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 軼
摘 要:文章分析了美國金融危機形成的根源,并據此對我國金融體制發展,有效防范金融風險,確保金融機構健康發展,保障社會穩定和經濟增長,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金融危機 金融體制
中圖分類號:F830.9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9)09-199-01
2008年由美國次貸危機演變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機,造成全球范圍內各大金融機構的信用風險徒升,引發市場信心的極度恐慌,金融市場的流動性緊縮,市場信心嚴重不足。資本市場巨幅下挫,全球主要股指巨幅下跌,同時大幅波動。這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形成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世界經濟失衡和國際貨幣體系的不合理。筆者在剖析此次金融危機根源的基礎上,以期對我國金融體制發展有所啟示。
一、金融危機的主要根源
1.世界經濟失衡。當前世界經濟的一端是發達國家的低儲蓄高消費,一端是發展中國家的高儲蓄低消費;另一端是發達國家占據有高附加值的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一端是發展中國家占據產業鏈低端的制造業。發展中國家形成國際收支雙順差,積累了高額的美元外匯儲備。這些外匯儲備流向世界金融市場從而引起實際利率水平的下降并刺激了資產價格的上漲。資產的價格上漲可能引起美國住房景氣和信貸景氣,在一定程度上滋長了住房貸款的過度擴張。利率水平的降低,又促使了投資者轉向風險較高的金融資產,由于金融產品創新過度,難以估值。因此,金融機構和投資者對風險偏好態度和行為的變化是金融危機的直接原因。最后,世界經濟失衡導致的金融危機在多方的作用下顯現出來。
2.國際貨幣體系的不合理。布雷頓森林體系確立了美元在全球的主導地位,“雙掛鉤”制度在戰后相當長時間內維護了各國貨幣比值的相對穩定,并制約了各國濫發貨幣的行為。當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后,美元仍然是世界主要的貿易結算工具、計價單位和儲備貨幣。但美元發行的約束機制卻被削弱了。作為一國的主權貨幣,美國的貨幣政策當局只會根據國內的經濟情況來制定貨幣政策,一旦遇到經濟衰退的周期,必然采取擴張的貨幣政策,而別國只能承擔美元貶值的風險和損失。例如:發展中國家形成高額的外匯儲備,這些外匯儲備又通過購買美國國債回流美國,并支撐了美國政府和居民的負債消費。一旦美國采取擴張的貨幣政策,勢必因為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主導地位由全球“買單”。
二、給我國金融體制發展的啟示
1.提高我國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地位,加快金融市場建設。目前的金融危機讓我們看到,要加強對主要儲備貨幣國家宏觀經濟的監督,更為可行的辦法是建立多極化的國際貨幣體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美國的“單級”地位。在未來的金融發展規劃上,人民幣應向國際儲備貨幣的方向努力,這是中國的國家利益所在。但是,這需要加快中國金融市場的改革。這意味著要建立一個有堅實的經濟基礎,有豐富的金融工具可供選擇,能提供安全性、流動性、收益性好的金融工具的金融市場。因此,要提高我國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地位就要加快我國金融市場的建設。
2.金融服務要回歸實際經濟,防止過度投機。在美國的金融危機里,一些金融創新脫離了實體經濟的需要。一些金融衍生產品由最初的規避風險、管理風險的工具,變成了追逐高額回報的投機工具。不管是投資銀行,還是商業銀行,都忘記了自身的職能定位,忘記了自己的責任。為追逐更多的利潤,他們向不合適的客戶發放了不合適的貸款,創造出了次貸危機的初級產品,并轉手賣出。同樣在利潤的驅使下,投資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通過對這些產品的分拆、包裝和多次證券化,把這些帶有天然缺陷的劣質標的物的債券銷售到世界各地,使更多的不明就里的機構和個人成為最終持有者。在這里,他們不是通過自身的服務,幫助客戶有效識別和管理風險,以達成銀行和客戶的“雙贏”,而是為了追逐高額利潤并分散自身的風險,將不合格的產品用欺詐的方式廣泛地賣與眾多投資者,使后者承受“泡沫”破裂后的最終損失。
按照金融服務要回歸實際經濟原則,金融機構不應該出售也不應該購買無法了解基礎產品的衍生產品。基礎產品是指為實體經濟中的市場參與者融通資金和鎖定價格風險的產品,如存款、貸款、股票、債券、商品期貨、期權、利率和匯率的期貨、期權。這次金融危機中的一些金融產品之所以會出問題,原因之一在于產品過于復雜,先是商業銀行把抵押貸款證券化,出售給投資銀行、私募基金等金融機構,而投資銀行又把這些資產重新組合成新的債券CDO,并再次出售,經過多次復雜衍生后,各級投資者已經看不到基礎產品了,難以確定其風險點。因此,應該限制金融衍生產品多次衍生,防止過度投機。
3.加強金融監管。美國等主要發達國家的監管者相信市場參與者的自律能力。監管當局對金融產品和金融機構的杠桿比率缺乏有效地控制。巴塞爾協議約定銀行信貸資產的資本充足率至少為8%,但卻沒有對表外資產做出類似規定,導致衍生產品普遍具有很高杠桿比率。此外,監管當局對有系統性影響的大型金融機構風險缺乏有效監控。因此,我國未來的金融發展要建立在嚴格的金融監管之上,杜絕和減少“監管漏洞”下的金融風險。
(作者單位:中國建設銀行安徽省分行 安徽合肥 230001)
(責編: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