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香
一、家庭暴力的概念
最高人民法院于2001年12月27日發布了《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首次以司法解釋的形式對我國婚姻家庭法律規范中“家庭暴力”的概念予以明確。按照該解釋第一條的規定,“家庭暴力”是指行為人以毆打、捆綁、殘害、強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給其家庭成員的身體、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傷害后果的行為。根據該規定,從主體范圍上看,家庭暴力應局限于夫妻之間和其他家庭成員之間發生的暴力行為;從表現形式上看,家庭暴力主要是實施了毆打、捆綁、殘害、強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從侵害客體上看,家庭暴力集中于對身體、精神、性三個方面的人身權利的侵害,基于家庭暴力不僅僅發生在夫妻或異性之間,我國法律沒有將對“性”方面實施的暴力單獨列出,而是僅從家庭暴力給家庭成員造成的“身體”、“精神”傷害后果上進行規定,對“性”暴力問題,可以通過身體、精神等兩方面加以體現;從家庭暴力的構成方面看,該規定確定了嚴格、客觀的標準,即實施的家庭暴力須給其家庭成員的身體、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的傷害后果,達到一定程度的,才可認定為家庭暴力,這就將家庭成員之間的日常爭吵、偶爾打鬧及尚未造成后果的家庭糾紛排除在家庭暴力之外,這有利于維護家庭成員間的和睦和促進我國婚姻家庭關系的穩定。
二、對家庭暴力的救濟途徑
家庭暴力作為社會的不和諧因素,極大地危害了社會安定、家庭穩定以及婦女兒童的身心健康,阻礙了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世界各國對家庭暴力問題都是非常重視,我國也不例外。1995年國務院發布《中國婦女發展綱要(1995-2000)》,綱要確定的中國婦女在未來五年內的具體發展目標就是:“有效遏制對婦女的暴力侵害及拐騙、買賣婦女的犯罪行為和賣淫嫖娼違法活動。”綱要規定:“依法保護婦女在家庭中的平等地位,堅決制止家庭暴力。”國家還從立法角度對禁止和反對家庭暴力、施暴者的法律責任、受暴者的救濟途徑等作出了較為明確具體的規定。《憲法》、《民法通則》、《婚姻法》、《繼承法》、修改后的《婦女權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護法》、《治安管理處罰法》、《刑法》等等都對此都有所體現。
(一)私力救濟。家庭暴力作為家庭領域的一種社會現象,只能發生在夫妻及其他家庭成員之間的共同生活中,這就使得家庭暴力具有了行為的偶發性、實施的隱蔽性、外界介入的困難性等特征。所以,私力救濟是家庭暴力受害人在暴力發生當時比較有效的救濟途徑。
我認為,家庭暴力的受害人應對經常施暴或突然表現異常的家庭成員盡量提高警惕,應事先考慮好防衛手段和尋求救助的方法。必要時可以邀請近親屬、朋友到家中陪同。發生矛盾時,可考慮請親友對雙方進行調解,避免引發家庭暴力。在遭受暴力時,應大聲呼救并尋找機會報警或逃脫。對于比較嚴重的家庭暴力行為,受害人最好選擇向公安機關報案,請求公安機關對施暴人進行訊問,形成筆錄,開具驗傷手續,到指定機構進行驗傷或進行司法鑒定。如自行到醫療機構治療,也要請求醫療機構對傷情進行客觀、詳細的記載,為事后維權留存相關證據。
(二)有關組織及單位的救濟。按照我國《婚姻法》第四十三條的規定,遭受家庭暴力的家庭成員有權請求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以及所在單位予以調解或對施暴者進行制止、勸阻。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作為與百姓生活最貼近的組織,經常從事一些深入百姓的工作,對百姓的情況比較了解。同時,它們又很受百姓信任。對于生活當中出現的問題,很多百姓會首先想到居民委員會或村民委員會。這就使得居民委員會和村民委員會在解決百姓家庭矛盾,預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方面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另外,受害人為婦女的,可以向婦女組織投訴,婦女組織可以要求有關部門或單位查處,保護被害婦女的合法權益。婦聯作為婦女群眾的娘家,在維護婦女兒童合法權益方面一直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當前,我國大部分省份,在家庭暴力受害人和其所在單位及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村民委員會、婦聯之間沒有建立起一種有效、便捷的聯系機制。同時,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作為基層自治組織,婦女聯合會作為社會團體和受害人所在單位一樣都沒有行政權能,不能強制施暴者聽從勸阻或使其接受調解方案,更無權對施暴者進行制裁,這就使得這種方式不能對家庭暴力實施者形成一種強有力的震懾。
(三)司法救濟。司法救濟是司法機關依據國家法律、運用自身權力對家庭暴力受害人所進行的救濟,是目前為止家庭暴力受害人采用最多、相對有效的救濟方式。主要參與救助的部門是公安機關和人民法院。
1.公安機關對家庭暴力受害人的救濟。預防和制止家庭暴力,保護公民人身權利,是公安機關的法定職責。基層派出所作為公安機關的派出機構,直接參與受理查處家庭暴力違法案件。對正在發生的家庭暴力,受害人可以通過撥打110或直接到所在地派出所報案,請求公安機關予以制止。公安機關也會立即派員到達現場,制止家庭暴力,對雙方進行必要的勸阻、調解。受害人提出要求的,公安機關可依據《治安管理處罰法》的規定,根據家庭暴力行為造成的后果及情節,對施暴者進行行政處罰。涉嫌刑事犯罪的,除應由受害人向人民法院自訴的以外,公安機關應依照法定的刑事訴訟程序進行偵查并移送檢察機關審查起訴。
2.人民法院對家庭暴力受害人的救濟。人民法院作為審判機關,其對家庭暴力受害人的救濟系最終救濟。其救濟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對家庭暴力受害人請求離婚時的救濟。我國《婚姻法》第三十二條對當事人的離婚理由作出了規定,其中明確將家庭暴力作為法定理由之一。第四十六條又明確規定,由于家庭暴力等情形導致男女雙方離婚的,無過錯方有權要求賠償,這里的賠償既包括了由于家庭暴力所造成的實際經濟損失,也包括對家庭暴力受害人應給予的精神撫慰。
(2)對人民檢察院提起公訴或家庭暴力受害人自訴,請求追究施暴者刑事責任時的救濟。刑法通過對殺人罪、傷害罪、強奸罪、侮辱罪、非法拘禁罪、拐賣婦女兒童罪、暴力干涉他人婚姻罪、虐待罪、遺棄罪等罪名和刑罰的規定,對實施家庭暴力構成犯罪的人予以懲處。這些犯罪中,一部分可由受害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自訴,絕大部分則要由公安機關進行偵查并移送至人民檢察院代表國家提起公訴。但無論是公訴還是自訴,最終都要由人民法院進行審判,確認被告人是否有罪及處以何種刑罰,以此實現對施暴者的制裁及對受害人的救濟。□ (編輯/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