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檔案:許振超,1950年1月出生,山東省榮成市人,中共黨員,青島港橋吊司機。2005年4月,被全國總工會評為全國勞動模范。第十一屆全國人失常委會委員。
一個普通的初中畢業生,卻成了聞名航運界的“橋吊專家”;一個普通工人,卻主持編寫國內第一本港口橋吊作業手冊,被眾多專業院校列為教材;一個普通的作業隊長,卻主持建立了全公司質量管理體系,帶領工友創造了集裝箱作業的世界紀錄……這就是原青島港橋吊隊隊長許振超。
1974年,許振超初中畢業后到青島港當了一名碼頭工人。他給自己制定的目標是“當一個好工人”。聽起來,這個目標并不難實現,然而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許振超奮斗了30多年。
許振超剛到青島港,就學習操作當時最先進的起重機械——門機。許振超勤學苦練,七天就學會了,是一起學習的工人中第一個獨立操作的。
然而會開容易開好難。師傅開門機,鉤頭起吊平穩,鋼絲繩走的是“一條線”;到了許振超手里,鉤頭穩不住,鋼絲繩直打晃。特別是礦石裝火車作業,一鉤貨放下,灑在車外的比進車內的還多。看到工人們忙著拿鐵锨清理,許振超十分內疚。還有,礦石裝火車裝多了,工人要費不少勁扒去多的;裝少了,虧噸,貨主不干。為了早日掌握這項技術,許振超經常利用休息時間練習停鉤、穩鉤。四五個月后,他開的門機鋼絲繩走起來也一條線了,一鉤礦石吊起,穩穩落下,不多不少,正好裝滿一車皮。這手“一鉤準”的絕活,很快就被大家傳開了。
一次,許振超干散糧裝火車作業,發現糧食顆粒小,更易灑漏。他便在工作之余,吊起滿滿一桶水,練習走鉤頭,直至練到鉤頭行進過程中滴水不灑。再去裝散糧,一抓斗下去,從艙內到車內,平平穩穩,又一個絕活——“一鉤清”。許振超的活干凈利索,裝卸工人們二次勞動大大減輕,誰都愿意跟他搭班。
1984年,青島港組建集裝箱公司,許振超當上了第一批橋吊司機。許振超又鉆研上了。橋吊作業有一個高、低速減速區,減速早了裝卸效率下降,減速太遲又影響貨物安全。于是,他帶上測試表反復測試,終于成功地將減速區調到最佳位置。以前一臺橋吊一小時吊14~15個箱子,改革后能吊近20個箱子,使作業效率提高不少。
1991年,許振超當上了橋吊隊隊長。他在工作中發現,橋吊故障中有60%是吊具故障,而故障主要是由于起吊和落下時速度太快,吊具與集裝箱碰撞造成的。他提出必須做到無聲響操作來避免故障。
許振超通過控制小車水平運行速度和吊具垂直升降之間的角度,操作中眼睛上掃集裝箱邊角,下瞄船上裝箱位置一點,手握操縱桿變速跟進找垂線。打眼一瞄,就能準確定位,又輕又穩。就這樣,“無聲響操作”又成了許振超的杰作、青島港的獨創。
許振超在吊橋工的崗位上始終刻苦鉆研,不僅苦練、創新橋吊技術,還通過自學制作了一套橋吊控制系統的模板圖紙,成為青島港集裝箱橋吊排障、提效的“利器”,而他也由一名普通工人成長為令世界航運界敬佩的一流橋吊專家。通過努力,以許振超為隊長的橋吊隊,創造出每小時381自然箱的碼頭裝卸效率的世界紀錄,人們稱之為“振超效率”。
許振超終于實現了目標,成了一名“好工人”,讓他總結這是怎么做到的,他只有很樸實的一句話:“干活不能光用力氣,還要動腦筋;干一行,就要愛一行,精一行。”
(責任編校:陽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