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英
[摘要]本文主要闡述了國有企業市場化經營的生產要素及產權關系重組中的主體與客體的配組關系,資本化經營的配組關系,配組中應注意的幾個關系問題。
[關鍵詞]國有企業;市場化;經營;生產要素;產權關系;配組
近年來,我國國有企業的效益整體上升,但有些企業存在比較嚴重的虧損,除去體制性上的原因,經營技術尤其是生產要素配組技術存在諸多的欠缺。因此,研究國有企業的生產要素及產權關系的配組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主體與客體的配組關系
1.配組的效益。企業經營追求效益,在配組中必須給予保證。沒有效益的配組是必須避免的,而追求效益:一是不能做橫向比較,不能用其他企業配組的高效益來要求一個達不到那種要求的企業;二是企業配組的效益必須能保持企業最低水平的生存,低于這個水平的效益設計是失敗的設計。必須打破抽象的最佳效益觀念,企業的配組只能追求現實的效益,只要能為本企業所接受就行。就我國目前國有企業的配組講,效益的實現水平還不可能一下子提到很高,能做到比自己以前的效益有顯著提高就很好。
2.要素的限制。企業對勞動主體的配組是受限制的,除了新建企業,并不是企業想用什么人就能用什么人,一般只能是有什么人用什么人,至多只能有少量的調劑和補充,這就是具體的限制。就是新建企業,也難做到用人不受限制,只可能是受到的限制少一些。如果不顧企業現實情況,單純從發展企業角度考慮,以換掉企業現有人員來實現配組,這種發展是沒有意義的。為提高企業經營水平,可以大力培訓職工,以適應企業的發展, 不能以甩包袱的方式去搞新的配組。再就勞動客體的配組講,實際也是受限制的。對勞動客體的需要,企業可以按理想化的目標考慮,但最后還是根據實際可能配組。在資產和資源都比較緊張的情況下,企業只能是找到多少新的投入,就做多少擴大的配組,對原有的勞動客體盡量使之發揮出更好的作用。也正因此,我們不能要求現在的國有企業追求最佳配組效益,只有接受實際可得到的配組效益。
3.市場限制。企業生產要素的配組,要考慮本企業的市場狀況,要在實際市場的限制下搞好勞動主體與勞動客體的配組。企業已有的配組決定了企業已有的市場,企業新做的配組要考慮企業將來的市場。如果企業的新配組打不開更大的市場,就不能盲目擴大生產規模。在市場預測和市場開拓方面得到的實際結果,應作為對企業進行新的生產要素配組的限制條件。有的國有企業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結果產品生產出來銷不出去,使整個企業癱瘓。
4.規模經濟。實現集約型的經濟增長,要求企業的配組必須重視規模經濟。規模經濟對生產要素配組有既定的要求,特別是對勞動客體的投入量的要求是硬性的。就目前情況看,規模經濟的配組很困難,企業受到的限制太多,只能大多數維持現狀,待將來條件好起來再向規模經濟發展。規模經濟的實現也是較好效益的實現,低于規模經濟的配組不能實現較好效益。
5.技術進步。規模經濟與非規模經濟都是在一定的技術水平上做出配組的。因此,不同的技術決定企業的配組有不同的競爭力。企業配組生產要素。從勞動客體角度講,要不斷提高技術水平,這是獲得競爭力的需要。不能只重視規模經濟,忽視技術進步的作用,實際的配組一定要將技術與規模統一進行考慮。
二、資本化經營的配組關系
國有企業的市場化經營包括資本化經營的內容。生產要素的配組也可走資本化經營之路。資本化的經營是指勞動客體的產權運作。
在傳統體制下,生產要素的配組只是對具體的實物進行安排,不涉及產權運作,這使企業的經營能力受到限制。無論是哪一行業的企業,都可以運作產權來進行自己的生產要素配組。國有企業采取股份制形式經營,在生產要素的配組上,可以打破本企業的局限范圍,使自己的資產在更大的范圍內與其他企業的資產結合,同時也包括接納個人資產。在股份制經營形式的運用中,國有企業可以收購上市股份公司的股票,從而使自身的生產要素配組作出新的調整,使企業經營獲得更大的活力。企業以股票收購方式進行生產要素配組 ,需要設立專門的證券經營部,但從配組角度講,這種收購與純粹經營證券以求獲利的行為是有區別的,這種收購重在控制被收購企業的經營權,而不是直接獲利,雖然不排除收購本身可能給企業帶來豐厚利潤,尤其是對一些主要生產行業企業的股票收購,可能改變該行業的市場分割情況。由于上市公司終歸是少數,大多數股份制企業是不上市的,因此,對非上市公司的股權取得不是在股票市場作交易,而是要與該企業進行談判或是與該企業的股東進行談判。
國有企業之間及與非國有企業搞合并或兼并,是生產要素配組的重大舉措。有的合并與兼并只是產權關系調整,并不觸動生產格局。而有的合并與兼并則是打破原先的生產格局,重新進行生產安排。就不觸動生產格局的合并與兼并講,純粹的資本化經營也是在資本形態上的重新配組。而重新安排生產格局的合并與兼并,實質上是在資本化經營配組運作的基礎上生產要素實物再配組,不只是一般的實物要素配組。國有企業走向市場之后,在生產要素的配組上,要兩條腿走路,既要認真做好企業使用的生產要素的配組,又要進行產權關系的配組,只有站在產權高度進行生產要素配組,企業的經營才與市場經濟的要求相一致。
三、配組中應注意的幾個關系問題
1.生產要素的配組以物為主,不以人為主。企業經營的核心是人不是物,這是現代市場經營最基本的特性,因此,生產要素配組必然要受這一核心決定,人的安排應高度重視起來。職工安排得是否得當,是企業能否打開經營局面的關鍵。勞動主體的配組比勞動客體的配組更重要,若不以人的配組為主,就很難保證配組效益。
2.局限于在本地、本系統、本企業挑選廠長、經理。在以人為主的配組原則下,企業最重要的經營工作是選聘廠長、經理。而現實的情況是,很多人支持在企業職工、本系統內選擇廠長、經理。這種做法對企業職工來講比政府以干部的級別為標準向企業派廠長、經理要進步得多。但是,若從更大的范圍看,從機會的比較看,企業局限于職工范圍或在本系統內選擇廠長、經理,實際上有可能失去更好的選擇機會,對企業的發展是重大的損失。
3.在新配組時不重視進行市場開拓。過去的情況往往是企業敢于配組新的生產規模,卻不顧及市場需求,在打破市場原有局限方面軟弱無力。這樣,市場的限制就可能使很合理的勞動主體與勞動客體的結合產生的生產能力不能得到發揮。問題不在于市場限制,而在于從配組開始就要看清楚市場的限制,在配組中要準備好開拓市場的力量。只要做好開拓市場的準備工作,企業新擴大的生產規模才會有效益保障,這樣的配組才是有意義的。
4.進行配組不考慮時間因素,使企業競爭力降低乃至喪失。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做任何事都是有時間性要求的。此一時,彼一時,在此時能行得通的事,到彼時就可能受阻。延誤時機,就是削弱競爭能力。□
(編輯/丹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