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佳
她是北大畢業的高材生,上學期間偶然接觸到了翡翠,立刻一見鐘情;她是中國內地開辟翡翠拍賣專場的第一人;她首先提出“收藏級翡翠”的概念,并創辦了國內首家專業翡翠俱樂部。
提起翡翠,很多人會立刻想到“賭石”:一塊標價只有幾十萬元的翡翠原石,只在表皮上面被磨出幾方“窗口”,隱隱約約透出一絲綠色;然后,很多人圍著這塊石頭左瞧右看,或交頭接耳、議論紛紛,或獨自凝神定氣、望眼欲穿;再然后,一個人終于下定決心掏錢,將石頭拉走……
如果這個人將石頭切開。發現里面有寬寬的綠色色帶——于是,這個人賭贏了——此時,這塊已經切開的石頭價格立刻可以飆升至成百、上千萬元。但是。如果沒有在切開的石頭里面看到綠色,那么,這塊花費幾十萬元買進的翡翠原石將幾乎一錢不值,充其量只是一塊質量不錯的建筑材料。
緬甸人的把戲——“賭石”
有涉獵翡翠投資的人一定都對上述“賭石”情形略有耳聞。萬瑞祥翡翠俱樂部首席鑒賞專家萬珺為我們揭開了其中的真相:“其實,‘賭石基本上都是騙人的。翡翠市場里面,中國人的加工工藝世界領先,而在看料(即挑選翡翠原石)的本領上,緬甸人是絕對的No.1。”
萬珺說,全球只有緬甸的北部地區出產翡翠原石,石頭被挖出來后通常都是濕的,這個時候往往是看料的最佳時機。緬甸當地行家們一手端著高倍的放大鏡,另一只手拿著一根特制的鋼針,剝開石頭的表皮,一點點挑出里面的礦物顆粒,并在放大鏡下仔細觀察。
一旦發現有綠色,他們就會剝開的越來越大,然后沿著綠顏色的礦脈走向切開石頭,賣出高價;如果沒有在石頭的礦物顆粒中發現綠色,他們會小心翼翼地將稍微被破壞的石頭表皮復原,并置于露天場地中讓其表面盡快氧化,然后將“完整的”石頭公開拍賣交易,當然價格相比切開的石頭要低很多。
在這場其實結果早已鐵定的賭局中,買家幾乎是不可能戰勝“莊家”的。沒有人可以通過肉眼就能看出一塊表皮已經氧化的石頭中是否含有綠色。更有意思的是,在原石表面上磨出幾個“窗口”,似乎可以讓買家的勝率增大一些。這樣的石頭更吸引人,能賣的價格也更高。但是,當買家從“窗口”中發現有綠色而買下石頭后,切開時才發現——原來整塊石頭的綠色可能就只有“窗口”上的那一抹處……“正因為如此,目前國內真正的翡翠行家們幾乎不買‘賭料,都是在公開市場中競拍已經切開的石頭。”
世紀之交涌現的翡翠熱
“2000年以前是收藏翡翠的最好時間。當時的中國市場上是紅、藍寶石的天下,翡翠的價格普遍在千元以內,認識翡翠價值的人并不多。”萬珺如此表示。
萬珺是科班出身的珠寶玉石鑒賞專家。談到首次與翡翠的接觸,她用了“一見鐘情”來形容當時的感受。當年在北京大學地質系巖石礦物專業就讀期間,萬珺選修了一門珠寶課程,第一次接觸她就被翡翠那迷人的綠色所吸引。這一次與翡翠的親密接觸直接影響了萬珺后來的發展,隨后她選擇了寶石學為主修方向,畢業后先后在中國寶石協會、北京市首飾進出口公司、中寶戴夢得股份有限公司工作。
1994年,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成立,萬珺成為當時業內最年輕的珠寶部經理,以至于有客戶到訪時,常常以為眼前的萬珺是經理秘書。1995年5月,她創辦了中國大陸第一個高檔珠寶首飾拍賣專場,推動了國內高檔珠寶首飾的開拓和發展。2002年,萬珺又創辦了國內首家專業翡翠俱樂部——萬瑞祥翡翠俱樂部。
在萬珺翡翠事業蒸蒸日上的背唇,其實是國內翡翠市場的繁榮與發展。據資料記載,在清代,翡翠就有著最廣泛的收藏者,上到王公貴族、下到平民百姓無不喜愛。1949年以后,珠寶消費市場漸漸消失。1956年公私合營,大批的工場、珠寶店合并,珠寶翡翠市場沒落,大陸內銷的翡翠市場基本上減小到為零。但這種對翡翠的摯愛在東南亞一帶仍然被延續著,到了20世紀80年代,由于東南亞各地區、各國的經濟起飛,翡翠的需求量驟增。
據介紹,在上世紀80年代的廣交會上,很多香港玉商未開門時就早早等在門口,一開門大家都以百米沖刺的速度沖向翡翠柜臺,如果不小心摔一跤或是退腳不夠靈便,那將要失去一筆大買賣,損失很多錢。何以致此?原來當時國內沒有翡翠市場,政府以極低的價格收購后,在外賓專購的商店中銷售,或經外貿出口國外。廣交會上的翡翠柜臺就是國內外貿企業的攤位,誰能第一個到攤位,誰就能以低廉的價格買到清末、民國時期的高檔好翠,到香港轉手就能大賺特賺。
20世紀90年代以后,中國大陸經濟發展迅速,短短10年時間。國內人對翡翠也越來越癡迷了。據萬珺回憶,2000年后,國內翡翠市場開始啟動,北京世都百貨商場的萬瑞祥翡翠曾展出過一個價值96萬元的翡翠玻璃種桃子,“當時特轟動,因為那個時候柜臺里的翡翠標價幾千元就已經是很貴了。”
2001年底,北京又出現了一串“每一顆都是滿綠的”翡翠項鏈,價格僅僅是15萬元。今天,那串項鏈至少可以升值到百萬元級別的價位。萬珺不禁感慨道:“我記得那串項鏈大概有二十幾顆翡翠珠子,每個珠子立徑足有15mm,真是好東西。當年賣出去后,直到今天就再也沒有看到第二眼了。”
談起翡翠價格的飛躍,萬珺說:“翡翠之所以升值潛力巨大,主要原因就是原料的稀缺。清中期到民國期間,由于翡翠原石開采手段的落后,那時的翡翠雖然有文物價值,但本身質地普遍不高。而從2000年前后開始,隨著中國內地翡翠收藏市場的全面啟動,緬甸當地也開始了最大規模的機械開采階段,大量優質的翡翠原料不斷面世,好東西也越來越多。”
經過大約10年的瘋狂開采,如今緬甸的翡翠原石礦產資源也面臨枯竭的境地,原先被廢棄在坑口處被視為廢料的原石,居然也能賣出高價。“這就意味著,在2000年前后出產的翡翠,基本上質量屬于最佳的,是收藏的首選。”萬珺說。
去偽存精,甄選收藏級珍品
在近年來的藝術收藏品中,色艷質美的翡翠異軍突起,價格上漲迅速,收藏者日增。但真正值得收藏的翡翠不到全部翡翠的萬分之一。從業多年的萬珺有著自己的判斷標準,她提煉出了“收藏級翡翠”的概念。
所謂收藏級翡翠,就是在用料飽滿完整、形狀周正的前提下,兼具鮮艷均勻綠色、細膩溫潤質地、精明考究工藝的翡翠,這樣的翡翠才是最具有收藏價值的。反之,如有些翡翠掛件,雖然為滿綠色,但顏色發灰偏暗,種份差,結晶顆粒粗,材料太薄,雕工繁雜,達不到收藏級翡翠的標準,因此也就不值得花重金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