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玫 張亨明
摘 要:文章從新型工業化的國內外研究的概況,新型工業化的研究方向和內容設計,新型工業化研究的理論和應用價值,通過節能減排優化產業結構及如何處理調整與發展的關系等幾方面進行了論述,對安徽新型工業化政策研究有一定的價值。
關鍵詞:新型工業化 政策 研究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9)09-258-02
一、新型工業化的國內外研究概況
我國在工業化中面臨產業結構升級和增加就業、經濟增長和環境惡化、高消耗和大宗商品價格上漲、高度依賴外貿和貿易條件惡化等諸多矛盾。黨的十六大報告中已鮮明提出新型工業化道路,就是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經濟發展之路。國內外的研究的文獻主要集中在新型工業化的內涵和新型工業化的道路兩大方面。
1.新型工業化的內涵。(1)在信息化與工業化的關系上,工業化和信息化之間的關系是前提和發展,源泉和載體之間的關系;是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有人對此提出異議,認為信息化與工業化應是互動與融合。從作用機理來研究信息化如何帶動工業化,認為信息化從技術、資源、管理、市場等多方面提高傳統產業的效率。(2)工業化與人力資本,有人認為新型工業化下更應注重提高就業者的專業化素質;有人認為應選擇適宜技術,以免技術排擠勞動。(3)工業化和技術,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和約翰·內比斯特的“大趨勢”都提出了信息技術帶來的產業革命。新型工業化應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提升產業技術水平,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加快高科技成果轉化,不斷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4)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能夠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工業化。
2.新型工業化道路。新型工業化道路最核心的三大戰略是科教興國戰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新型工業化不僅要搞城市工業化,也要發展農村。新型工業化應做到三個方面:應發揮勞動力比較優勢,用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正確處理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產業之間的關系。新型工業化應推行清潔生產,實現生產方式轉變,并從法制上得到保證。從產業結構調整、技術創新機制、人力資本投資等政策方面提出一些建議。新型工業化的實現就是運用信息化、高新技術、先進適用技術、現代服務業做好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新型工業化的實現需要做好現階段主導產業的選擇,提出信息化帶動新型工業化的具體措施。新型工業化道路應把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結合起來,強調市場機制的作用。在發展方式上強調經濟的協調發展與穩步增長,將農業的工業化作為新型工業化不可缺少的內容,以對外開放為典型特征。新型工業化應堅持市場主導原則,不斷完善市場機制,充分發揮市場的基礎性作用;轉變政府職能,合理確定政府與市場的邊界,通過市場競爭來促進微觀主體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筆者分析了安徽工業化的現狀和發展差距,從資源開發、產業結構、區域經濟、政府職能等方面努力找出安徽新型工業化的道路。
二、新型工業化的研究方向和內容設計
1.本文研究方向是尋找影響安徽省新型工業化推進的制度因素和經濟因素,了解不同政策對安徽省工業經濟的影響,為安徽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提供政策建議。
2.研究內容。根據研究方向,本課題組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研究:(1)安徽省工業信息化程度研究。研究內容包括安徽省工業信息化發展狀況、影響信息化的因素、相應提高信息化的政策等;(2)安徽省先進工業技術應用調查。包括先進技術的研發、應用,環保技術的使用、技術擴散和應優先提升的技術;(3)安徽省工業企業的經濟效益分析。了解安徽省規模以上企業經濟效益,并與發達地區和中部地區進行比較,以此知道安徽省目前工業發展潛力;(4)安徽省新型工業化的基礎性條件研究。包括市場化程度、教育科研基礎、勞動力素質的提升、提高城市化等;(5)推動安徽省新型工業化政策研究。綜合以上研究結果,將分別從信息化、技術升級、可持續發展、提高經濟效益、改善新型工業化基礎條件等方面提出針對性的政策建議和可行性研究。
三、新型工業化研究的理論和應用價值
新型工業化研究的理論價值主要體現在為我國地方政府,特別是中西部地區省級政府,如何運用地方政策和本省工業經濟基礎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提供一種研究方法,反映地方經濟新型工業化的自身特點,以此豐富新型工業化理論。應用價值體現在:安徽省正值工業強省之際,并提出東向戰略,防范本省與相對發達的東部省份經濟差距拉大,就必須提高工業經濟水平,增加第二產業勞動力,推進城市化?,F階段完成工業化不能再走傳統工業化之路,而應走新型工業化之路。東部相對發達省份處于較高的工業化階段,在市場化程度、地理位置、金融市場等方面優于安徽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也相對順暢。安徽省工業經濟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缺少哪些條件,政府應采取哪些政策,如何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是本課題組的主要研究任務。本課題的研究報告期望能夠解決以上問題,以便使安徽省在傳統工業化無法可持續增長的情況下,運用新的經濟政策能使安徽省工業企業更具競爭力,從而促進工業擴張,提高工業化的發展速度。
四、通過節能減排優化產業結構
按照“十一五”所確定的節能減排目標,素稱“華東能源基地”的安徽省決定,把節能減排作為產業結構調整的剛性指標,重點抓好“四個一批”推進節能工作。淘汰一批落后小火電、小冶煉、小水泥廠。2008年,全省工業生產的污染排放強度下降,多數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得到控制。COD、氨氮、煙(粉)塵排放量同比分別削減2.5%、39%、9.1%,噸鋼綜合能耗降至717千克標煤,“固廢”綜合利用率達91.14%,廠區環境質量指標基本達到國家二級標準,生態建設取得明顯成效;與此同時,全省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成效顯著,萬元GDP能耗比上年下降3.44%,由2002年的1.53噸標準煤降至2008年的1.17噸標準煤,降幅位于全國前列;工業用水的重復利用率由42%提高到55%??h以上工業廢渣綜合利用率由2002年的76.1%提高到2008年的81.6%,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近20個百分點。
皖北九個市中,煤電、化工、建材等傳統耗能行業所占比重較大,節能降耗仍面臨著較大的壓力。能源城市淮南、淮北以企業為主,著重抓重點用能企業的降耗問題,推進節能技術進步。其中淮南市去年投入100億元,全面實施開發利用瓦斯的計劃,并成立了我國第一個煤礦瓦斯治理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全市的瓦斯利用率已達到50%,初步實現了瓦斯利用的產業化。2008年5月9日,在即將投產發電的淮南田集發電廠的煙囪上,工人們對脫硫和除塵裝置進行了最后調試。這套裝置可以使脫硫率達到90%以上,煙塵去除率達到99.8%,達到國內一流、國際領先水平。2008年六安市關停8戶鋼鐵企業、3家水泥廠、12家小造紙廠。皖南地區的節能減排工作也取得較好效果。2008年,銅陵市全社會能源消費量為460.9萬噸標煤,比2007年增長10.1%;單位GDP能耗為2.17噸標準煤/萬元,比2007年下降5.2%。安慶石化煉油、化工和存續三大板塊新鮮水耗量比2007年減少了165萬噸。熱電廠粉煤灰回收率達到99%,年節約沖灰水250萬噸。馬鞍山市政府加大對重點用能單位、高耗能企業、公共設施的用能情況監督,定期公布情況,大力支持馬鋼完成節能技術建設,并取得很好效果。
參與全球經濟分工體系是“工業強省”的重要內容?!笆晃濉逼陂g,全省工業企業積極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工業經濟外向度明顯提高。2008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出口交貨值450億元,比2002年的185億元增長1.4倍。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三資”企業已達496家,實現工業總產值744億元。全省有841家工業企業的產品走出國門,實現銷售產值1251億元,占全省總額的34%。2007年,安徽的進出口額依然穩居中部榜首,其增長速度高于除浙江以外的東部沿海省市和除河北以外的環渤海地區。
五、如何處理調整與發展的關系
調整是為了拓寬發展的道路,尤其是當原有的產業結構難以適應新形式新政策要求的情況下,發展必須以調整為前提。
1.環境承載力和資源有限性的限制。目前,安徽土地和勞動力低成本優勢正在減弱,而生態治理的成本卻在加大,其表現:(1)中等城市工業園區的成本價普遍在15萬/畝以上,但是為了吸引好的招商項目,許多園區不得不把寶貴的土地資源“零地價”出讓。如果再上那些有違產業政策發展或對當地生態資源有影響的項目,僅土地一項計算就極不經濟。(2)城市熟練工人的供不應求已成現實,而一些偏遠縣域也正在出現“招工難”問題?;羯娇h為吸引青年務工,政府每年投入大量財力免費培訓工人;無為縣高溝鎮的工人工資“十一五”期間大幅上漲,仍然存在“用工緊張”問題。
2.經濟水平對環境治理的限制。進入2000年后,我國因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越來越大,2008年因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已達5118.2億元,占GDP的比重高達3.05%。與此同時,我國的虛擬治理成本(將排放到環境中的主要污染物全部去除所需要的成本)和生態保護投入越來越大,但相對工業污染的影響依然杯水車薪。為保護巢湖水質,政府投資1億元建湖邊濕地,但是相比流入湖中的污水污染,“濕地”對水質的保護作用微乎其微。
3.國際規則和國內政策的限制。我國“低成本增長”的經濟發展模式越來越多地受到國際社會輿論抨擊和貿易壁壘。與此同時,國家也加大了環保經濟的執行力度。尤其是國家在價格、稅收、財政、信貸、收費、保險等領域正在醞釀出臺的一系列新政,如綠色稅收、提高排污收費、建立綠色資本市場、加大生態補償等等,這些政策的目的就是要使與環境不友好的投資得不償失,因此我們需要用新思維新眼光重新審定新上項目。
4.資源依賴型工業發展的限制。依賴當地資源發展工業確實可以在短時間內實現產業規模擴張,但是資源的有限性決定了這種發展模式的不可持續性。依賴資源所建立起的生產體系往往高耗低產,與節約型、友好型產業政策要求相差甚遠,容易遭遇政策限制的困境和產業轉型的巨大成本。
調整是為了長遠發展的需要,但是從短期利益看勢必會受到影響;如果不愿犧牲眼前利益,只做一點不得已的調整,那么,在原有發展模式的慣性作用下,產業結構會很快恢復原狀,已做的調整也前功盡棄。為了避免調整不到位的反復調整,要允許和承認產業轉型任務較重地區為此支付的成本,把“轉型成本”列入政府考核范圍。改革改制和環境治理等成本概念已為人們接受。為什么產業結構調整必須支付的成本難以進入人們的觀念和政策,表現為不愿降低發展速度,缺乏財政支持力度。
參考文獻:
1.[日]石川資.發展經濟學的基本問題[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2.
2.[美]艾伯特·赫希曼.經濟發展戰略[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2.
3.[美]基思·格里芬.可供選擇的“經濟發展戰略[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2.
4.張培剛.農業國工業化問題[M].長沙.湖南出版社,1991.
(作者單位:安徽省化工研究院,安徽省社會科學院經濟所 安徽合肥 230001)(責編:國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