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 洛

從觀念回到架上,從象征返回直觀,從天空返回大地,從荒寒返回拯救。
很多時候,許江的身影出現(xiàn)在上海美術館,他的身份是藝術委員會主任或策展人之類,他以旁觀者的視角侃侃而談,理論素養(yǎng)之厚、藝術觀念之新,讓人折服。這一次,他被推上了幕前。
4月3日在上海美術館,《被拯救的葵園:許江新作展》將拉開帷幕。這是許江繼中國美術館、廣東美術館個展之后的又一次大型綜合性展覽。許江近年來創(chuàng)作的百余幅作品——包括油畫、水彩、雕塑的綜合形態(tài)構成豐富的視覺景象,立體地展現(xiàn)在觀眾面前。
精神遠游的返鄉(xiāng)
一個世紀以來,中西文化的碰撞是始終橫亙在中國現(xiàn)代文化建構中的一個大課題,許江的藝術之路可以被視為對此問題的一種解答。80年代,許江留學德國,在此期間他進行了大量的跨媒體試驗,挑戰(zhàn)了觀念藝術的多種形態(tài)。然而在此后的數(shù)年中,他的身上卻呈現(xiàn)出一種雙重的回歸:在思想上是從西方藝術學問向中國傳統(tǒng)學養(yǎng)的回歸,就作品而言是從跨媒體的形態(tài)試驗向繪畫直觀表達的回歸。如他本人所說,這一歷程是“精神遠游者的返鄉(xiāng)”。
許江的創(chuàng)作形態(tài)從空間回到架上,由觀念重返繪畫,向人們展現(xiàn)了一部個人的回溯的藝術史。這種“回返”式的藝術旅程,為中國當代繪畫揭示出一個新的發(fā)展空間,也為當代藝術研究提供了一個獨特而深刻的案例。本次展覽在上海美術館呈現(xiàn)的正是這樣一個獨特的藝術讀本。觀眾可以從中領悟到這位精神遠游者返鄉(xiāng)的四個步伐:從觀念回到架上,從象征返回直觀,從天空返回大地,從荒寒返回拯救。
被拯救的葵園
2003年以來,許江的作品突然從城市建筑轉向以葵花為主題。最新的《葵園》系列可以被視為城市主題與大地主題的疊合,茂密的葵花如生長的城市叢林,更是大地上蓬勃不息的生命。同樣,這些畫面也可以看成是畫家行走與守望、思考與敘述的疊合,葵花的群像交織出生命的混響,呈現(xiàn)為視域和遠望的無限,在此,系列的畫幅是一種向未來延伸的開始。特別是,我從這些畫中讀出了許江的憂傷和焦慮,那是當下知識分子普遍存在的心態(tài)或者說是時代癥候。
從畫面視覺構造來說,許江所描繪的其實是“葵原”。那在四季中輪回的一望無際的原野,帶著燎原之勢,向觀者迎面襲來。那是一種根源于沉思的深重的憂郁,與他之前通過城市風景所捕捉到的歷史興廢感相較,這種憂郁更顯深刻——它來自畫者對世界和大地的“天問”式的思索。許江筆下的葵卻從來不是花朵,這與中國古典文學與藝術中反復頌詠的葵的形象全然不同。許江的葵自成一格,不是花朵而是果實。它是沉重的,在秋天的深處,葵的碩果已然沉醉;它又是強韌的,在四季輪回中,反復地從衰朽中重生,用生命鑄造出精神。
許江的葵從來都是集體性的,或為列兵般精神抖擻的“葵陣”,或為疊加堆積卻如火焰般升騰的“葵塔”。他的畫面所呈現(xiàn)出的是一種集體性的視覺,其中蘊含著巨大的力量。而此力量卻絕不僅僅屬于葵本身,而是來自那孕育化生并且承載萬物的大地。葵與大地的合體即是葵原,那漫無邊際的葵的原野,反復更生于沉淪與拯救之間。對許江這位文化守望者而言,葵原即是家園。在荒原與家園遷變之際,蘊藏著一切存在者存在的秘密與根源。
“黃花冷淡無人看,獨自傾心向太陽?!蓖现麄€夏季的孕養(yǎng),脫盡碧綠鮮黃的鉛華,老葵鍥而不舍地挺立著。在這里,有一種歷史渴望拯救,一如花朵渴望太陽。在這里,在每一棵老葵上,都系著一份令人動情的興衰,系著生命被拯救的渴望。
如許江所說:凡常之物談不上拯救,與心相系者方才授以拯救。而這與心相系者必趨向于精神的層面,應和心靈的期盼;這授以拯救者又必是宏大而蘊涵深遠,必須經(jīng)受長期的濫觴與救贖,必須回應一份沉重的運命的安排。當風景被賦予拯救的命題,當老葵現(xiàn)身為被拯救的情態(tài),就呈獻出一片特殊的期待和生機。
許江藝術的當代文化價值
作為一位學者型藝術家,許江始終追逐著20世紀早期的藝術探索者(也即林風眠那代人)的藝術道路,并在此道路上遭遇到新的文化問題。林風眠的藝術道路可以概括為“從西方發(fā)現(xiàn)東方”,在今天這個全球化的文化境遇中,許江更加深刻地體會到西方當代藝術思潮和中國本土語境之間的隔膜和沖突,更加痛切地感受到技術與大眾傳媒對于全球視覺藝術的巨大挑戰(zhàn),這造成了他對于當代文化的深切焦慮,同時也鞭策著他在自己的藝術中積極尋找當代中國文化的建構之道。
從精神遠游到回返中國文化根源,許江的藝術在當代全球化境遇和本土文化精神之間開辟出一種建構性的方向,這就是:在全球性繪畫式微的時代里,重建一種東方式的當代繪畫發(fā)展之路;直面圖像時代技術文化的挑戰(zhàn),在現(xiàn)實的生活的遠望中,以具體的生命體驗,抵達文化的通境,在文化內部尋求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視覺文化建構方式。
也因此,中國評論界普遍認為:許江的繪畫是失而復得的繪畫——藝術精神的遠游者在不斷回望中返鄉(xiāng),重新發(fā)顯出繪畫在藝術史、在當代文化中的意志和力量。他的作品是中國性與當代性共生的繪畫——在對世界藝壇的深入介入的同時,不斷追溯、發(fā)掘本土的藝術思想根源。他的創(chuàng)作可以被視為一種東方式的當代繪畫的建構,一種針對藝術個性與民族性的解決方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