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寶軍 閆 俊
[摘要] 市場信息存在著不對稱性,針對信息不對稱對經濟造成的危害,本文簡要地討論了市場解決信息不對稱的五種方法及其局限性,并分析了市場之外的解決方式。
[關鍵詞] 市場;信息;政府
一、信息不對稱的含義及危害
信息不對稱是指交易過程中,交易雙方擁有的信息數量不等,一方擁有比另一方更多的信息。當市場上交易品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受控于擁有隱蔽信息一方時,就產生了經濟學上所定義的逆向選擇,交易中一方渴望得到優質品,而另一方卻只樂于提供劣質品。信息不對稱主要有產品信息不對稱和行業市場信息不對稱兩種。
產品信息不對稱。主要原因是廠商對產品的信息充分,而用戶對產品信息不充分引起的。廠商的競爭壓力通常來自同行、潛在進入者、替代品、供應商和顧客五個方面。從理性的角度出發,選擇一部分處于上述五大競爭因素中的廠商結成戰略聯盟,是減輕競爭壓力、降低市場風險的有效途徑,由于這種戰略聯盟具有一種與生俱來的不穩定性,因而它的存在不會造成市場上的壟斷現象,相反地,還能起到保護廠商利益和穩定市場的作用。但在實際中,廠商之間缺乏互信,因而不僅難以建立起較為穩定的戰略聯盟,而且還會引起市場局勢的混亂的無序。
二、市場本身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的方法及其局限性
市場本身之所以會產生出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的各種方法,乃根源于市場交易者(賣方或買方,主要是賣方)為了贏得市場,獲得最大化的利潤,或者為了實現交易以最大限度地增進自己的經濟利益。市場本身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的方法主要有:
1.賣方向買方提供擔保。在信息不對稱的條件下,消費者無力辨清真貨與假貨、優品與次品,乃會對所有同類產品采取拒買或少買的行為,真貨、優品的生產者的產品銷售即會不暢。為了擴張產品銷售,生產者須取得消費者的信任,其法之一就是對出售的產品提供擔保(包括質量擔保等等),以使消費者相信其所售產品為真貨、優品。賣方向買方提供擔保是市場經濟中生產者最常用、最普遍的解決因信息不對稱消費者產生的不信任問題的方法。
雖然這種方法運用廣泛,但并不意味著這種方法就能從根本上解決信息不對稱所引起的不信任問題。因為這種方法存在以下局限性:首先真貨、優品的生產者可以向買方提供擔保,假貨、次品的生產者也同樣可以向買方提供但保。在買方要求實現其權利之前,擔保實際上都只是“空頭支票”,假貨、次品的生產者完全可以在履行擔保承諾之前就逃避,或者以種種理由拒絕履行擔保承諾。買方對賣方的道德并不能確知,擔保存在著逆選擇或道德風險,越是不愿真正履行擔保義務的賣方,越是敢于許諾提供內容更廣泛的擔保。產品市場交易存在信息不對稱,而擔保的義務人(賣方)與權利人(買方)之間同樣存在信息不對稱問題,這樣也就使賣方的擔保只能發揮有限的作用。其次即使擔保者的道德是可靠的,買方也相信擔保者的道德,但是,擔保者是否有履行擔保義務的能力,卻是買方所不能準確判斷的。就擔保能力而言,提供擔保承諾的擔保人處于信息優勢地位,而買方則處于不利地位,屬于信息弱勢方,雙方仍處于信息不對稱狀態。由于買方分辨不清賣方中誰確實有擔保能力,誰的擔保能力強,誰的擔保能力弱,因此,同樣可能對賣方的擔保均采取不信任態度。最后任何賣方提供的擔保都不是無限擔保,而是有限擔保,就是說,并不是對買方的所有權利提供擔保,而只是對買方的部分權利提供擔保。被擔保的權利一般都只是可以明示的,而并不一定是買方的最重要的權利。即使賣方確實有能力履行擔保義務,但也并不能保障買方最重要的權利。對于許多產品,買方并不清楚最重要的、最需要擔保的部分或權利是什么,這樣即使賣方確實履行擔保義務,買方仍然可能會遭受極大的損失。因此,買方仍會對賣方的擔保產生不信任。
2.投保商業保險。在現代商業保險發展的條件下,賣方或買方可以選擇投保商業保險取得交易對方的信任。相關的商業保險主要是信用保險,還包括責任保險等。例如,生產者可以就產品質量投保質量責任保險,買方可就債務償付投保信用保證保險。投保商業保險可以減輕信息弱勢方可能遭受的損失,應有利于市場的擴展。在現代經濟中,信用保險、責任保險等相關商業保險的發展對于產品交易的擴展的確起到了促進作用,特別是促進了產品市場范圍的擴大和新市場的開拓。
但是,這種方法同樣存在著局限性:首先,這種方法本身不能解決相關保險的逆選擇問題。生產真貨的、優品的和守信用的生產者可以投保,而生產假貨的、次品的和不守信用的生產者也同樣可以投保,并且越是大量生產假貨、次品,越是不守信用的生產者越會選擇投保,反正最后損失由保險人負擔,而保險人對于眾多的生產者,屬于信息弱勢方,為了減輕損失,保險人會采取拒保或少保的行為,就會使相關保險業務的發展受限,從而減弱商業保險在解決信息不對稱所產生的問題中的作用。其次保險金額是有限的。信用保險、責任保險等相關商業保險都有保險金額最高限的限制,這樣即使賣方或買方投保,保險人也同意保險,買方或賣方在遭受了損失時,也只能得到部分補償,并且可能是微不足道的補償。這就會造成即使交易一方投保了相關商業保險,交易另一方也仍然不會增加購買或銷售量。再次,商業保險都有保險責任范圍的限制,任何商業保險都是有限責任保險,對于超出保險責任范圍的任何損失,保險人都不承擔賠償責任,這就意味著即使賣方或買方投保了相關商業保險,在遭受損失時,也不一定能夠從保險人那里得到賠償。而且保險責任條款并不是由保險人與被保險人商定的,而是由保險人和投保人商定的,因此,就造成被保險人需要通過獲得保險賠償而彌補的損失卻不在保險責任范圍之內。如此,即使投保了商業保險,也不一定能增加交易。
3.價格顯示。最常見的價格顯示法就是真貨、優品的生產者將其產品價格長期保持在比較穩定的、比較高的水平上,使消費者通過價格來識別真貨、優品。傳統的“老字號”廠商幾乎都運用這種價格顯示法。在前工業化經濟中或在工業化初始時期,這種方法是比較有效的。而在現代經濟中這種方法的效力已日漸勢微。
這主要在于這種方法本身存在著局限性:首先在現代經濟中,新產品、新行業不斷涌現,在新產品市場、新行業,這種舊方法很難發揮作用。只有在新產品變成了老產品、新行業變成了傳統產業,這種方法的優點才能顯現。然而,在產品更新換代、行業更迭不斷加快的現代的高度動態化的經濟中,只有越來越少的產品市場和行業能夠具備這一條件。其次產品高價若被視為真貨、優品的標識,那么假貨、次品的生產者完全可以故意高定價格來爭奪市場,市場本身并沒有能力阻止假貨、次品的生產者這樣做。這樣,消費者就無法通過產品價格來識別真貨與假貨、優品與次品,真貨、優品的生產者就無法通過商定產品價格來排擠假貨、次品贏得市場。最后如果低價被視為假貨、次品的標識,就無法避免這種情況的產生,那就是即使真貨、優品的生產者擴大了生產能力,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產品生產成本,也不愿或不敢降低產品價格,因為其會擔心自己的產品被視為假貨、次品。這樣,其就會維持高價,其結果就是造成產品生產的過剩、產品生產能力的閑置和消費者的福利損失,導致資源配置低效。所以依靠價格信號顯示是不能解決信息不對稱所產生的問題的。
4.交易者訂立經濟合同。在信息不對稱的條件下,買方或賣方為實現或擴大交易是可以采取與交易雙方訂立經濟合同的辦法,來明確雙方的權力、責任與利益。這是從古至今的一種常用方法,在現代經濟中更普遍,也更正式。交易雙方訂立經濟合同就是要通過明確雙方的權、責、利的關系消減信息弱勢方對信息優勢方的不信任,以促成交易。合同能起這樣作用主要在于信息弱勢方可依合同的約定要求對方對于在約定責任范圍內的損失給予經濟賠償或補償,增加信息弱勢方的信任,約束信息優勢方的欺詐行為。
不過在無公正的外部強制力保障的情況下,此種方法對于解決由信息不對稱所引起的問題是存在著諸多局限性的:首先即便交易雙方訂立經濟合同,合同的責任人完全可以不履約,這樣權利人的權利便得不到任何保障。現實中,交易雙方雖訂立了經濟合同,而責任人違約的事例屢見不鮮。其次任何經濟合同都不可能詳列雙方的所有權、責、利,信息優勢方完全能夠將對自己不利的內容不列入合同的責任條款中,而只將對自己有利的內容列入合同的責任條款中,這就意味著即使訂立經濟合同,信息弱勢方仍然不能擺脫其在訂立合同前的弱勢地位,從而就不會相信能夠通過經濟合同保障自己的權益,因此,仍然會采取不進行交易或減少交易的行為。最后訂立經濟合同本身并不能夠解決道德風險所產生的逆選擇問題。誠實的、愿承擔責任的交易者并不會在合同中承諾履行其所不能負擔的責任,這就可能因不能滿足交易對方的要求而不能達成交易,而不誠實的并不想真正承擔責任的交易者反而會在合同中承諾履行其實際所不能負擔的責任,越是假貨、次品的生產者往往越敢于作出越多的承諾,越敢于按交易對方的意愿或要求作出承諾,而交易對方事先很難弄清其真實意愿。其結果要么是交易者與假貨、次品的生產者達成的交易比與真貨、優品的生產者達成的交易更多,要么是由于無力辨清交易對方的真實意愿而一律采取不進行交易或減少交易的行為。
5.賣方或買方建立信譽。在信息不對稱的條件下,賣方或買方要取得買方或賣方的信任,可以通過始終提供真品、優品在市場中樹立講信譽的形象。樹立起信譽,可以贏得消費者,增加交易,擴大市場。現實中,眾多企業也是力圖通過建立信譽,取得買方或賣方的信任,從而擴大市場。
但是這種方法也存在著明顯的局限性:首先真貨、優品的生產者,可以講信譽,但是,如果大量的假貨、次品生產者不講信譽,真貨、優品就不一定能贏得市場,因為消費者無力辨別產品到底是由講信譽的生產者生產出來的真貨、優品,還是由不講信譽的生產者生產出來的假貨、次品。這樣,講信譽的生產者就會受到沖擊甚至被排擠出市場。其次講信譽不是無條件的,如果講信譽能夠贏得更多的市場份額,獲得更多的經濟利益,那么,市場上會出現講信譽的競爭,但是如果講信譽并不能贏得更多的市場份額,獲得更多的經濟利益,那么講信譽就無利可圖了,市場上所出現的就不是講信譽的競爭,而是不講信譽的比賽。講信譽的人因為講信譽吃虧,乃會趨向于不講信譽。最后講信譽只能解決一部分信息不對稱問題,多為產品質量、價格、償付債務方面的保證,而對于其他方面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則無力解決。
三、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的對策
1.運用第三種力量。第三種力量包括行業協會以及其他多種民間組織與民間的公共協議等。第三種力量對于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有著積極作用,例如,同行業協會的質量認證對于消費者對產品質量的識別,宗教組織、民間消費者團體對于反對賣方欺詐消費者,企業之間達成的公共協議(如價格協議等)對于約束企業的行為等都能起到積極的作用。但是,第三種力量的這種作用是極其有限的,因為第三種力量是不具有強制力、權威性的,它起作用所依靠的主要是約束對象的自律,而如果約束對象不自律,第三種力量便無能為力。經濟現實也充分地反映出了第三種力量作用的根本局限性。既然第三種力量沒有能力彌補市場力量的不足,那就需要政府干預。
2.依靠政府來解決。相對于市場和第三種力量,對市場信息的管理,政府具有一定的優勢。首先,政府擁有公共的權力,具有權威性。所以可以對市場信息進行統一的收集和公布,消費者對于政府也比較容易信任。其次,市場的其他主體都具有私利,它們的作用比較分散,而政府它可以集中力量去對市場信息進行管理。再次,政府對市場信息的管理,為了減少信息不對稱對經濟的危害,它可以不計成本,而無論是市場本身,還是第三種力量,他們都是計算成本而行為的。
信息不對稱會產生一系列不利的經濟后果,這些經濟后果說明不能無視信息不對稱問題。政府具有促進經濟發展、維護社會安定、促進公平交易和公平競爭、促進經濟效率提高的責任,不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政府就很難履行好這些職責,因此,政府也有必要進行干預。同時,政府擁有市場力量和第三種力量所不具有的公共權力,擁有它們所不具的權威性和強制力,雖然政府不是萬能的,但由于它所具有的這一優勢,有必要也可能將其作為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的最后依靠力量。□(編輯/丹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