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 旭 張雪梅
節奏是運動的產物,它存在于運動和變化之中。作為反映社會生活的電視紀錄片,同樣存在著節奏。節奏作為一種藝術形式,越來越被電視從業者重視。
意大利電影導演羅西里尼說:“至為重要的是節奏,而它偏偏又是無法言傳的,只是人們身上固有的秉性。”
電視紀錄片的運動變化給觀眾的生理造成沖擊,使觀眾去適應新的規律,這種適應帶來了觀眾心理感受上的起伏,就會贏得觀眾,宣傳效果也會大大增加。
一、電視紀錄片的內部節奏
觀眾欣賞電視紀錄片的過程主要是通過眼睛進行的。當電視紀錄片的內部節奏變化時,會使觀眾產生新鮮感,從而在心理上受到一種心理調節作用。內部節奏是由情節發展的內在矛盾沖突或畫中人物的內心情緒的起伏等因素而產生的。在電視紀錄片中,是以內部情節和事件的發展變化為基礎的。譬如:徐州電視臺拍攝的十集電視紀錄片《新亞歐大陸橋紀行》中的(西域名城—烏魯木齊)這集中,作者在表現新疆工業快速發展時,采用了一組工業生產的鏡頭:機器的快速運轉、火花的快速流動,均產生了各自的內部節奏。加上作者的組合,它們就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結構,給觀眾以強烈的節奏感。又如:采用自然蒙太奇(一個長鏡頭)表現三個或更多人的快速對話,每個講話的人都用特寫或近景來展現時,這樣就形成了內部比較快的節奏,畫面中快速奔馳的列車、長安街上川流不息的汽車、以及人物內心情緒的起伏,均可以形成電視紀錄片的內部節奏。
電視紀錄片內部節奏的形成固然取決于畫面內部的主體運動度,但是它和攝像記者選取的角度和用光也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系。
二、電視紀錄片的外部節奏
外部節奏,主要是指鏡頭轉換的速度而產生的流動與間歇,以及鏡頭并沒有推、拉、搖、移、甩、跟、升、降等技法的運動速度。它是觀眾可以直接耳聞目睹的一種流動的節奏形態。任何一部電視紀錄片,作者均會自覺不自覺地形成一種或快或慢、或張或弛的外部節奏。
1.鏡頭運動形成的節奏
鏡頭的運動,有推、拉、搖、移、甩、跟、升、降等形式。攝影記者無論采取哪種鏡頭的運動方式,速度的快慢就形成了一個自然的外部節奏。如紀錄片《黃河源之戀》在鏡頭并沒有的動作上,采取了較為慢的節奏。因為考察隊員地處4 800多米的高海拔地區,在這兒隊員們的心跳加快了、血壓升高了,然而隊員們的行動卻放慢了,他們的生理條件受到嚴重制約,所以,表現考察隊員在黃河源并沒有立碑、舉行祭拜母親河儀式時,作者采用了一組慢節奏鏡頭。攝、編人員從鏡頭的推、拉、搖、移以及埸景的轉換,盡量接近客觀現實。使外部節奏與內部人物情緒和諧統一。
另外一組鏡頭是,考察隊員當中有一人突然休克。作者在編這一段時,采用了逐步加快節奏的藝術效果,處理隨隊醫生搶救隊員的過程。自然形成的節奏(指長鏡頭)剪輯時是可以改變的,當然這要根據作者的需要而定,筆者認為,在電視紀錄片的創作過程中,節奏該快則快,該慢則慢,要恰當地編輯每一個段落。這樣作品才更加真實、可信,能夠產生較強的感染力。
2.鏡頭的剪輯率形成的節奏
剪輯率,是指鏡頭轉換速率快慢。在單位時間里鏡頭轉換得越快,剪輯率越高,鏡頭轉換處越慢剪輯率越低。
剪輯率的控制,是電視紀錄片外部節奏的又一重要手段。外部節奏的形成,要依據節目的內容、鏡頭質量進行剪輯。作者如果要表現強烈動感或表現歡快、緊張的氣氛時,宜用較短的鏡頭,逐步加快剪輯率可以造成不斷高漲的氣氛,使觀眾心理感受到一種快節奏。
反之,我們用較長的鏡頭,則適宜表現抒情內容或宏大的埸面,故事性較強,節奏相對慢一些。
電視紀錄片外部節奏的把握,主要依據作品的內容、作者的創意和藝術追求等,在任何情況下,內部節奏和外部節奏,都是相互聯系的,二者是辯證統一的,決不能孤立地去看。
三、電視紀錄片的聽覺節奏
聽覺節奏,即通過聽覺形象表現出來的節奏,電視紀錄片中的人物對話、解說,人物動作和自然環境中產生的音響,寫實的和渲染氣氛的音樂等,一切訴諸觀眾聽覺的有規律地輕、重、強、弱交替出現的聲間層次,構成電視紀錄片的聽覺節奏。
在電視紀錄片創作中,從某種意義上說,聲音創作遠遠比畫面創作要復雜得多,這不僅因為聲音成分復雜,而且因為人們對聲音的重視度越來越高了。
人們對聲音的認識,是隨著人們對電視媒體的認識不斷深化的。電視紀錄片應盡快地適應觀眾的需求。把各種聲音充分地利用起來,用優美動聽的音響節奏去感染觀眾。
1.電視紀錄片的同期聲
同期聲一般可分主體聲音和環境音響。主體聲音,主要指畫面上出現的人物的同步語言,如采訪者、主持人、被采訪者的直接真實的聲音。環境音響,是指主體聲音所處的生活環境自然存在的聲音,如:小溪水聲、森林里的各種動物所發出的聲音,風聲、海嘯聲、市埸上小商小販的叫賣聲以及稻田里的蛙聲等等,均可作為交代環境、渲染氣氛烘托主體、深化主題、創造意境的素材。
當環境畫面作為主體出現時,那么環境音響也可作為主體聲音出現,這種情況在電視紀錄片中也是常見的一種表現手法。同期聲在作者不同的立意下會產生不同的效果。
2.電視紀錄片的音樂
音樂是很多電視紀錄片不可少的一種藝術表現手段,畫面內容的表達經常要借助于音樂的藝術感染力。電視音樂在電視紀錄片當中,可起到烘托主題、渲染情節以及節目中的間隔、句逗的作用。電視音樂常用主題貫穿的表現手法,烘托節目的思想內容,成為電視紀錄片的主題音樂,這種節目的藝術結構形式,常被電視人采用。
作者在選擇音樂時要依據電視紀錄片的題材、體裁樣式以及它的節奏來確定音樂的風格和節奏。如黑龍江電視臺拍攝紀錄片《巴破寨的故事》,開頭和結尾所選的音樂就是基諾族老人唱的一首民歌,預示著各民族的故事悠遠而漫長。節奏緩慢,音樂有規律地輕、重、強、弱交替出現的聲間層次,渲染了氣氛,起到了烘托主題的作用。
電視紀錄片是一種綜合性的藝術形式,因此,節奏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因素,任何一部電視紀錄片節奏的把握都要用相互聯系的觀點、辯證的觀點,結合自己節目藝術形式去分析、研究,統籌經營各種節奏。這樣才能使電視紀錄片成為一部完整的,而又能給觀眾以美的享受的藝術品。□
(編輯/李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