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維
2006年4月,廣州某公司保安員許霆在ATM取款機取款時,由于柜員機出現故障,本來自己賬戶上只有人民幣170元,可是在點擊100元之后,柜員機竟然吐出1 000元,而且屏幕顯示只被扣除1元。再試,情況依然如此,于是許霆當晚便取出人民幣5.4萬元。回到住處后,又將這一消息告訴同伴郭安山。兩人隨即再次前往多次提款。后經警方查實,許霆先后取款171筆,合計17.5萬元;郭安山則取款1.8萬元。
同年11月,郭安山向公安機關投案自首,并全額退還贓款1.8萬元。潛逃一年的許霆,17.5萬元贓款因投資失敗而揮霍一空后,在陜西寶雞火車站被警方抓獲。廣州市中院先后審理此案,先是將許霆判處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并處沒收個人全部財產,后又變成獲刑5年并被處罰金。
此案公開披露以后,社會各界紛紛展開討論。有人認為被告人許霆犯盜竊罪缺乏法律依據,認為許霆和銀行之間的糾紛應受民法調整,只是一種不當得利的行為。請求人民法院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162條第三款之規定,宣判被告人許霆無罪。
現在備受關注的“許霆取款”事件早已塵埃落定。當事人也已經受到應有的處罰。社會關注的焦點是許霆是屬于侵犯民法中的“不當得利”,還是侵犯了刑法中的盜竊罪?
顯然,不當得利與盜竊罪之間有相似的地方,即,都是“獲得利益”,但是在法律上不當得利與盜竊罪之間有很大的差異的。
一、概念內涵不同
不當得利是民法內容,而盜竊是刑法內容。
不當得利,是指沒有法律上的或合同上的根據,因他人財產受到損失而使自己獲得利益。不當得利既可以基于一方當事人的法律行為而發生,也可以基于自然事實而發生,如鄰居家的家禽跑到你家,你把它消費掉或者拿到市場賣了,也構成不當得利。不當得利成立后即在受益人與受損人之間產生不當得利之債,受益人必須向受損人償還其無合法根據而獲得的利益。
盜竊,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秘密竊取數額較大的公私財物或者多次盜竊公私財物的行為。
二、構成要件不同
(一)不當得利構成要件。不當得利的發生需要具備一定的構成要件:
一是必須一方獲得財產利益。一方取得財產利益,是指因一定的事實結果而獲得了或增加了財產或利益上的積累。凡是現在財產狀況或利益較以前增加,或者應減少而未減少,為受有利益;如果既有得利又有損失的,損益抵消后剩余有利益的,也為受有利益。
二是必須他方受損失。他方受損失,是不當得利成立的另一必要條件,指因取得利益而使他人受到財產損失。僅僅有一方受有財產上的利益,而未給他人帶來損失,不發生利益返還,則不成立不當得利。
三是必須受益與受損之間有因果關系。受益人取得利益與受損人所受損失間的因果關系,是指受損人的損失是受益人的受益所造成的結果。
四是必須受益沒有法律上的依據。取得利益并導致他人損失,之所以成立不當得利,原因在于利益的取得沒有法律上的依據。沒有法律上的依據,是不當得利構成的實質條件,因為不當得利制度的目的既不在于使受益人不能保留取得的利益,也不在于受損失人能夠請求返還失去利益,而是在于糾正財產變動中的不正常關系。
(二)盜竊罪構成要件。客觀要件指本罪在客觀方面表現為行為人具有秘密竊取數額較大的公私財物或者多次秘密竊取公私財物的行為。
所謂秘密竊取,是指行為人采取自認為不為財物的所有者、保管者或者經手者發覺的方法,暗中將財物取走的行為。具有以下特征:(1)在取得財物的過程中沒有被發現,是在暗中進行的。(2)針對財物所有人、保管人、經手人而言的,即為財物的所有人、保管人、經手人沒有發覺。在竊取財物的過程中,只要財物的所有人、保管人、經手人沒有發覺,即使被其他人發現的,也應是本罪的秘密竊取。(3)秘密竊取的公私財物必須達到數額較大或者雖然沒有達到數額較大但實行了多次盜竊的,才能認定為犯罪。如果沒有達到數額較大且盜竊次數亦沒有達到多次,則不能構成本罪。數額較大一般是指實際竊取了數額較大的財物。行為人沒有實際取得財物,即盜竊未遂,一般情況下不應以犯罪處理。但如果以盜竊巨款、珍費文物等貴重物品為目標,潛人銀行、博物館等盜竊未遂的,仍應認為構成本罪未遂而追究其刑事責任。所謂數額較大,根據《解釋》之規定,是指個人盜竊公私財物價值人民幣500至2 000元以上。所謂多次,是指在一定時間內即1年內入戶盜竊或者在公共場所扒竊3次以上。根據本條規定,構成盜竊犯罪要以盜竊數額達到較大或者次數達到多次,否則就不構成犯罪。
主觀要件本罪在主觀方面表現為直接故意,且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盜竊罪故意的內容包括:(1)行為人明確地意識到其盜竊行為的對象是他人所有或占有的財物。行為人只要依據一般的認識能力和社會常識,推知該物為他人所有或占有即可。至于財物的所有人或占有人是誰,并不要求行為人有明確、具體的預見或認識。如放在院外的小汽車、山上無人看管的一群綿羊、火車車箱內行李架上的行李包裹等。如果行為人過失地將他人的財物誤認為是自己的財物取走,在發現之后予以返還的,由于缺少故意的內容和非法占有的意圖,不成立盜竊罪;(2)對盜竊后果的預見。如進入銀行偷保險柜,就意圖盜竊數額巨大或特別巨大的財物。進入博物館就意圖偷文物。這樣的犯意,表明了盜竊犯意圖給社會造成危害的大小,也就表明了其行為的社會危害性。非法占有不僅包括自己占有,也包括為第三者或集體占有。對非法竊取并占為己有的財物,隨后又將其毀棄、贈予他人或者又被他人非法占有的,系案犯對財物的處理問題,改變不了其非法侵犯財產所有權的性質,不影響盜竊罪的成立。如果對某種財物未經物主同意,暫時挪用或借用,無非法占有的目的,用后準備歸還的,不能構成盜竊罪。構成其他犯罪的,可以將這一情況作為情節考慮。社會上有一些偷開別人汽車的案件即屬此種情況。
綜上,我認為,許霆在取款時,輸入100元, ATM機并未拒絕許霆的取款,反而吐出1 000元人民幣,同時許霆發現其銀行卡上只扣款1元。在此過程中,許霆的行為只構成民事責任,其獲得的利益具備不當得利的四要件,應認定為不當得利。依據民法,行為人許霆,應將超過存款余額的獲利829元作為不當得利返還銀行。在以后的170次ATM機上取錢這樣的行為,主觀上存在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客觀上采取了秘密竊取的行為,且數額超過量刑標準,根據刑法有關盜竊罪的要件,可以認定許霆的行為已經由違反民法的法律規范而轉化為了違反刑法的法律規范,轉化成為犯罪,構成盜竊罪。□(編輯/李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