提款權在發行時是一種有黃金保值的記賬單位,每一單位含金量0.888671克純金,與1971年貶值前的美元等值。由于特別提款的這種特殊性質和作用,它又可與黃金、外匯并列,作為儲備資產的補充,有時又被稱作“紙黃金”。
由于美元危機不斷加深,從1972年以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開始研究關于國際貨幣制度問題,經過多次討論,與會國一致同意,今后特別提款權不僅僅是作為國際儲備資產或國際流通手段的補充。1973年5月5日,基金組織決定改用“一籃子貨幣(a basket of currencies)”以保持特別提款權價值一定的穩定性。1974年7月1日,基金組織正式宣布特別提款權與黃金脫鉤,改用16種貨幣定值。原來與黃金和美元定有固定比價的特別提款權,實行到1974年6月28日(星期五)這最后一個營業日為止。
1978年4月,基金組織又作出新的決定,調整了“一籃子”所包括的貨幣。從1978年7月1日起,計算特別提款權的16種貨幣中取消丹麥克郎和南非藍特,代之以沙特阿拉伯里亞爾和伊朗里亞爾。1981年基金組織對“一籃子”所包括的貨幣進行簡化,簡化后“一籃子”貨幣包括:美國美元、西德馬克、日元、英鎊和法國法郎。在1986年、1996年基金組織又對“一籃子”貨幣及所占比例進行調整,2001年以后歐盟各國實行歐元,決定SDR價值的“一籃子”由美國美元、歐元、日元、英鎊等四種貨幣組成,其比例為:美元,45%;歐元,29%;日元,15%;英鎊,11%。
3.小結。目前的特別提款權(SDR)以美元、歐元、英鎊、日元四種貨幣定值,因而它比任何一種貨幣的幣值都穩定,它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單獨一種貨幣實際購買力不斷變化的問題。但是,特別提款權在本質上畢竟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行的國際紙幣,它本身不但沒有價值,而且還不能象某一個國家的紙幣那樣以該國國內商品為保證。特別提款權之所以能發揮作用,是因為各國都愿意接受這個脆弱的事實為前提。如果國際環境發生諸如戰爭等重大變化,特別提款權可能變得一文不值。因此,特別提款權的前景取決于能否建立具有巨大權力的世界中央銀行。
四、結束語
從國際貨幣體制改革來看,國際貨幣本位不外乎為商品貨幣本位和信用貨幣本位兩種。其中商品貨幣本位制,如金本位制。信用貨幣本位包括單一主權貨幣,如美元;多種主權貨幣,如歐元;世界統一貨幣,如SDR。
金本位制的歷史演變說明,金本位制能夠提供一個相對穩定、自動調節的機制,但其國際清償力的供應無法適應世界經濟發展的需要;盡管黃金在國際儲備中仍占有一席之地,但恢復金本位制已經不可能。
單一主權貨幣本位制對貨幣主權的經濟和政策依賴性過大,容易出現不穩定狀態,且還存在著“特里芬難題”的根本性缺陷。雖然此次金融危機對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產生影響,但“美元本位制”作為核心的國際貨幣體系將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美元仍然作為國際貨幣發揮著國際結算和國際儲備職能。
以統一的世界貨幣作為本位幣,既可以解決國際清償力的適當供應問題,又可以消除“特里芬難題”的內在缺陷,是一種較理想的國際貨幣本位制度,SDR的建立為實現這一目標,邁出了歷史性的一步。但是由于世界各國在經濟、文化、宗教的差異,建立一個要求各國中央銀行服從于一個超國家的國際信用儲備機構,目前看來還不現實。隨著區域貨幣一體化和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不斷深入,預示了世界統一貨幣本位制的未來前景。
總而言之,現行國際貨幣體系中“美元本位制”仍將持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而未來的國際貨幣演變,是朝著世界統一的貨幣本位發展。
參考文獻:
1.有馬敏則.國際通貨發行特權史的研究[M].東京:日本學術振興協會出版社,1984
2.小野朝男,西村閑也等編.國際金融論入門[M].東京:有斐閣,1999
(作者單位:中航工業沈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公司 遼寧沈陽 110034)
(責編: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