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嘉祿
“兩只蝴蝶”——不是那首被唱爛的流行歌曲,而是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所制造的美麗意象,在春日的艷陽下,向我們翩翩飛來。五十年的光陰在網狀的羽翼上刻錄下多少悲歡,不止是梁祝這對曠世情侶的生死詠嘆,更有無數中國民眾的刺痛——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半個世紀后的紀念出于一次隆重的愛情禮贊,我們關注的焦點就在于:為何,這一支曲式和演奏技巧上不那么復雜的協奏曲能深深打動幾代中國人,甚至外國人也譽之為“中國人的羅米歐與朱麗葉”?
或者在“蝴蝶”的注視下,我們還要設問:為何,當年上海音樂學院的幾個年輕學生能獲得意外成功?
為何,在那個火紅的年代,“蝴蝶”能夠破蛹而出,飛向花海深處?
為何,外國演奏家演繹《梁祝》往往別有一番韻味,將中國文化的密碼破譯得無比細膩感人?
為何,兩位曲作者在巨大的榮譽面前,一度割席而走,形同陌路?
為何,五十年后,“蝴蝶”的身影雖說輕盈依舊,卻總帶著一絲寂寞的哀怨?
“蝴蝶”,你能告訴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