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智新
在圖書編輯工作之中,通常將圖書正文之外的文字內容稱之為輔文。輔文具有篇幅小、種類多、體裁靈活多變的特點。因此輔文的設定和編排需要根據圖書的具體內容性質和讀者實際需求來確定。合理選擇和配置圖書輔文,是圖書編輯工作中的重要環節。本文就各類圖書輔文適用功能及意義,略作分析。
一、標志性圖書輔文功能
按照相應的國家技術標準和圖書質量管理規定,圖書標志性輔文信息內容包括書名(含叢套書名稱)、作者名(含編譯者名稱)、出版者名稱和書號、條碼、定價以及相關方面的版權信息等內容。標志性輔文是每一本圖書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它是圖書合法誕生、流通的身份標志。因此,在圖書編輯工作當中,要嚴肅認真、反復細心地檢查標志性輔文信息內容,絕不允許有任何差錯出現。在實際工作當中,圖書編輯要同作者一起精心擬定、推敲書名,精心設計、編排標志性輔文信息的外在組合形勢、位置順序。因為標志性信息均為讀者最為關心的信息,也是構成讀者對圖書的第一印象的主要內容。它可以回答讀者心目中三個最基本的問題:即寫什么的書,誰寫的書,哪里出版的書。通常這將是決定讀者是否購買并閱讀的關鍵性因素。如果在圖書上的標志性輔文信息內容中出現錯誤,讀者是一定會對這本書全書的內容質量產生質疑的,其負面影響是非常嚴重的。
二、工具性輔文功能
工具性輔文主要是指目錄、索引、詞條等幫助讀者查詢、檢索的工具性內容和注釋、參考文獻、相關附錄等一些解釋、說明、補充信息內容。
在現今出版的大多數圖書當中,除純文學作品小說以外,幾乎所有門類的圖書都列有目錄。這一方面是因為目錄可以幫助讀者快速查閱相關內容章節,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讓讀者通過目錄來了解整本圖書內容的主體框架。因此,目錄內容——各級標題的擬定和設置,就極為重要,它是向讀者傳遞圖書精華濃縮內容的窗口,是編輯工作當中不應忽略的重要細節工作。
索引、詞條多用于語言類辭書和其他門類的實用工具書,是讀者查閱時所必須的檢索工具,沒有索引的工具書是無法使用和信賴的。所以,編索引、抽詞條,是編輯出版工具書時必須要認真做好的工作。一些經典性學術著作也常會配有人名索引、地名引索、名詞索引、譯名索引等內容,這些索引內容對方便讀者學習、研究、閱讀都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注釋一般用來標注引文出處或填加作者、譯者、編者的個別補充性說明解釋文字。參考文獻是在全書正文內容結束之后或每部分內容結束之后列出文中曾經參考、引用資料的名單,以便讀者證實、檢索相關論點的理論依據來源。對于專業性的學術著作來說,注釋和參考文獻都應該是必不可少的。引用借鑒別人的觀點又不加以注明,是不符合學術創作規范的,也不符合著作權法的約定。因此,在編輯出版學術類著作書稿時,要對作者強調注意這兩項輔文內容的編寫及準確性的重要。
附錄是與圖書正文相關而不宜編入正文的文字內容。例如《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就收取了《我國歷代紀元表》《計量單位表》《漢字偏旁名稱表》《漢語拼音方案》《元素周期表》《中國地圖》六篇附錄,這些內容都是讀者日常經常需要查證和使用的信息,但又不能編入詞典正文,于是便編入附錄。附錄的設置可以為讀者工作和學習帶來積極有效的幫助。
三、宣傳、介紹性輔文功能
宣傳、介紹性輔文主要包括封面宣傳語、內容簡介(也稱為“內容提要)、作者簡介三項內容,由作者提供原始材料,由圖書編輯提煉、編寫。
封面宣傳語的作用相當于畫龍點睛,它要求出版者用最簡練的文字概括出一本圖書的內容特色、主旨所在。雖然通常只是短短的一兩句話或幾個字,但卻往往有著極其深刻的寓義和內涵,從中可以看到出版者獨到的創意和匠心。好的封面宣傳語,對圖書銷售會產生直接的推動而又不增加任何物質上的成本,對于大眾類市場圖書,是不應該忽略其封面宣傳語的設置的。
圖書簡介、作者簡介在指導讀者閱讀、購買方面同樣具有重要作用。一本圖書,如果有了簡潔明確的內容簡介、作者簡介,讀者就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以及以往的閱讀經驗,迅速判斷出是否需要購買和閱讀。從讀者需求角度來分析,這兩種輔文實際上是十分有必要設置的,尤其是初版問世的新書。除此之外,圖書內容簡介和作者簡介還是圖書征訂單上最常見的兩項內容。筆者曾經細心地收集了2007—2009年三年間全國主要出版社的全部新書征訂目錄,其中占篇幅最大的、最為主要的信息就是圖書內容簡介和作者簡介。這說明,在圖書實際銷售(征訂)過程中,很多時候,書店、讀者就是根據這兩項內容來決定購買的。因此,圖書簡介、作者簡介在圖書編輯出版過程中最好不要省略,而且要用心編輯,以保證信息的準確、真實。
四、說明性輔文功能
序、跋,前言、后記,出版前言、出版后記(也稱為編后記)等內容通常被定義為說明性輔文。上述前四種說明性輔文基本上由作者提供,編輯根據整本圖書內容情況決定取舍;后兩種輔文由編輯從出版社角度出發,根據內容需要編寫。序與前言的內容和要素基本相同,但是在傳統上,序多為他序(即請作者之外的學者撰寫)為好,兼有說明、評論和推介的功能;前言多為作者自己執筆,交代有關作品的某些需要介紹、說明、強調的情況。跋和后記是放在全書最后的說明性文字,通常在整本圖書徹底完稿后用來補充序與前言中未說明的情況,或向在圖書寫作出版過程中給予幫助的相關人士致謝,正常情況下由作者本人最后完成。
說明性輔文主要用來交代圖書的創作背景、意義、出版原因以及作者需要表達的與圖書內容有關的某些感情和特殊事情的緣由。說明性輔文的配置與圖書種類所屬有直接關系。一般社科學術類著作,因其創作耗時長久,意義影響深遠,在正式出版時,作者都要附上序(或前言)、后記等文章,對創作大體情況、過程等略作補充說明,以便輔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全文的內容,并且,對于后人相關方面的學術史意義上的研究也會有一定的參考積累價值。如若有大型叢套書整體推出,一般情況下出版單位設置統一的出版前言(或后記)是十分必要的,主要用來向讀者強調、說明圖書的出版目的、價值、體例、讀者對象等相關內容。
五、圖書輔文的合理配置利用意義
圖書輔文的合理配置、利用是完善、豐富圖書使用功能和內容意義的重要途徑。因此,圖書編輯在每一本書的具體編輯工作當中,都要根據圖書的種類屬性、內容特征、讀者對象等關鍵性因素,合理配置相應的輔文內容,并認真做好編校、創新工作,充分利用輔文的編排得當、創意獨特來體現作品在出版過程中的整體升華價值,從而贏得作者和讀者長久的信賴和尊重。□ (編輯/丹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