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貴
嫩江縣大力推進墨爾根工業開發區、九三經濟開發區、多寶山資源開發區建設,構筑農副產品加工和礦產資源開發產業格局,從“五個圍繞”入手,著眼于“五個提高”,加快農區工業化、農村城鎮化、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實現縣域經濟更好更快發展。
圍繞“強縣富民”,提高經濟發展速度。本著“快發展、提品位、重民生、保穩定、抓落實”的發展戰略,加大投資拉動,穩步實施公路交通建設年、提升城鎮建設品位年、財政績效管理年和林產經濟起步年建設,經濟主要指標全部實現兩位數增長,是歷史最好時期。2008年,嫩江縣地區生產總值實現7.8億元,同比增長24.4%,是近十年增速最快的一年,比“十五”末期的2005年增長56.8%,總量和增幅在黑河市居第一,全省為第二。其中第一產業41.5億元,第二產業16.32億元,第三產業20.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3.9%、25.5%、10.0%。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9.42億元,同比增長61.7%,增幅全市第一,位居全省第十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10.45億元,同比增長29.5%,位居全省第二十五。金融機構存款余額46.05億元,同比增長28.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 462元,同比增長19.6%;農民人均純收入 5 407元,同比增長24.1%。
圍繞“固本強基”,提高財政收入水平。加強和改善財政宏觀調控,強化財政科學管理。對稅收政策和稅源進行全面清理排查,加強稅源檔案建設。對8戶礦產重點稅源企業產量實行實時監控,注重納稅大戶、主體稅種和零星收入。加強對土地轉移契稅的征管,做到應收盡收。開展政府非稅收入收繳制度改革,將非稅收入納入綜合預算統一管理。完成山區6個鄉鎮的土地清理,清理土地250萬畝,完成任務的80%。出臺《嫩江縣速生豐產林整地管理暫行辦法》,規范速生豐產林整地管理。制定《嫩江縣林業系統財政財務管理意見》,規范林業系統財務管理。促進依法理財推出新舉措。財政收支總規模實現101 180萬元,同比增長48.3%;全口徑財政收入3.02億元,增收1.2億元,同比增長65.7%,增幅在全省縣級排名第三;一般預算收入1.8億元,增收8 613萬元,同比增長92.7%,總量在全市縣級排名第一,增幅在全省縣級排名第一;基金收入9 949萬元,增收 5 786萬元,同比增長139%。
圍繞“建區育產”,提高項目運行質量。依托墨爾根環城工業區、九三經濟開發區、多寶山礦產開發區平臺效應,進一步加強項目管理。組織實施項目53個,總投資116.5億元,其中投資在千萬元以上的項目20個;超億元的項目17個。項目投資完成122 145.7萬元,其中:續建項目投資完成53 795.3萬元,新建項目投資完成66 350.4萬元,謀劃儲備項目投資完成2 000萬元。大多寶山銅礦項目,累計完成投資約74 300萬元,《礦區土地復墾利用方案》通過專家評審。關鳥河水泥廠累計完成投資額3.7億元,全部設備安裝就位,成功通過試車生產。海信熱電擴建1臺1.5萬千瓦發電機組投入使用,新鋪設供熱管網11 000延長米,集中供熱面積達到200多萬平方米。全長88.7公里的 G111國道訥河至嫩江段全封閉高速公路,2007年10月份開工,目前半幅施工水穩層基本完成,另半幅的設計及組件正在申報中,預計2010年竣工通車。投資5.8億全長136公里的省道S208嫩呼公路嫩江至多寶山段已竣工通車,實現境內省級公路硬化零的突破。
圍繞“內引外聯”提高外資利用效益。按照國家產業政策,重新修訂《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出臺《聘請駐外招商員方案》,制定《外來投資企業綠卡發放管理辦法》,使招商引資工作實效化和長效化。對外貿易實現進出口總值4.30億美元,利用國內資金9.3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0.3%、54.5%。進出口總值位居全省第七;實際直接利用境外資金1 730萬美元。總投資4 600萬元的污水處理廠,采用泥膜共生A2O法處理工藝,日處理污水1.5萬立方米,水質達到國家一級B標準。于4月2日主體工程開工建設,同時配套建設排水管線7 841延長米,建成投入運行,完成市政府下達的節能減排指標。總投資7.5億港幣的嵩天加工城項目已完成工商注冊、稅務登記、環評手續、廠區規劃設計,正在進行廠區平整和修建圍墻。興邦中藥飲片項目已建成5 000畝北藥種植示范基地,中藥飲片加工設備、烘干設備已進廠并正在安裝。北泰銅業開發項目已建成投產,實現產值1億元。
圍繞“民生為本”,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準。健全覆蓋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制定《嫩江縣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建設實施意見》和《城鄉醫療救助工作實施方案》,完善社會弱勢群體的救助制度,城市低保對象5 574戶、10 749人,發放低保資金1 736.8萬元;農村低保對象5 031戶、11 089人,發放低保資金643.6萬元。發放救災款60萬元、面粉267噸,救助災民5 340人次。發放城鄉大病醫療救助金354.3萬元,救助1 274人。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完善。擴大養老、工傷、生育保險覆蓋面,將城鎮集體企業超過退休年齡的803人,全部納入養老保險統籌范圍。失業保險參保12 960人,國有企業增保率103%,集體企業參保率100%;參加工傷保險17 241人,新增5 702人;生育保險8 221人新增參保821人;醫療保險參保26 410人。提高企業離退休人員養老金標準,為全縣6 402名企業離退休人員辦理養老金調整手續,人均月增養老金85元,養老金社會化發放率達100%。全面落實國家出臺的津貼補貼政策,今年財政供養人員人均200元的補貼標準在年末全部兌現到位。制定實施《農村泥草房改造實施方案》,出臺優惠政策,鼓勵農民積極參與泥草房改造工作。改造農村泥草房1 880戶、1.44萬平方米。就業渠道得到拓寬。完成就業安置4 818人。新開發公益性崗位204個,安置“零就業”家庭和“4050”人員1 816人。社會事業統籌發展。衛生防疫體系逐步完善,計劃免疫“五苗”接種率達到92%以上,食品衛生、公共場所衛生監督覆蓋率達到98%。重新調整報銷補償方案,把合作醫療基金最大限度地用在參合農民身上,為患者報銷醫藥費600萬元。整合教育資源,啟動縣城四小、六小合并異地重建工程和二中、二小擴建改造工程。調整偏遠農村學校網點布局,撤并了7所中心校和72所村小學及教學點。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全部完成。實施現代遠程教育,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攀升,高考文理科重本、普本進段人數居黑河市之首,取得“八連冠”。繼續穩定低生育水平,開展城鎮違法生育專項治理。加大政府投入,完善技術服務條件,落實獎勵扶持政策,全縣人口出生率為4.81‰,自然增長率為2.07‰,符合政策生育率為98.1%。 □(編輯/丹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