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少宇
60年,在歷史的長河中,只是滄海一粟。而在1949年后的這段時間里,卻能在中國的歷史上熠熠生輝、彪炳千古。在這之前的百年歲月,中國歷經風雨漂泊,五千年的文明遭遇最猛烈的撞擊。一朝換新顏,新中國的成立讓戰火紛飛的歲月就此終結,國家和人民終于可以休養生息。
然而,60年前留給我們的只是滿目瘡痍、百廢待興。新中國建國后,全國各族人民迅速恢復了國民經濟并開展了有計劃的經濟建設,完成了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與農村“土改”,并建立起初步完整的工業體系。但在此后的一段時間,經濟發展陷入了迷茫,平均主義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積極性,企業活力不足,國民經濟停滯不前。
曾經走過的彎路,也正需要在摸索中不斷革新。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推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努力建設四個現代化的政策。將舊有緩慢、低效率的計劃經濟轉為市場經濟為導向的經濟模式,從此掀開中國經濟的傳奇歷程。從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開始,企業有了更大的自主權,私有經濟繁榮、國有企業改制、外資引入,中國經濟進入全面的發展時期。
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等經濟政策讓東部沿海率先“富起來”,而長江三角洲經濟區、珠三角經濟圈、環渤海經濟圈、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計劃、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海峽西岸經濟區等一個個經濟區域的建立,帶動著整個中國經濟的騰飛。1992年,鄧小平發表南巡講話,強調了解放思想、繼續改革開放的重要性。同年秋,黨的十四大正式決定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此,中國正式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
改革開放無疑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不但經濟和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整個社會都發生了深刻的變革。一甲子的歷程。中國完成了跨越式發展,從一個落后的農業國發展成為工業化中期國家,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初步確立。百年滄桑,中國的歷史在這一刻煥然一新:唐風宋雨,千古文明滋養的土地和人民已經覺醒。60年崢嶸歲月,風雨兼程、薪火相傳,在書寫“中國特色”、“中國速度”的進程中,還有更多的60年召喚著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