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各海
摘 要:籌資風險是企業面臨的主要風險之一,籌資風險不可能被消滅或避免,但企業只要從自身出發采取可行的防范措施,就完全可以控制風險。企業的籌資風險又稱財務風險,是指企業因借入資金而產生的喪失償債能力的可能性和企業利潤(股東收益)的可變性。企業承擔風險程度因負債方式、期限及資金使用方式等不同,而面臨的償債壓力也有所不同。因此,正確認識各種可能發生風險所帶來的不確定性,合理有效地規避和防范風險是我們在作出籌資決策時所必需的。文章從籌資及其風險的認識、產生原因、兩種不同籌資方式的指標分析,以及相關可行的風險防范措施等方面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企業籌資 籌資風險 防范措施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9)09-229-03
籌集資金是企業財務管理工作的起點,也是企業進行生產經營活動的基本條件。籌集資金,就是企業結合自身生產經營現狀,根據企業長期戰略和發展的需要,經過科學的預測和決策,通過一定的渠道,運用一定的方式,向企業的投資者和債權人籌集資金的一項理財活動。由于負債籌資而引起的到期不能償債的可能性及由此而形成的凈資產收益率的波動就產生了籌資風險,籌資風險又稱財務風險。企業籌資風險通常和經營風險結合在一起,共同影響企業的經營活動、籌資活動和企業效益。
一、正確認識籌資及籌資風險
企業籌資是指在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指導下,根據企業自身的生產經營活動現狀和企業未來發展需要,經過預測,選用合適的籌資渠道和籌資方式取得資金的過程。籌資既是企業理財的起點,也制約著資金的投放和使用。從一定意義上講,一個企業能否聚集和融通資金,使資金的使用具有穩定性,是該企業能否求得生存和發展的關鍵。在企業建成至終止,籌集資金的活動將始終伴隨著生產經營活動的全過程。籌資內容十分廣泛,包括:企業創建籌資;在生產經營活動中,為擴大生產經營規模、開發新產品、對原有資產更新改造等進行追加籌資;為優化資本結構和由于某時期支付能力不足而進行的籌資;為滿足特殊需要而籌資等。
(一)企業籌資要求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籌資活動是通過資金市場而進行的。企業能否吸引投資,主要決定于企業自身的條件。因此,企業籌資首先必須為投資人創造一個良好的投資環境,并做到以下幾點:第一,企業的經營方向要符合國家產業政策需要;企業經營活動要遵守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第二,企業生產的產品要符合市場需要,并有良好的質量和售后服務;企業發展前景良好。第三,企業資產要配置合理,有較好的財務狀況和信譽,并有連續盈利的記錄。第四,企業生產技術先進;管理人員素質好、工作效率高,并具有現代企業管理的意識和觀念。
(二)企業籌資渠道及籌資方式
籌資渠道又稱為資金來源渠道,是指企業取得資金的來源。籌資方式是指取得資金的具體方式。研究和掌握籌資渠道和籌資方式是籌資的必要前提。
1.籌資渠道。企業籌資渠道受制于國家經濟體制和國家對國有資金的管理政策,也與企業所有制形式和企業組織形式密切相關。目前,我國企業的籌資渠道主要有以下幾種:(1)國家財政資金。是指國家通過以財政撥款形式投入企業的資金,國家投入企業的資金包括固定資金、流動資金和專項撥款等。(2)銀行信貸基金。是指各商業銀行貸放給企業使用的資金。銀行信貸基金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企業一項十分重要的資金來源。(3)非銀行金融機構資金。非銀行金融機構是指各從事金融業務的非銀行機構。非銀行金融機構用各種不同的方式集中資金,也用多種方式向企業提供資金,同時還提供各種特定服務。今后,將成為企業資金的主要來源。(4)其他企業和單位的資金。其他企業是指與企業有各種業務活動聯系的企業。其他單位是指非營利組織,如各種基金會、社會團體等。上述企業和單位在組織生產經營活動或其他業務活動中暫時或長期閑置的資金,也可供企業調劑使用。(5)職工和民間資金。指企業職工和城鎮居民閑置的消費資金。(6)企業自留資金。指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中提取留用的資金。(7)外商資金。指國外及我國港、澳、臺地區的外商投入企業的資金。
2.籌資方式。資金來源的多渠道要求籌資方式的多樣化,籌資方式同樣與國家經濟管理體制、財務管理體制等直接相關。從目前來看,企業籌資方式主要有吸收國家投資、吸收其他企業投資、企業內部資金積累、發行股票、長短期借款、發行債券、融資租賃和商業信用等。
二、企業籌資風險產生的原因
(一)籌資風險的內因分析
1.企業投資利潤率和借入資金利息率的不確定性。當企業投資利潤率高于借入資金利潤率時,企業使用一部分借入資金,可以因財務杠桿的作用提高自有資金利潤率;當企業投資利潤率低于借入資金利息率時,企業使用借入資金將使自有資金利潤率降低,或是虧損,嚴重的還會導致資不抵債而破產。
2.負債規模。負債規模是指企業負債總額的大小或負債在資金總額中所占比重的高低。企業負債規模大,利息費用支出增加,由于收益降低而導致喪失償付能力或破產的可能性也增大。同時,負債比重越高,企業的財務杠桿系數=息稅前利潤/(息稅前利潤-利息),其越大,股東收益變化的幅度也隨之增加。所以負債規模越大,財務風險也越大。
3.企業借入資金的期限結構因素。是指企業所使用的長短期借款的相對比重。如果負債的期限結構安排不合理,無論哪方面不合理,都會增加企業的籌資風險。這因為一方面是利息費用,若采用短期借款,利息費用就會有較大的波動,若用長期借款,利息費用將會在一定時期內固定不變;另一方面,若企業大量籌集短期借款,債權人不愿企業拖欠其到期的短期借款時,而企業又不能及時籌集到現金來償還,這就有可能導致企業的破產,而長期借款則是融資速度慢,成本較高,還會有一些限制性條款等。
4.信用交易策略不當。在當今社會,企業間普遍存在著商業信用問題,如果因為對往來企業資信評估不夠全面而采取了較寬泛的信用政策,就會存在大量的應收賬款。若沒有切實有效的催收措施,企業就會缺乏足夠的流動資金來進行再投資或償還到期債務,從而增加企業的財務風險。
(二)籌資風險的外因分析
1.金融市場。金融市場是資金融通的場所。企業負債經營要受金融市場的影響,負債的利息率也取決于取得借款時金融市場的資金供求情況。金融市場的波動,如利率、匯率的變動等,會導致企業的籌資風險。
2.經營風險。經營風險是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本身所固有的風險,直接表現為企業息稅前利潤的不確定性。經營風險不同于籌資風險,但又影響籌資風險。如果企業經營不善,營業利潤不足以支付利息費用,不僅股東沒有收益,還需要以股本支付利息,嚴重時企業將喪失償債能力,被迫宣告破產。
3.現金的預期流入量及資產的流動性。負債的本息一般要求以現金償還,因此,即便企業的盈利狀況尚佳,但本息是否能夠按照合同規定所償還,還要看企業預期的現金流入量是否充足、及時以及其資產流動性的強弱。現金流入量反映的是現實的償債能力,而資產的流動性則反映的是其潛在的償債能力。如果企業投資決策失誤或信用政策過寬,使得預期的現金流入量不能準確、及時地支付到期的借款本息,就會使企業面臨財務危機。這時,企業就要通過對資產的變現來解決其財務危機。各種資產的變現能力是不一樣的,其中庫存現金的流動性最強,而固定資產的變現能力最弱。企業資產的整體流動性,對企業的財務風險影響很大,當企業資產的變現能力較強時,就可以有效地應付企業的突發財務風險,反之亦然。
三、兩種不同籌資方式籌資風險的指標分析
(一)負債籌資
負債籌資是指通過負債籌集資金。負債籌集的資金具有使用上的時間性,需到期償還,不論企業經營好壞,需固定支付債務利息,從而形成企業固定的負擔。因此,通過負債籌集資金,籌資風險的存在是顯而易見的,短期償債能力指標和長期償債能力指標是從償債能力方面反映了企業籌資風險程度,也是評價籌資風險的重要指標。
1.短期償債能力指標。短期償債能力是指企業償付短期債務的能力。短期債務即流動負債,這種債務一般需要以流動資產來償還。流動負債的增加,往往形成流動資產的增加,而流動負債的償還,須以流動資產變現來償還。主要評價指標有流動比率和速動比率。
流動比率=流動資產/流動負債
速動比率=(流動資產-存貨)/流動負債
2.長期償債能力指標。長期償債能力是指企業償還長期負債的能力。長期負債是指期限超過一年的負債。長期債務的償還,不僅涉及到流動資產,還涉及到固定資產。因此,企業在籌集資金時,一方面要考慮到收益能力,另一方面也要考慮到所要支付固定費用的負擔。
(二)股權籌資
股權籌資包括企業的資本金及由此衍生的公積金、未分配利潤等。所有者所投入的資金,其風險主要表現在其使用效益的不確定上,而這種不確定使得資金的使用效率降低,無法滿足投資者的報酬期望,加大了籌資的難度,使得資金成本上升。
自有資金收益率和資金成本率指標分別從效益和成本兩個不同角度反映了企業籌資風險程度,是較為實用的籌資風險評價指標。
1.自有資金收益率指標。企業在籌資過程中,往往同時安排自有資金和借入資金,而二者比例不同,給企業籌資帶來的風險程度也不盡相同。自有資金收益率就是判斷這一風險程度的指標。通過對自有資金收益率指標的分析,可以判斷籌資風險程度,調整籌資決策。其計算公式為:
自有資金收益率=投資收益率+借入資金/[自有資金*(投資收益率-借入資金利息率)]
2.資金成本率指標。資金成本是企業為籌集和使用資金所支付的各種費用。資金成本率是指資金成本占籌措資金的比例。資金成本率指標是企業選擇資金來源、擬定籌資方案的依據,通過對資金成本率變化的分析,可以判斷籌資風險程度。其計算公式為:
資金成本率=資金占用量/(籌集資金總額-資金籌集費)*100%
企業從多種渠道用多種方式同時籌集資金時,由于不同資金的資金成本率不一樣,為此就需要計算全部籌集資金的綜合資金成本率。其計算公式為:
綜合資金成本率=Σ(各項資金成本率*該項資金成本占全部資金比例)
由此可見,企業籌入資金的兩大渠道的結構比例不合理,也會影響到資金成本的高低和資金使用效果的大小,影響到借入資金的償還和投資報酬期望的實現。因此,籌資風險具體有借入資金的風險、自有資金的風險和籌資結構風險三種表現形式。
四、籌資風險的防范措施
(一)遵循收益風險均衡原則,正確認識和評價籌資風險
在當今市場經濟的激烈競爭中,企業進行各種經營活動不可避免地要遇到風險。既然要追求風險所帶來的收益,勢必要勇于去面對風險并善于去分散風險。市場經濟下,收益與風險是并存的。獲取收益是企業的根本出發點,而風險則是與獲取收益相伴隨的一種客觀現象。企業要獲得收益,就不能回避風險,可以說風險中包括收益,挑戰中存在機遇。企業要遵循風險收益的均衡原則,不能只考慮收益,而不考慮發生損失的可能。在進行財務管理時,要對每一項財務經營活動進行收益性和安全性的全面分析,按照風險和收益適當均衡的要求決定采取何種行動方案,同時在實踐中趨利避害,爭取獲得更多的收益。在各種經濟活動中,風險和收益往往是成正比的,而無論是對投資者還是受益者而言,都是要求風險與收益相適應的,不能一味地追求高風險的收益,也不能總是保守的不去冒險。無論人們對風險抱著如何的態度,都應對要實行的決策項目的風險和收益作出全面的分析和權衡,作出最有利的決策方案。這就要求企業經營管理者應樹立風險決策觀念,將高風險高收益的項目和低風險低收益的項目適當地搭配起來,使企業的風險與收益均衡,理智化地化風險為機遇,在危機中找對策,以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
(二)確保企業短期償債能力
企業倒閉,往往是由于企業在短時間內無法籌集到償還債務的資金所致,因此,確保企業短期償債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短期償債能力只是確保企業有能力償還到期的短期債務,而不是降低負債總額。在負債籌資順利時,企業可以通過新的負債來償還。當負債籌資發生困難時,企業就要以減少資產的方式來償還,而這時最重要的就是企業可變現的資產額了。由于資產結構和資產周轉在不同的企業或是同一企業的不同時期內也不同,根據資產狀況便很難確定企業在某一時期內有多少可變現的資產可以用來償債。當企業的應收賬款相對穩定時,企業在某期內的銷售額不僅反映了企業在該期內的資產周轉額,也反映了企業在該期內通過正常銷售可取得的資產變現額。因此,確定企業的負債結構時,只要使企業在任一時期內需要償還的債務本息小于或者等于企業在該期內的銷售額,這樣,即使企業在某期內發生籌資困難,也能以企業在該期內正常銷售所取得的變現額保證償還其到期債務本息。這是從動態上來保持企業的短期償債能力,比流動資產、速動資產從靜態上來保持企業的短期償債能力更為直接、客觀、可信,也易于確定和掌握。
(三)制定科學的利潤分配政策
考慮到企業的長遠發展,利潤分配應注意以下兩點:一是利潤分配要考慮通貨膨脹的影響,使利潤分配不致于影響企業簡單再生產的進行;二是利潤分配既要保證一定規模的擴大再生產的資金需要,又要兼顧投資者的利益,給投資者以看得見的實惠。具體來說,科學合理的利潤分配政策應做到以下幾點:一是盈利期間,企業每年至少給投資者支付一次紅利或股息;二是在效益提高的前提下,爭取使投資者每年收益遞增;三是投資分紅既不低于銀行存款利息率,又不高于企業贏利水平。合理的利潤分配,有利于防范籌資風險,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和信譽,為企業長遠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四)確定合理的負債結構
負債結構,是指企業借入資金期限結構、利率結構、債源結構等。負債結構的合理性是適度性的前提,只有結構合理的負債規模才是適度的,才有利于規避、分散籌資風險。
1.短期、中期、長期負債要均衡安排,并保持適當比例。首先,企業的借款期限要稍長于項目投資回收期。其次,長短期負債比例必須與企業固定資產和流動資產的比例相適應,要通過預測流動資產的變現能力,控制短期負債額度,避免還債期過于集中和還款期高峰的過早出現。再次,企業應根據生產經營中不同的資金需求,選擇不同期限的籌資方式。
2.負債利率結構安排要有利于減少利率風險,降低企業實際利率。利率結構是指長期固定利率借款與浮動利率借款的比例關系。長期固定利率借款雖然可減少利率風險,但缺乏靈活性;而浮動利率借款比較靈活,可以提前還款。因此,不宜單純采用某一種利率,而應當從降低企業利息負擔出發,保持二者的適度比例。
3.選擇適當的借入資金渠道和方式,保持債源結構的合理性。企業可以通過銀行貸款、債券和商業信用等方式,從不同來源取得借入資金。不同的籌資方式,取得資金的難易程度不同,資金成本也高低有別,而且也具有不同的籌資風險。商業信用比較容易取得,但無力償還的風險太大。銀行貸款與發行債券相比,一是限制條件較少,容易籌集;二是籌資速度也較快。由于各種籌資方式和資金來源分別有其優缺點,因此,企業必須注意債源結構的合理性,使之相互配合,才能趨利避害,有效地控制風險。
(五)轉移風險
企業的風險往往大于企業財務所能負擔的程度,這就要求企業能適當地將風險轉移。即將企業可能面臨的風險所帶來的經濟補償的責任轉移給他人。最常見的做法:一是開展專業化協作;二是保險。保險既是一種銀行信貸分配的調節杠桿和補充形式,又是一種風險分散機制,將其引入企業財務,穩定企業的資金結構,可以形成融資保險制度,以緩解企業的籌資風險。
總之,企業要維持正常的生產經營,就必須承擔籌資風險。企業應在正確認識籌資風險的基礎上,充分重視籌資風險的作用及影響,掌握籌資風險的防范措施,使企業既獲得負債經營帶來的財務杠桿收益,同時也將風險降低到最低限度,提高企業的經營效益,增強企業市場競爭力。
參考文獻:
1.扈坪坪.企業籌資風險的防范[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3(6)
2.崔仙玉,王卉,郭東飚.企業籌資風險及防范[J].黑龍江財會,2003(12)
3.金彥龍.經濟全球化條件下企業長期籌資方式的比較分析[J].企業經濟,2004(1)
4.董文曜,孫兆軍.發展我國企業債券籌資的探討[J].企業經濟,2004(2)
5.張家倫.財務管理學[M].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1
6.薛玉蓮,李全中.財務管理學[M].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4
7.王斌.財務管理[M].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2
8.溫歷.中小企業投資融資策略[M].廣東經濟出版社,2002
9.任碧云,余麗萍.我國中小企業融資機制探析[J].晉陽學刊,2002(5)
10.顧建強.企業籌資風險成因分析及防范[J].商業研究,2006(2)
11.施金影.現代企業籌資風險的防范[J].會計之友,2006(9)
(作者單位:菏澤家政職業學院 山東單縣 274300)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