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其浦
科學發展觀要求我們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經濟發展對于我們來說尤為重要。那么怎樣促進經濟發展就是每位管理者或企業家必須面對的實際問題。對于這一點,肩負著跨越發展、科學發展雙重任務的我們在實踐中有著自己的思辨理論和運作方式。
“取”在舍中
我們祖先造的很多詞都閃爍著辯證唯物主義的光輝。取舍、取舍,要取必須有舍,有舍才會有得。最高的追求是小舍大取、近舍遠取,明舍暗取。2008年以前農場生產的水稻賣不上價并不是南方不缺糧,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運輸環節有問題。2008年國家對北糧南運實行運費補貼,每公斤補運費0.14元,刺激了關內糧商到墾區對原糧的收購。距離査哈陽70公里,有水田近20萬畝的雙河農場,每年水稻幾乎被査哈陽米廠買盡,但2008年生產的水稻絕大部分被南方客商買走。本場的原字號水稻也被南方老客拉走了七八萬噸,査哈陽眾多米廠出現了吃不飽現象。面對這種情況,農場果斷決定:把每年收的實物地租14 000噸水稻賣給幾家骨干米廠,價格低于市場兩分錢。這樣做保障了骨干米廠長期生產,工人照常上班,增加了運輸量,搞活了一方經濟。這些米廠也回報農場,5家米廠投資1 500萬元,修建7個約10萬平方米帶有鋼骨架棚的水稻水泥曬場,無償供水稻戶存放水稻。農場因此減少了相同的支出。
査哈陽農場今年投巨資重建建筑面積18 600平方米的農場第一小學,為初中擴建10 400平方米,使這兩所學校成為墾區辦學條件一流的學校。不僅把農場8個管理區學校的學生集中到農場,加快農場建設墾區農場第一城的步伐,而且為場縣共建拓展新的合作領域,以領先的辦學條件繼續吸引農村孩子來此就讀。現在小學、中學農村孩子有300多人在這里上學,幼兒園里農村孩子超過500名。來一個學生就可能帶來一個全家。增加了人流,同時帶來物流和資金流。我們只是多備幾套課桌,帶來的卻是長遠的經濟利益。
“放”在統中
統和放是辯證的統一,有統必然有放,有放必然要統。關鍵是統什么,放什么。經濟學中有一個提法叫“合成謬誤”。其含義是對某一件事少數人做是正確的,多數人做就是錯誤的。市場份額就是那么大,大家都種相同的作物,供大于求,肯定賣不上價錢。而往往行政手段能使大家在同一時間內做同一件事情,人為地進行了“合成”,導致經濟利潤的丟失。
査哈陽農場堅持正確的“統”和“放”,輪作同一作物必須連片種植,相同作物必須放在同一塊地里種,這種“統”是高壓線,誰碰也不行。“放”就是放開種地戶種什么作物,尊重他們的意愿和選擇,農場做好指導、引導和服務。這兩年農場金邊管理區和太平湖管理區的農戶種黑小豆、白小豆獲得了好效益,每公頃純效益在5 000~7 000元,是農場放開種植作物種類的結果。很多廠家到農場協商,希望農場為他們統一種原料,農場都是讓他們直接找農戶簽訂單,職工覺得劃算才落實種植面積,農場只是提供服務而已。農場目前正在搞管理區公司化改革,由管理區統一對外簽訂單,減少農戶與市場對接環節。農戶仍然自主種植,自我經營,搞好新一輪的統放結合。
“利”在人中
老百姓口耳相傳的格言是“有人就有錢”,它告訴人們一個最淺顯的道理——在經濟活動中人是第一位的。從資源占有角度出發,很多人不希望人口多,怕人均占有資源少,其不知人口也是資源。僅有物資資源,沒有人口,日子可能好過,但不會有大的發展,原亞洲四小龍無一不是人口稠密區。事實上只要有了人,盡管其他資源短缺,也一定能夠創造生存的條件,促進經濟的發展。
査哈陽農場算明白了人口、資源、發展之間的這筆賬,就在留人增加人口上做文章。今年分局要求農場招聘27名大學生農場立足招本場考走的大學生,他們回來不僅根扎得牢,不要任何待遇,重要的是留住了資金。據不完全統計,農場子女在外地就業,父母就會傾其所有為他們在外地買房子。每年農場考走300個學生,如果200人在外地就業,父母平均為孩子在外地買樓花20萬元,每年從農場就會流走4 000萬元,留下他們就等于留住了資金。再加上小學、初高中生到外地上學,每年又流走500萬元。因此査哈陽農場極力創造就業崗位讓本場人在家門口就業,今年農場通過抓城、強工,整體搬遷15個作業區,建筑面積超過20萬平方米,修通村公路44.3公里,場區街路建設6公里,提供就業崗位8 000余個。改善辦學條件,提高教學水平使農場子女全部在場內就學。并通過抓城吸引周邊農村人口向農場集聚,雖然近期在社會公益建設上要多負擔一點,但有利于農場長遠經濟的發展。這就是不算小賬算大賬,不看眼前看長遠。
“錢”在儉中
增收是發展,節儉也是發展。我們査哈陽農場把“節約、增收、改革、創新”四項工作確定為今年工作的主題。而且是把“節約”排在了首位。大到集體,小到家庭,既要有摟錢的筢子,還要有裝錢的匣子,筢子不能缺齒,匣子不能沒底,二者缺一不可。我們把節約放在今年四項工作的第一位,不僅說明節約的重要,節約出效益,更重要的是讓全場職工干部增強節約意識,特別是對資源的節約,這是實踐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環節。提出了六個方面的具體要求。
一是減少公出次數,壓縮旅差費用;二是公務用車,盡量做到聯合使用;三是業務招待推行工作餐制度,禁止一客多陪;四是壓縮各種會議,控制會議規模;五是節省辦公用品,縮減日常支出;六是嚴禁到基層報銷,轉嫁任何支出。全場每個管理人員都要從舊有的不良習慣中走出來,樹立新型的節約觀。樹立大節約觀,節約資源,節約能源,包括節約水、電、油。做到財從細起,節約為本。
“效”在綠中
綠色是發展的通行證。以全國首家綠色食品大米生產基地聞名于外的查哈陽農場必須繼續打綠色牌,做生態大文章,實施“三大工程”。
實施“藍天工程”。查哈陽農場有水田42萬畝,每年春季渴水期間有近7 000個補水井用柴油機進行補水,不僅成本比用電每公頃增加400元,而且7 000臺柴油機排放的廢氣對大氣產生污染,影響到人居環境,影響到綠色食品的生產。從今年開始我們進行了油改電,已經完成了部分稻田的油改電工程,利用秋后收獲完畢完成大規模的改造工程。
實施“碧水工程”。東北四大自流灌區之一的查哈陽農場灌區主水源諾敏河發源于大興安嶺的大諾敏山,沿途800華里沒有工業,水資源沒有任何污染,為農場生產綠色食品奠定第一條件。農場關停了原來的造紙廠和其他有污染的工廠,確保農場綠水長在,永續利用,可持續發展。
實施“綠色工程”。在退耕還林10萬畝的基礎上,按照拆舊植綠、街景為綠、小區呈綠的指導原則。今年整理廢棄地5 000畝,利用群眾庭院6 000畝共造林11 000畝。以環城林為依托,以主干路綠化為框架,以風景林為基礎,以公園、廣場、渠邊、社區、庭院互綠為目標,進行點線、面的全方位的綠化。從“綠滿查哈陽”,跨越到“綠在查哈陽”。后者的“綠”已經超越了植樹的范疇,囊括了農場的生態、食品和發展,今年通過努力,爭取把水稻綠色食品擴大到35萬畝,旱田作物有機食品擴大到15萬畝,為消費者提供更多的“綠色”、“有機”放心食品。完成由原來的經營產品,到經營品牌的跨越。□(編輯/丹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