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利 楊 靜
在戰爭年代與計劃經濟時期,廣播一直作為斗爭與宣傳的工具,在革命戰爭年代和社會主義生產建設初期都起到了鼓舞士氣、激發斗志的重要作用,那時廣播的宣傳功用占據主要地位,廣播人的辦臺理念也主要是傳達政令,做好喉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傳統觀念向現代觀念的轉型過程中,廣播電臺開始由國家財政全額撥款的事業單位屬性變成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媒體產業,社會大環境的變動與媒體屬性的變化,直接導致了廣播理念的變革。
一、廣播理念變革
1.由傳者本位轉向受者本位。在信息接收渠道過剩的時期,受眾選擇余地空前增大,主體意識普遍增強、消費理念日漸成熟,人們開始用更加挑剔的眼光選擇、評判媒體,廣播已漸失過去那種“皇帝女兒不愁嫁”的優勢。在激烈的競爭中要想牢牢抓住聽眾,那么只有轉換視角,變傳者本位為受者本位,按照聽眾的需要設置媒體話題。
2.由單一的喉舌觀轉向為社會提供全方位服務。以往的廣播媒體幾乎只關心國計,而對民生的重視程度不足。
3.視界開始下移,由關注民生轉向深入的人文關懷。時代的環境決定傳播的觀念,傳播觀念的變化決定了傳播的形態——這是—切傳播時代的共同規律。這種種的廣播傳播理念的變化,實際上是在很大程度上對廣播原本價值的回歸。節目形態的變化是廣播理念的變革的最直接體現。換句話說,廣播理念的變革的最主要產物就應該是——節目精品化。
二、節目精品化
所謂精品,其實是對節目在質上的要求,它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優質產品,而是洋溢著強烈的時代文化氣息的,是凝結時代深刻內涵和意蘊的經典之作,它表明了人類的一種審美和思想追求。而廣播節目精品就應該是凝結廣播傳播特點,體現精品含義內蘊的一種精神產品,是廣播特性的完美體現。它首先應該有豐富、深刻的思想內容,它或者能夠敏銳、真實、深刻地反映社會生活,并揭示其豐富的生活底蘊,它或者能夠揭示宇宙、社會、人生的哲理和真諦,給人啟迪,它或者能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抒發美好的感情。廣播理念變革,樹立節目精品意識,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樹立節目權威性意識。這里所說的權威,并不是指信息發布者行政級別的權威性,而是指“由于信息本身的真實性、深刻性、系統性所營造出的使人心悅誠服的感召力和控制力”。就今天的廣播傳播而言,精品性新聞節目就是指你的報道和解讀在所有媒體的報道和評述中,是可以拔得頭籌的,使人聽過之后,既能獲得一種信息,又能獲得一種價值理念。在信息渠道多元化的今天,媒體要么能提供最新鮮的信息,要么能發出不同的聲音。“中國之聲”在改版中,明顯加重了評論節目的比例,現在“中國之聲”有《新聞縱橫》、《今日論壇》、《新聞觀潮》、《觀點》、《中國調查》等多檔新聞評論性節目,在傳遞信息的同時通過專家解讀信息,來表達媒體的態度與觀點,樹立起一種價值理念的旗幟,靠信息解讀的深刻性與系統性來打造精品欄目,樹立節目的權威。
2.樹立節目可聽性意識。廣播理念變革的最核心思想就是受眾本位思想的樹立,滿足受眾需求,創辦可聽性強的節目,提高節目的實用性與服務性,同時避免低俗化。
在內容為王的時代,廣播的可聽性主要表現在內容服務上,通過一條一條的新聞、資訊等內容產品去滿足人們的具體需要,同時對這些內容產品的打造應該不是孤立的,而是建立在一種對于生活方式的理解之上和對于價值理念的關照基礎上的一種選擇和制作,因此節目在提供資訊服務的同時也是在昭示著一種有尊嚴的生活方式,這樣的精品節目內容實際上是對社會主流文化的一種傳承和推介。
在形式上節目的可聽性就要最大限度地調動當代廣播技術所能提供的一切手段,最大限度地與人們的收聽心理、收聽需求和收聽習慣相吻合,最大限度地從感性、理性的層面全方位地進行傳導和溝通。
3.節目要體現人文關懷。由做節目是為了填補時段到滿足人們的需要體現一種人文關懷是廣播節目制作理念的一大進步。人文關懷,簡而言之就是對人的本性,也就是人類對于真、善美的永恒追求,以及表現在追求中的自由本質的展現,在節目中就體現在關注人的生存,關注人的發展、關注人的價值。這種對人文精神的追求,雖然有時并不實用,但它卻是人們的滿足自身價值與需求的精神食糧,是社會進步發展的動力。關注入的生存,關注入的價值,媒介就要眼光下移,更多的關注弱勢群體,關注社會底層人們的狀況。廣播媒體作為與老百姓最無距離感的媒介,在關注弱勢群體方面,在關注人們生存方面更加具有優勢。人文天懷不是作秀,人文關懷是建立在傳者與受者之間充分理解基礎上的,在節目制作中,傳者切忌以同情的不平等的視界來制作節目,要明確受者與傳者是一樣有價值、有意義的主體,精品的廣播節目不是偽善、偽崇高,否則節目既無法稱之為精品,恐怕失去了受眾的支持連生存都成問題。
4.樹立精品節目的商品價值意識。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精品不僅僅是帶給聽眾的聽覺愉悅、帶給廣播人成就感受的精神食糧,它還應該是一種具有很高價值的高檔商品,具有較高的銷售價格,能帶來可觀的經濟收益,節目是種資源,精品節目在強調社會價值的同時也應該開發其經濟價值。日本NHK廣播電臺的《廣播深夜便》的往期節目CD都是價格不菲的暢銷產品,為廣播公司帶來可觀的經濟收益。我們的很多精品欄目雖然聽眾滿意度很高,但市場開發程度卻明顯不足。把精品節目推向市場,既能擴大優秀節目的影響力,推動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同時也能避免節目資源浪費,能靠經濟上的收益為節目更好的發展注入后勁。
憑借一個或幾個精品節目可以帶動起一個頻率的收聽率,但是應該指出,堪稱為精品的東西畢竟是少數,不能因為精品是少數就放松對自己的要求,這也是一個理念變革的問題,廣播人應該本著爭創精品的意識,去努力地創辦具有時代精神、體現生活內蘊的精品節目,“酒香不怕巷子深”,真正的精品是遲早會為人所共知、所傳頌的,相信有一天,我們的廣播靠著數量眾多的精品節目能真正摘掉“弱勢媒體”的帽子?!?/p>
(編輯/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