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寶臣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多種經濟成分并存,各類新的社會關系逐步確立,受經濟和政治制約的犯罪行為,就越發顯得錯綜復雜,加之立法的滯后和不夠完善以及人的干擾,在一些刑事案件的處理上,無論是從性質和事實的認定,還是證據的索取和運用,較比過去,都增大了難度,致使這部分案件成為疑難案件。
一、疑難案件的類型及成因
筆者通過多年實踐初步總結出五種類型的疑難案件:一是罪疑型,就是指對案件罪與非罪難以把握,產生分歧,發生的疑難案件;二是性疑型,就是指案件的定性難以區分,此罪與彼罪難以分清,發生的疑難案件;三是據疑型,就是指對犯罪事實認定的基本證據不足,不充分,發生的疑難案件;四是刑疑型,就是指對犯罪嫌疑人的量刑情節不清,難以把握,發生的疑難案件;五是人疑型,就是指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由于人的干擾阻力大,使案件難以查處,發生的疑難案件。疑難案件的成因有以下幾點:
1.司法機關部分工作人員素質不高,是造成疑難案件的原因之一。人員素質的高低,不僅直接關系到能否承擔起憲法和法律賦予的法律職能。而且影響到國家的法治形象和依法治國的進程。目前,司法機關部分工作人員素質仍存在兩低的問題。一是業務素質低。有的司法機關工作人員受商品經濟大潮的影響,一切向“錢”看的思想嚴重。由于工資已遠遠滿足不了私欲要求,所以利用大部分時間進行經商活動的多了,努力鉆研業務的少了。遇到復雜案件,就束手無策,難以完成工作任務。二是政治素質低。個別干警沒有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抵制不了市場經濟中消極因素的影響,處理不好國家和個人利益之間的關系,不能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情為民所系,心為民所動。所以在辦案時責任心不強,致使有的案件不能及時獲取確實充分的證據,造成事實不清,證據不足,形成疑難案件。
2.個案本身帶有一定的復雜性,是造成疑難案件原因之二。大千世界,無奇不有,任何事物發展都有其共性與個性,刑事案件也是如此,它是客觀存在的,它的發生必然受到客觀條件制約和影響,也就會帶有一定的個性和復雜性。 由于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階段,而且由于地域的差異,習俗的不同,必定給刑事案件的偵查帶來一定的難度,既使有些案件抓住了犯罪嫌疑人,但想獲取充分證據在客觀上有很大困難,造成案件的疑難。
3.犯罪分子作案手段高明,是造成疑難案件原因之三。一方面高科技犯罪和職務犯罪率呈上升趨勢。近年來,一些犯罪分子的文化結構、社會閱歷以及知識水平都與普通公民不同,素稱高智能犯罪,在鋌而走險作案時,都經過周密思考和各項準備工作,作案手段十分高明,反偵查能力非常強,使個別案件無法偵破,即使破獲了案件也獲取不到強有力的證據。
4.社會上不正之風干擾,是造成疑難案件原因之四。首先是以錢買法,有些司法機關工作人員受經濟利益的驅動,產生了拜金主義、個人享樂主義思想,使個別刑事案件在能夠及時查獲充分證據情況下,由于個人和集體得到某些經濟利益時,故意采取久拖不結,將有些能查到的證據,已時過境遷難以獲取,形成疑難案件。其次以情枉法。因為司法機關工作人員不是生活在真空,而是生活在人群之中,必然交朋結友,存在三親六故,一旦遇到與親朋好友有關系的案件,就上來說情,親朋之面難奈,但不能明目張膽的枉法,采取雞蛋里挑骨頭的辦法,致此案事實不清,證據不充分,不能交付審判為借口,形成疑難案件。再次以權擾法。我國雖然逐步走向依法治國道路,但人治的現象也時有發生,特權思想仍然存在,個別人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力為個別案件說情,去干擾法律的正確實施,在偵查領導子女或其親屬有關聯犯罪案件時,領導一句話,使有些干警心有余悸,就不能嚴格按照法律辦事,本來案件事實非常清楚,但找出一些客觀原因也就事實不清了,證據不充分了,故變成疑難案件。
二、處理疑難案件的對策
刑事訴訟法對疑難案件的處理,堅持疑罪從無的原則,并在訴訟法第140條4款中規定:“對于補充偵察的案件,人民檢察院仍然認為證據不足,不符合起訴條件的,可以作出不起訴的決定。”同時在第162條1款3項中還規定:“證據不足,不能認為被告人有罪的,應當作出證據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無罪判決。”這兩項規定就要求我們要認真鉆研業務,加強對疑難案件形成原因以及如何解決的分析研究工作,在實踐中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為更好穩定社會治秩序,保護人民,及時準確的打擊犯罪,充分發揮司法機關的職能作用。
1.領導重視、擺正位置是突破疑難案件的關鍵。領導的重視程度決定了疑難案件的解決程度,領導重視程度是突破疑難案件的關鍵。要認識到,對疑難案件處理不好的危害性,一是使一些犯罪分子逍遙法外,得不到應有的懲罰,勢必影響對犯罪分子的打擊;二是給社會治安帶來不良影響,使一些犯罪分子更加膽大妄為,無所顧忌;三是容易造成冤案和錯案;四是有愧于黨和人民及法律賦予司法機關的神圣職責。從而影響司法機關的聲譽和形象。同時,對疑難案件的查處,領導應全方位支持,采取“聽、看、議”的方法,“聽”就是認真聽取承辦人的匯報,聽取承辦人的意見和建議;“看”就是認真查閱案情和已獲取的證據情況;“議”就是召開一定規模的會議,集體討論,群策群力,集中集體的才能和智慧,攻克疑難案件。
2.鉆研業務、掌握本領是查處疑難案件的基礎。俗話說“打鐵先要自身硬”,在查處疑難案件的實踐中,要認識到:解決疑難案件時,只有強烈的責任心和使命感是不夠的,同時還必須有一身過硬的業務本領,否則會勞而無功。因此,鉆研業務、精通法律、掌握本領是查處疑難案件的基礎。只有打好這個基礎,一切疑難案件就會迎刃而解。首先精通法律。認真系統地,原原本本地學習法律條文,制定長期學習計劃,以刑法和刑事訴訟法為重點,做到理論聯系實際。“死”學活用,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只有這樣,在處理疑難案件運用法律時,才能得心應手。其次要學習相關科學知識。由于各類犯罪都有其獨特性和復雜性,加之犯罪手段的科學化,證據認定科技含量增高,因而需要司法人員具有一定的綜合性的科學知識。對疑難案件證據的科學判定打下基礎。再次要以學習犯罪概念和構成要件為重點,系統地學習好本職業務,共同分析、探索疑難案例,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用唯物主義辯證法的觀念和方法去分析、解決刑事方面的疑難案件。幾年實踐,筆者初步總結出處理疑難案件的三看三指導方法,即:一看犯罪嫌疑人的行為是否具有社會危害性及其大小,用犯罪本質特征理論去指導解決疑難案件;二看犯罪嫌疑人的行為是否符合刑法具體罪名的四個構成要件,用犯罪構成要件理論指導解決疑難案件;三看卷宗收集證據材料是否符合兩個基本,嚴格依照法律定罪量刑之規定去指導解決疑難案件。
3.嚴格把關、慎重定案是處理疑難案件的重心。對于疑難案件的查處,只有抓住這一重心,使案件準確定罪量刑,才能打擊有力,才能完成司法機關的使命。一要借鑒過去的案例,對近幾年發生疑難案件進行分類排隊,從中找出疑難案件發生的主客原因,對每種類型疑難案件找到解決的最佳辦法,對癥下藥,保證案件質量。二要采取辦案責任追究制度,案件出現問題一切責任由辦案人承擔,實行辦案追究制。三要真正的執行檢委會制度,凡是比較疑難的案件都要召開檢委會,集思廣益,充分發揮集體的力量和智慧,把握好案子不出現任何問題。使之定性準確,量刑適當,嚴格執法,懲罰犯罪。
4.排除干擾、秉公辦案是解決疑難案件的重點。事物本身就是錯綜復雜的,出現疑難案件也是必然的。但出現疑難案件并不可怕,只要提高認識,端正態度,下定決心,克服困難,就沒有解決不了的難題。在司法實踐中大多疑難案件是由人為的原因造成的。原因有四,一是辦案人員的原因,辦案人員與嫌疑人有一定的關系。故意將案子弄偏,傾向犯罪嫌疑人;二是權勢的原因;三是金錢的原因;四是親情的原因。因此在解決疑難案件時要有堅定的立場,秉公辦案的決心,頑強的毅力,才能排除社會各方面的干擾阻力,破解疑難,攻克案件。 總之,在處理各類疑難案件時,我們只要用心去辦案、負責去辦案,以素質保質量,就能通過我們的工作真正實現打擊犯罪者、挽救失足者、幫助失落者、保護受害者的社會效果和法律效果的統一。□
(編輯/劉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