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鐵英
紀實性專題片一般俗稱為紀錄片。電視紀錄片是運用現代電子、數字技術手段,真實地紀錄人類社會生活,以現實生活的原始內容為基本素材,經過創作者的選擇、重組、集中、強化,結構而成的一種完整的電視節目形態。
與其他的紀實類電視節目相比,電視紀錄片有其相對的獨立性,它不依附于電視日常播出的欄目化生產流程,在節目形態上也有其個性化的自我完整的結構,這是由于紀錄片自身的特性所決定的。
不同的時代會有不同形態的紀錄片,不僅是因為有美學思潮和社會思潮的影響,而且還有技術因素的影響。紀實主義紀錄片的出現,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攝像機技術的支撐。在輕便的攝錄一體的攝像機使用之前,紀錄片工作者,很難實現用鏡頭對生活的過程進行流暢的不間斷地紀錄(而這些在某種意義上正是紀實主義語言的構成基礎),鏡頭多半是零碎的片斷式。輕便攝像機的出現,才實現了紀錄片創作者的真正解放,它成了人的器官的延伸,并幫助人們模擬人的步態和視角去紀錄生活的過程。這也是紀實主義形成的基礎。
早期的紀錄片大多用格里爾遜式的“對現實的創造性處理”的理念對題材進行創作,我們更容易認為它就是后來常見的“專題片”。后來,紀錄片又在維爾托夫“電影眼睛”的新理論鼓舞下,拓展了自己的表現范圍。這種紀錄片,就是現在大量出現在我們電視里的紀錄片,它“過去是、現在它仍然是利用同期聲、無畫外解說和無操縱剪輯,盡可能忠實地呈現不加控制之事件的一種嘗試。
再后來,隨著人們對紀錄片“真實性”認識的不斷加深,一種被稱為“新紀錄影片”的紀錄片出現了。它的創作者認為:“紀錄片可以而且應該采取一切虛構手段與策略以達到真實”。但是,這種“對現實的虛構”又不同于故事影片的“虛構”,它應該是富有創造力和想象力的,因而才能夠產生真正的幻覺,以將現實與想象的邊界完全融為一體。這種“新紀錄影片”出現在1985年以后,以法國的《證詞》和美國的《藍色警戒線》為代表。
與其他紀實類節目或專題片相比,紀錄片給予觀眾的是一種文化品質。
其一,它的主題是人,是人的本質力量和生存狀態,人的生存方式和文化積淀,人的性格和命運,人與自然的關系,人對宇宙和世界的思維,強調人文內涵和文化品質。
其二,紀錄片需要較長的時間積累和紀錄動態過程,重感受和體驗的共時性,因為對人的個性化表現需要有較大的時空跨度,人作為生命體的存在是包含著特定的時空內容的。時間是紀錄片的第一要素,只有在一定的時間積累中,才能為觀眾提供一個人類生存的某個階段的活的歷史,才能保留生活自然流程的偶發性和豐富的細節,以及經過交流和反饋之后積累的情緒氛圍,展現更為豐富的人文背景。
其三,紀錄片要求自身有獨立的嚴謹的結構和個性化的風格樣式。紀錄片一般都有較長的篇幅,獨立成章,表現人文內容應有一定的結構力,有起始、發展、重點段落、某種結果等,創作者還要把握敘事的技巧,注意節奏和韻律,并根據不同的內容,不同的敘述方式,形成不同的風格樣式。
撇開紛繁復雜的表象,傳統紀錄片的紀錄方式可以分為兩類,其一為介入其中的參與記錄;其二為作壁上觀的直接記錄。
1.參與式記錄。即拍攝者參與到所記錄的事實當中,攝影機和被紀錄對象之間形成一種親密的關系,發掘事件的真實面貌,推動事件的進程,并將整個參與的過程拍攝下來,作為紀錄的有機組成部分。
參與式記錄的長處在于紀錄片工作者可以盡可能的去探究表象之下的真相,對表現內心世界、過去時空、以及賦予紀錄戲劇性、情節性上非常有效,但由于是以對生活的介入而激發出一些非常態的東西,掌握不好,就會在一定程度上改變生活的原生態。
2.旁觀式記錄。即在對生活的記錄中采用的是一種旁觀的方式,也就是攝影機與被拍攝者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最好的就是爭取把攝影機對被拍攝者的影響降到最低,剪接時強調一種連續性,從技術的角度就盡力避免表露作著的感情色彩和道德取向,盡量完整地真實地表現人物與事件的本來面目創造一種包含著不同意蘊的現實模式。
旁觀式紀錄的目的是要對現實作直接的視察,從而讓觀眾對現實有個直接的了解,其長處在于充分地還原了生活的原生態,保留了更深度的心理真實和觀眾自由詮釋的空間。與此同時,旁觀式記錄在表現人物內心活動、情感及非現實時空等方面有許多不便,觀眾在接受過程中也可能因為那種強烈的不確定性而無所適從。
隨著制作和拍攝手法的多樣發展,紀錄片還在不斷形成新品種。有的在大量的實拍和歷史素材中,運用情景再現,表現某段無法實際拍攝獲得的內容,營造某種情景氛圍,增強視覺的感受,形成一種特殊風格的文化片,大多在表現旅游風光、文化遺產、歷史人物的內容之中運用這種手法。
紀錄片的這種多樣化發展,正有待于電視理論和實踐工作者對其進行界定和研究。需要強調的是,不論出現何種新品種,不論什么手法,對于紀錄片而言,它的基本特征是素材來自真實的生活,保證素材的原始狀態,歷史資料的真實性。□ (編輯/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