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惠民
隨著國際金融危機的蔓延,美元在世界上的信用逐漸走低,那么人民幣能否成為世界流通貨幣?這是很多人關注的問題。
人民幣國際化要具備兩個基礎,一是物質基礎,二是精神基礎。物質基礎的核心就是包括了黃金在內的戰略儲備。要支持一種國際貨幣,必須有在全球范圍內匹配資源的能力。認為國際貿易支持國際貨幣的看法是片面的。美國貿易總量在19世紀末就超過了英國,美元并未即時取代英鎊成為國際結算工具,直到兩次世界大戰后,全球半數黃金流人美國,美元才成為主要的結算貨幣。
人民幣的國際化,必須有黃金等戰略儲備作為物質基礎。當然,也需要不斷進化以制度為核心的精神基礎。百度百科網公布的世界官方黃金儲備一覽表(2007/3):儲量最多的是美國,8135.5759噸,其次是德國3422.5629噸;第三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3217.3噸,第四是法國2709.6574噸;第五是意大利2451.8658噸,第六是瑞士1290.1417噸,第七是日本765.218噸,第八是歐洲央行645.7244噸,第九是荷蘭640.9553噸,第十才是中國大陸600.12噸,第十一是中國臺灣423.332噸。
因為黃金本身具有豪華艷麗的黃色和良好的穩定性及稀有性,進而自然而然成為貴金屬,被人們作為財富儲備,被人們根據自己的需要賦予了社會屬性,也就是貨幣職能。從上述數字不難看出,官方黃金儲備可以體現出其經濟實力。
中國是有13億人口的大國,且改革開放以來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在國際上的地位和作用明顯提高。因此,國家黃金儲備600噸已與當前的國情和國際地位不相適應。同時,黃金儲備是國家戰略儲備的核心資源。中國應有5000噸以上的黃金儲備作為國家的戰略儲備。否則,討論金融安全是沒有現實意義的。戰略儲備是國家經濟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經濟發展戰略,涉及對國際形勢發展的基本判斷。
為了維護國家經濟利益,保持中國國民經濟的平衡與穩定。中國應有組織地參與國際博弈,力爭國家利益和國民福利的最大化。中國經濟已經與世界經濟高度融合,要管理好中國經濟也要著眼于全球經濟的管理。
古今中外,任何經濟體制無一例外。政府的能力來源于政府的財政實力。在市場經濟前提下,政府要實現強有力的管理,首先要建立強大的財政實力。物化的財政實力,表達為政府的戰略儲備能力。戰略儲備是維持本國通貨乃至國際通貨穩定的物質基礎,是政府應對經濟危機最有效的工具。中國應建立足以防守本幣特定價格的黃金儲備。這是防止經濟崩潰的最后防線。其意義,不在于黃金儲備的價值或盈利能力,而在于確保國家的金融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