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娟 黃潤琰
在企業發展戰略中,成本控制處于極其重要的地位。如果同類產品的性能、質量相差無幾,決定產品在市場競爭的主要因素則是價格,而決定產品價格高低的主要因素則是成本,因為只有降低了成本,才有可能降低產品的價格。成本管理控制目標必須首先是全過程的控制,不應僅是控制產品的生產成本,而應控制的是產品壽命周期成本的全部內容,實踐證明,只有當產品的壽命周期成本得到有效控制,成本才會顯著降低;而從全社會角度來看,只有如此才能真正達到節約社會資源的目的。但近幾年來,成本費用壓縮空間減小,如何加強和改進成本費用的內部控制,進一步尋找節約成本的途徑是企業當前面臨的一項首要任務,如何使企業改變成本費用內部控制的現狀,擺脫成本費用壓縮的困境呢?
一、擴大企業成本控制范圍,實現全面管理
企業間接成本在總的成本費用中的比例不斷加大,企業要取得產品成本優勢,同時獲得經濟效益,就不能僅僅局限于制造成本的控制,還應擴展到整個產品形成周期成本。如新產品研發成本、設備運行維護成本,材料采購成本和存貨倉儲成本等等,以及企業為組織管理生產經營活動而發生的各項期間費用。另一方面,從范圍上不能只局限于生產領域,而應延伸到研發、采購和銷售及管理領域。
1.實施事前控制。成本控制的關鍵在于制定和建立目標成本指標體系。目標成本指標需要經過多次的測算,從目標利潤中選出最佳方案。指標制定過程應以市場為依托,依據市場信息、行情,市場上各類產品的比價、需求趨勢,本企業的資源狀況,產品的使用價值及功能計量,測算出具有競爭力的產品最優銷價,然后通過產品銷售市場調查,以銷定產測算本期目標銷售收入,制定產品銷售目標利潤,擬定企業的目標成本指標。但這不是最后的目標成本指標,財務人員還應在有關人員的配合下根據企業的生產能力、技術水平、設備水平以及材料供應渠道、價格水平等具體情況,進行測算、分析、比較,如果所得成本達不到擬定的目標成本,要進行調整或重新設定。
2.加強事中控制。企業為了實現目標成本,就應盡可能地避免無效成本的發生。企業應強化監督職能。技術監督由工藝、質檢等部門負責,經濟監督則由財務、審計等部門來負責,而紀律監督則由紀檢、監察等部門來完成,各負其職,分工明確。加強物資管理。定期組織有關人員對各車間物資管理及倉庫保管工作進行檢查、整改,并定期盤點和不定期抽查相結合,做到證、賬、物三對口,避免物資流失。同時,監督物資流向,推行限額領料制度,剩余材料及時退庫,以防丟、毀、損等現象的發生。特殊物資管理要責任到人,避免挪作他用而造成浪費。資源閑置浪費和產品積壓造成貶值,也是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因素之一。企業現代化管理制度應為充分利用資源創造條件,合理規劃庫存量。
3.流通過程中的控制。企業的成本控制在流通過程中的控制也很重要,包括產品包裝、廠外運輸、廣告促銷、銷售機構開支和售后服務等費用。在目前強調加強企業市場管理職能的時候,很容易不顧成本地采取種種促銷手段,反而抵消了利潤增量,所以也要作定量分析。
二、加大期間費用控制力度
以往在企業成本管理中,往往只側重產品成本的核算,忽略了對期間費用的控制,為期間費用留下了空間。因此要進行全過程的成本控制,必須加強期間費用的管理和內部控制,保證期間費用的正確和有效使用,杜絕超支和預支現象。
1.加強預算控制。通過預算的編制,對期間費用中的各項費用進行分解,納入考核指標體系中,并按月度將實際發生情況同預算進行對比,找出與預算偏差的具體原因,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使期間費用控制在預算之內。
2.實行專項控制。建立健全嚴格的費用審批手續制度,規定明確的審批權限和審批程序以及付款方式,實行簽字制度,層層把關,責任落實,堵塞漏洞,杜絕超支預支,充分體現集約化經營,創建節約型企業。
三、利用班組經濟核算,從生產源頭控制成本的發生
班組經濟核算是企業財務向生產領域管理延伸的一個方面,通過班組經濟核算,大家意識到每天對生產中的投入與產出進行統計核算,查找生產過程中造成損耗的各個環節,不斷優化生產工藝,完善操作方法,實現人員人人講成本、人人算成本、人人降成本的成本文化氛圍,最大限度地降低生產成本,真正做到節能降耗。
作為節約型企業,是從企業的生產源頭開始做起的。班組核算細化了管理單元,量化了考核指標,把成本節約多少與企業員工的工資、獎金掛鉤,讓員工在主觀上學會了增產節約、開源節流、節約成本、嚴格控制成本,千方百計的把成本降下來,各項費用支出都是有計劃地“算著花”,而不是“花著算”。
在國家提倡和鼓勵建設節約型社會的大背景下,企業的成本管理就是一項沒有止境的探索活動。成本控制是企業永恒的主題,節能降耗,實施成本的低戰略,建立節約型企業,不僅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企業的需要,更是履行社會責任的貢獻。□
(編輯/穆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