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鳳蘭
“在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中,要賦予林業以重要地位;在生態建設中,要賦予林業以首要地位;在西部大開發中,要賦予林業以基礎地位”。這是《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對現代林業在國民經濟發展戰略上的最新定位。作為國家重點林區的大興安嶺,實施生態發展戰略,建設生態林區,就成為時代的選擇。作為生態建設主體的營林的基礎產業——林木種苗業如何發展,就將成為值得我們深入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大興安嶺開發建設40年來,幾代營林人在大興安嶺這片高寒禁區開發出人工種子園672.2hm2,其中興安落葉松人工種子園325 hm2, 樟子松人工種子園312 hm2,云杉人工種子園6.7 hm2;選育天然母樹林8 415hm2,其中樟子松母樹林5 611hm2,興安落葉松母樹林 2 633hm2,云杉母樹林121hm2,分別占母樹林面積的67.2%、31.2%、和1.6%;興建苗圃19處,經營面積達535.4hm2,育苗面積達385.2hm2,;先后引進并投產工廠化育苗、林木種子園制、林木種子精選和大棚溫室育苗生產線6條;配備各種采種和育苗大型機械設備達130多臺套;專門從事種苗科研、生產和管理的人員1 061人,季節性吸納社會勞動力達2 500人。形成了年產合格林木種子5萬kg和上山造林綠化苗木2.5億株的生產能力,基本上構建起了種苗生產貯運、調撥流通、檢驗檢疫和行政執法的產業鍵條。尤其是近年來種苗生產商品化、經營市場化、管理體制多元化的實施和國家林業重點項目—寒溫帶林木良種繁育基地在我區建設和運營,為林木種苗產業化發展奠定基礎。
但是由于我區經營定位的轉變和產業布局的調整,大量的種苗生產場地荒廢,國有投資的固定資產,如廠房、機械以及人力等資源大量閑置和浪費,造成資源配置的不合理,使有效的生產能力得不到發揮。此外,由于我區多年來計劃經濟時期形成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雖經近幾年的改革和調整,但真正能夠促進種苗業按照市場經濟規律運作的體制機制,還沒有得到真正的確立和實施,或是實施力度不夠,致使我們的種苗業停留在上級計劃安排和通過行政命令的手段而運轉的狀況,產品結構不合理,產銷不對路,束縛種苗業的健康、快速、持續的發展。這些問題的不解決,將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影響種苗產業的形成和發展,盡而影響我們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就我區種苗業發展的現狀,筆者認為應在以下幾方面入手,促進種苗產業新格局的形成,為我區實施生態發展戰略,發展特色經濟,開辟出一條新的途徑。
一、改革種苗業的經營機制,探索出市場化的新路。改革出機制。我們就是要改變以往的國有獨攬經營,壟斷運作的僵化經營機制,按照市場化的運作規律,以利益驅動和經濟利益為中心,引入股份制,國有民營,私營、租賃經營等靈活有效的經營方式。不管采取哪種經營機制,只要有利于打破僵化的經營機制,有利于充分盤活現有的資產,有利于種苗產業的形成和發展壯大,就采取哪一種經營機制。總之,要使現有種苗業的國有資本逐步退出競爭領域,真正建立起“種苗產業市場化、經濟效益最大化”的經營機制,增加私人資本投入種苗業的力度,靠靈活的機制,適應市場的新變化,促進產業格局的形成。
二、創新銷售思路,走定單型生產新路。產品只有銷售出去以后,才能產生真正的價值。為此,銷售做為增效的關鍵環節必須抓好,尤其是苗木產業的特殊性,決定了銷售環節的復雜性。一是要按照市場所需,達到“按需生產”,以定單型生產為主,開展有目的生產經營活動,避免盲目性,或造成新的資源浪費的重復生產。二是要盯住市場需求強勢走向,面向西部大開發區域,大量培育西部恢復植被所需的苗木。要在市場調研基礎上,結合西部用苗的特點,大批量生產適地適樹適銷對路產品,創造最佳的經濟效益。三是狠抓銷售網絡建設。通過現代化的數字網絡建設,利用現有的種苗網絡的信息平臺,發布種苗市場信息,面向世界,發展網上商機,同時,要建立一批具有現代營銷理念的銷售人才隊伍,開展“走出去”戰略,到最需要種苗的國內、國際市場中去,利用我們種苗耐寒的特性和成熟的培育技術,廣結商業伙伴,擴大銷售份額,增強市場知名度,做強做大種苗產業,使興安種苗成為享譽國內外的“名牌產品”。
三、強化科技支撐,走依靠科技興業之路。在當今科技迅猛發展的時代,如何把握科技應用推廣的脈搏,使科技真正成為種苗業振興的重要支撐,顯得尤為重要。當前,我們急需解決制約種苗產業發展的主要問題,要依托林木良種基地,建立一個現代化的組培室,引進高科技人才,把世界同緯度國家的優良品種,科學引進,創效高的樹種,通過組培室培養、馴化,不但要使我區的優勢樹種興安落葉松、樟子松等得到大面積推廣,而且還要培養柞樹、白樺等闊葉樹種,推廣應用到全國、世界各地,使我們的種苗產業具有高科技支撐,具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市場前景,使科技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促進我區種苗產業新的經濟增長點的形成,拉動我區經濟的快速增長。
四、采取“走出去”戰略,形成“規模化”的經營之路。種苗產業要真正成為拉動我區經濟發展的新動力,必須借鑒發達國家的經營策略,走規模化、集團化發展之路。當務之急,我們要迅速擴大種苗業的發展規模,在抓好預期市場的條件下,走出興安嶺,利用我們的成形的技術手段,到西部地區,到東部沿海、到需要種苗的地區,采取聯合,股份、私營等經營方法,到外地利用我們成型的技術和豐富管理經驗的人才,建立種苗業的現代化基地,以耐旱品種和北方花灌木為主打產品,建立產、供、銷一體化營銷網絡,以規模化的生產格局促進產業化的發展。□ (編輯/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