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干任
電子書第一次出現是在1998年,雖有成熟的技術,但卻沒有相應成熟的產業基礎建設配合,電子書的先驅們自行奮戰著,最后隨著網絡泡沫化與東南亞金融風暴的資金短缺而腰斬。
十年后,網絡社會基礎建設成熟,無論是網速、網絡商城、電子商務、網絡付費機制、搜尋引擎、物流配送系統、社群網站、博客(web2.0)都已然成熟,且擁有大量的使用者。
我們姑且略過電子書產業發展時必經的平臺標準的競爭,直接來看已經成熟的電子書產業,無論內容、交易平臺,還是電子書閱讀器的規格和經營模式都已確立。從這個角度思考,出版產業的內容版權會出現什么樣的變化?
畢竟,沒有內容,無論是數字閱讀還是紙本閱讀,都無法成立。掌握內容版權,特別是暢銷書的內容版權,是經營出版事業勝負的關鍵。
我認為,當數字閱讀、出版完全成熟后,版權的買賣將會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
以前,由于紙本書的制作成本高(必須編輯、排版、印刷、配送,還要承擔退書與庫存),出版社往往要對某一個作者的某一本書的內容擁有某種程度的把握,才敢出手簽下版權。
數字、在線出版顛覆了以前的出版模式,未來數字、在線閱讀成熟后,人們寫好了作品,只要傳至網絡書店,就算完成了出版、發行工作,可以面對讀者了。
新型態的數字出版模式里,有編輯能力的作者可以略過出版人與版權代理商,直接和交易平臺業者合作。合作模式,我認為可以走目前Google ad的模式,讓有意加入銷售的作者自行在線完成一系列的登錄程序,就可以成為交易平臺的合作伙伴,交易平臺業者甚至不需要逐一和作者洽談合作,只要將合作流程標準化且上線就行了。
對于交易平臺業者來說,多一本電子書銷售,既不需要增加庫存或商品陳列成本,又可多一件商品供消費者選擇。至于沒有編輯能力的作者,可能還是需要專門的編輯來幫忙文稿的編審,這也說明了未來的出版社與編輯工作很可能出現相當大的變化。
目前,華人出版界雖然沒有像美國那樣具規模且制度化的版權經紀人,上述的沖擊似乎對美國或擁有版權經紀人的國家影響比較大,作者可以直接和交易平臺合作而無須出版社進行文本的加工印制,未來的作者不需將文稿版權銷售出去,其實對出版產業的生態是相當大的沖擊。因為,當出版社買不到可供出版的文稿版權時,勢必得另謀出路。
此外,內容數字化之后,文稿版權重新回到作者手上時,還可能沖擊到一批人,那就是專門從事翻譯版權買賣與版權代理商。
未來,當數字出版成熟后,書籍的銷售不再以實體紙本為主而以數字電子檔案的下載為主時,作者不再需要將書籍版權出售給世界各國的版權代理商,可以自己找合適的翻譯合作伙伴,請求制作翻譯版,翻譯完成后,作者只需將作品上傳到翻譯國消費者熟悉的大型網絡商城(交易平臺),就可以進行出售。
雖然說這個翻譯與跨國出售過程很可能需要當地的出版人幫忙打開市場(營銷企劃),不過,作者可以以合作出版的方式與當地的圖書營銷企劃單位合作,如麥格勞一希爾的學術教科書就是走合作出版路線,并不將書籍版權賣出去。其合作模式為:在預翻譯出版國尋找合適的合作伙伴,要求對方提供翻譯與書籍加工編制服務,之后將文稿交給麥格勞一希爾,再由其決定印量與出貨給合作廠商的成本價,合作廠商無法擁有版權,只能賺取成本與銷售價差。
另外,如果是必須制成實體產品以銷售衍生性商品,作者還是必須尋找合作伙伴,將衍生商品的版權銷售出去。
當然,內容創作者大多只精于內容創作,并不擅長商業操作,因此,要內容創作者自己去談商業合作或許有些困難,這也是紙本時代才會有的現象。新生代從小生活在電子商務與網絡平臺上,早已習慣架設博客,經營社群網站,在網絡上尋找可用資源,對網絡時代來說,每個人都知道google ad,就算不知道也能夠通過搜尋引擎找到相關信息,只要有意占據這一領域的業者,將商業合作流程設計得夠人性化且完備,讓內容生產者在完成內容創作后可以直接上傳到網絡交易平臺并銷售,甚至代為尋找合適的翻譯合作伙伴,未來的內容生產者也許真的可以跳過許多代理人自行銷售其辛苦創作的商品,不需要再求助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