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華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人類進入21世紀,世界經濟正以驚人的速度改變著人類傳統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四百年前就對歐洲及至人類近代文明產生過巨大作用的中國文化在近二百年卻經歷極大的反復,以空前激烈的程度與西方文化發生沖突和對抗。而今,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獲得平等地位的中國,正懷著百倍的信心迎接著21世紀的新曙光和經濟全球化的挑戰。但是,華夏古國文化能否在新世紀煥發出新的活力,關鍵在于能否提高文化的創新能力。
因為只有創新,我們的文化主業才會枝繁葉茂,碩果累累,才能吸引國際的廣泛交流,因為只有創新,我們的文化工作者才能積極探索,大膽嘗試,提高效益,擴大規模,增強國際競爭能力,成為國家經濟建設中的重要經濟增長點,為實現文化事業的跨越式發展提供有力的經濟保障。
一是文化活動的組織要創新。各級文化危館(站)在開展活動時,要根據地區的實際情況,以大文化視角開展群眾文化的新天地,拓展新道路組織豐富多彩的創新的活動,充分發揮文化工作者的聰明才智及創造性、出精品、出人才。而精品一旦產生,就會產生更多的社會需求,進而走向市場,換取更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反過來還會進一步促進人才的發展和精品的提高。
二是工作思路要創新,敢于突破以往封閉保守的舊模式,努力跳出傳統群眾文化舊框框,敞開胸襟,吸收、引進一切有利于本地文化工作的新思路、新形式、新手段為我所用,使我們的文化工作者有一個新面貌、新氣氛。在社會主義現代建設新時期。各地應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上下工夫,又注意學習外部先進文化,隨著文化交流的不斷進行,走出去向別人宣傳自己的品牌,學習人家的先進經驗,同時吸引別人欣賞自己的文化,引來八方來客,產生互助效應,進而促進當代社會的經濟發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
三是工作手段創新,當今社會,是信息化、網絡化的社會,高科技手段已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然而,我們所擁有的—部分文化館離現代化管理還相差甚遠,這種情況對文化發展很不利。為讓文化館盡快實現現代化,還需各級政府不斷加大對文化館的建設投入,盡快改善文化設施的落后狀況,使之跟上時代的發展。建立群眾文化網絡系統。使全國的文化館實現信息互通,資源共享,使廣大群眾藝術工作者直接參與其中,不斷開拓群眾文化活動的新領域。
文化創新具體體現在社區文化,建設廣場文化和企業文化建設等方面。
一是社區文化的創新。社區文化是以社會為載體,以提高社區成員素質和社區文明程度為目標,以協同共建,綜合開發為特點的一種文化發展模式。社區文化的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社區文化的發展體現了經濟發展所帶來的社會結構的重大變革,建設社區文化是繁榮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途徑和優化選擇,也是服務于經濟建設為中心實現兩個文明共同發展的需要。它是黨和政府與人民保持血肉關系的紐帶與橋梁,是發展經濟的出發點和歸宿。因此,只有不斷創新,才能適應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共建文明發展新社區。
社區文化創新根本是社區文化機制的創新。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思想為指導,以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培養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科學的從眾的文化。面對新世紀的新挑戰、構建社區文化的新機制,必須建立適應城市現代化需求的社區文化組強體系,并制定相應的法規制度,配置高素質的管理人才。采取社區自治使社區文化具有廣泛的參與性,經常的活動性,形式的多樣性,組織的嚴密性,以求得社區文化的服務質量和數量的提高,必須建立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管理體系。堅持走社會化,市場化的道路,順應市場經濟條件,充分考慮社區文化管理的職能,增強分級管理職能,為創建一個團結、和諧、民主的社區文化環境創造條件。
二是廣場文化的創新。廣場文化是以廣場為載體,以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群眾性文化藝術活動為內容的一種文化表現形式,健康向上的廣場文化,對人們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對人們進行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的教育,在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培養“四有”新人方面發揮了越來越大的作用,也為經濟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氛圍,而且在整和民心,樹立形象振奮民族精神等方面都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三是企業文化的創新。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企業文化其走向已從技術中心、制度中心、產品中心、利潤中心轉到文化中心上來,在市場經濟的社會大背景下,企業文化發展面臨著更嚴峻挑戰。那就是不斷擴大企業知名度,提高職工素質振奮民族精神,使廣大企業員工在工作中始終保持昂揚的精神狀態。企業文化創新要著眼于樹立嶄新的價值觀,道德觀,使企業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把社會上的一些文化人請進來主動與文化界的人接觸或與專家學者的交流,把企業文化推向更高的層次,同時,根據自己企業的特點,總結出既有新形勢又具有行業特點的企業精神。把我國優秀的文化滲透于企業文化之中,學習先進國家的管理經驗,采用“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辦法,一方面運作占代哲學思想開拓思路,另一方面研究西方發達國家的優秀企業文化,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打造優質企業文化,提高企業競爭能力。
總之,只有鼓勵文化創新,才能打出強勢的群眾文化,才能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步伐,讓我們與廣大的群眾藝術工作者攜起手來,共同營造一個良好的文化環境,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發揮應有的作用。□ (編輯/劉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