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寶春
寬嚴相濟是為了適應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提出的一項刑事司法政策。最高人民檢察《關于在檢察工作中貫徹寬嚴相濟刑事司法政策》的若干意見中,對公訴部門如何貫徹寬嚴相濟政策作出了明確規定,并提出了全面把握,區別對待,嚴格執法和注重效果的四項原則,筆者就司法實踐中公訴環節落實貫嚴相濟政策談幾點認識。
一、對“寬”的理解和運用
1.準確把握相對不起訴的范圍。不起訴是新修訂的刑法賦予檢察機關的一項重要權力,根據對案件起訴或不起訴有無自由裁量權,可以將不起訴分為絕對不起訴和相對不起訴。相對不起訴是指檢察機關對于存在足夠犯罪嫌疑且符合起訴條件的案件,依其職權斟酌具體情形而作出的一種不起訴處分。它有利于節約訴訟成本,合理使用司法資源,將主要精力投入到更為嚴重的刑事犯罪案件的起訴中去,以提高訴訟質量和訴訟效率。而實際工作中,很多輕微刑事犯罪案件并沒有適用不起訴,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以下三點:(1)檢察系統的內部考評機制控制了不起訴率;(2)由于法律規定過嚴而無法使用,如未成年犯、初犯、過失犯等,法律并未規定可以不需要判處刑罰或免除刑罰,使一些本可以通過其他非刑罰化措施得到改善的犯罪嫌疑人承受過多的訴訟負擔,遭受短期自由刑,甚至使犯罪嫌疑人產生仇視和對抗社會的扭曲心態;(3)執法觀念出現了偏差,由于受制于“重打擊、輕保護、重處罰、輕矯正”等傳統觀念影響,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尚未完全融入檢察干警理念中。因此,要發揮對犯罪的預防、改造、震懾之功能,應解決以下三個問題:(1)首先要轉變執法觀念,要做到當寬則寬,對一些輕微犯罪應當從寬處理;(2)對符合條件的案件不人為的限制比例而大膽適用不起訴;(3)要擴大相對不起訴的適用范圍,將其范圍擴大到犯罪嫌疑人可能被判處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犯罪,對于未成年涉嫌犯罪、過失涉嫌犯罪及初次涉嫌犯罪的案件不起訴裁量權的案件范圍擴大為犯罪嫌疑人可能被判處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從而使檢察干警在運用自由裁量權時有一個更大的空間,發揮更積極的作用,以利于實現有輕微犯罪的人悔過自新,減少主觀惡性、實現刑法之目的。
2.刑事和解制度的應用。我國現行的刑事司法是以國家起訴和對被告人判刑為主要模式的,這種模式不僅帶來監獄壓力大、司法成本高的后果,而且嚴重忽略了被害人在刑事訴訟中所應具有的本體地位。因此,借鑒恢復性司法的理念,引進刑事和解制度,對于貫徹“寬大”的刑事政策,不僅十分必要,而且切實可行。所謂刑事和解,是指犯罪發生之后,經由調停人使受害人與加害人直接商變,對刑事責任問題達成的協議,受害人一方不追究加害人一方的刑事責任,加害人一方則可能為此對受害一方進行物質性賠償等。刑事和解制度給沖突雙方解決矛盾提供了機會,能夠有效地減少和鈍化矛盾,盡可能地減少法院判決后的消極因素,有助于在全社會增進和諧協調的社會關系。刑事和解制度在實體上能夠確保被害人的實質利益,避免加害人負面的標簽效應,在程序上提升了被害人在刑事追訴程序之參與地位,在法理上合乎刑事追訴經濟原則,有利于提升加害人社會責任感,回復秩序的和平。它旨在提升被害人和犯罪人的滿意度,降低再犯率,它與我國傳統的調解制度所蘊涵的“和為貴”的理念相一致。刑事和解是一項操作性強的準司法活動,它有三方面要求:一是在輕微刑事案件中,加害人做有罪答辯和雙方當事人自愿的情況下,可由當事人自行和解;二是當事人和解不得違反國家法律強制性規定、社會公德;三是當事人和解后,無論在何階段,相應的司法機關都應以此作為撤銷案件的依據。請檢察機關不追究犯罪嫌疑人刑事責任,考慮到該案屬輕微刑事案件,采取和解的方式結案比訴至法院更有利于化解群眾矛盾,故我院以犯罪情節輕微、社會危害小為由,建議公安撤案,該處理方式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3.如何擴大簡化率和適用簡化程序問題。被告人認罪案件簡化率和簡易程序,既節省刑事司法資源、提高司法效率,又有利于被告人權利的保障,減少刑事司法程序對被告人的不良影響。因此,兩高一部于2003年3月15日發布了《關于適用普通程序審理被告人認罪案件的若干意見(試行)》和《關于適用簡易程序審理公訴案件的若干意見》,我們要把這兩個《意見》的貫徹實施作為當前公訴方式改革的重點工作,作為提高公訴部門辦案能力和效率的重要措施,作為落實“寬大”刑事政策的重大舉措,從而更有利于爭取、挽救認罪的犯罪人,分化、瓦解極少數負隅頑抗的犯罪分子,從而使過去的“坦白從寬、抗拒從嚴”的刑事政策真正從法律層面體現出來。
二、對“嚴”的把握與運用
1.準確把握適用對象。一是從行為角度看,“嚴”的適用對象是嚴重影響社會穩定的犯罪,主要包括:(1)嚴重危及公民人身、財產安全的犯罪,特別是暴力犯罪,如殺人、強奸、搶劫、綁架、販毒等案件;(2)聚眾性犯罪,如武裝叛亂,暴亂罪、聚眾擾亂社會秩序罪、聚眾沖擊國家機關罪等;(3)部分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如放火、爆炸、涉槍犯罪以及造成嚴重后果的過失犯罪,如重大責任事故罪、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等;(4)有組織犯罪,主要是恐怖組織犯罪和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5)邪教組織犯罪;(6)貪污賄賂犯罪。近年來,這些犯罪的數量持續上升,對社會的危害日益嚴重,群眾對此反映比較強烈,嚴重影響了社會的穩定。二是從行為人角度看,“嚴”的適用對象是嚴重危及社會穩定的犯罪人。主要包括職務犯(利用職務便利進行犯罪的國家工作人員)和累犯。職務犯由于其主體的特殊性,其行為侵犯社會關系的多重性及職務的違背性等,表現出更廣泛、更嚴重的社會危害性,而且,職務犯對社會的不良示范作用較之其他犯罪人更大,而累犯,我國歷來將其作用懲治的重點,即使刑法也對累犯專門作了修訂,表現了我國對累犯從嚴懲治的決心。
2.嚴格把握適用方式。一是實體上“依法從重”,要做到“依法從重”,首先是根據社會治安的實際需要,在政治上和法律上給予其超出一般犯罪或犯罪人的否定評價,其次,在相對確定的法定刑罰的范圍內適用較重的刑種或較長的刑期;二是在程序上,“依法從快”要做到“依法從快”就需要在法定的程序下,在法定期限內,及時立案偵查,及時逮捕,及時起訴,以達到有效地追究犯罪,證實犯罪,打擊犯罪的效果。如對于共同犯罪的案件,如果同案犯在逃,但現有的證據足以證明在案案犯犯罪事實的,就應對在案犯批捕,起訴不能久拖不決。
3.認真遵循適用原則。一是遵循罪刑法定原則。公訴部門必須嚴格按照刑法規定的犯罪構成要件追究行為人的刑事責任,而不能因為“嚴”的需要隨意出入人罪。二是遵循罪刑均衡原則,尤其是要正確適用“從重情節”,“從重”堅持以“依法”為前提,在政策和實際操作上嚴格把握,慎重運作。三是遵循正當程序原則。要嚴格按照刑事訴訟法的規定辦案,不能為了“從快”而人為地縮短甚至取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權益的行使期限。
綜上所述,寬嚴相濟,最為重要的還是在于“濟”,“濟”在此有相互滲透、補充、結合的意思,寬嚴相濟就是寬大與嚴厲的相結合,就是堅持教育與懲罰相結合,寬大以嚴厲為底線,嚴厲中又要保障人權,體現以人為本。寬嚴相濟就是寬與嚴的對立統一,以寬濟嚴,以嚴濟寬,寬嚴有度。我國當前正在進行重大社會變革與體制轉型,在司法中貫徹落實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對輕微犯罪實行輕、緩的刑事政策,對嚴重危害社會治安和人民群眾安全的犯罪實行嚴重的刑事政策已刻不容緩,貫徹落實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最終將實現懲治犯罪,保障人權,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促進司法的公正、高效之目的。□
(編輯/穆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