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銘華
新聞報道是新聞媒體針對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它主要包括文字新聞和圖片新聞。而輿論則可以這樣解釋,“輿論是社會或社會群體中對近期發生的、為人們普遍關心的某一爭議的社會問題的共同意見。作為輿論平臺,新聞媒體對新近發生的輿論進行報道是新聞工作的職責所在。新聞媒體是整個社會的信息系統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其基本功能就是收集信息、制作信息、發布信息和對社會信息資源進行開發和利用。社會群體的決策工作需要建立在一定的信息資源的基礎上,社會總系統的有效運作也需要信息支持。從這個角度來看違反新聞職業精神的不聞和罔聞不僅僅是一種失職,同時也是一種損害自身賴以生存的公信力行為,這樣無異于自毀長城,更有甚于出賣自己的良知和職業道德。
新聞輿論監督是我國現行監督體系中的一種特殊監督形式,是人民群眾通過媒體對社會權力、公共政策以及社會事態進行評說、披露乃至批評的一種傾向性傳播活動。監督客體主要是權力組織和決策人物,監督載體主要是批評報道。
近年來,新聞輿論監督呈現出幾個明顯特點:一是黨和國家領導人以明確的態度支持新聞輿論監督,黨的會議多次把輿論監督鮮明地寫進有關報告和決議,以種種舉動表明:新一屆政府自覺地把自己置于新聞輿論監督之下。中央領導同志十分重視和支持輿論監督。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進一步擴大“新聞輿論對政府及其部門的監督”。新聞輿論監督成為“兩會”內外的焦點話題。把新聞輿論監督作為民主的一個重要內容,同時又作為推進民主的一種重要形式,逐步建立了有關機制;二是新聞輿論監督的方式有了新的發展,傳播內涵在不斷豐富。全國的新聞媒體都不斷在摸索新聞輿論監督方面,創造了好的形式和經驗。例如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調查》、《東方時空·時空報道》、《今日說法》,人民日報的《今日談》,光明日報的《每月聚焦》,中國青年報的《求實篇》,北京電視臺的《今日話題》等,都有著可借鑒的經驗和做法。
從某種意義上講,輿論監督是公眾的表達自由經由媒體傳播而形成的客觀效果。不過,輿論監督的本質則在于通過客觀和公正地報道事件真相和揭露有關問題,通過“曝光”這種形式來滿足和維護公眾的知情權和表達自由權。媒體的主要職責就是“曝光”,輿論監督的真正使命并不是維護司法公正,而是在于充分滿足和維護公民的知情權、表達自由權及批評建議權。新聞記者要具有一種清醒的“角色意識”,不要動輒以“法官”自居去干預法院的正常審判活動,更不可以通過自己的行為去影響、誤導公眾對事實真相的感知。
例如曾經甚囂塵上的“馬加爵事件” 其實原本只是一件發生在大學校園中的刑事案件,某些新聞媒體出于獵奇、刺激的心理,把這個具有嚴肅性質的社會新聞轉化成為“花邊新聞”、“揭密新聞”,更有甚者將其變成娛樂味十足的娛樂新聞。但是由于新聞媒體的過多介入,一個原本并不起眼的法制新聞,卻在潛移默化下演變為一場低俗化、娛樂化傾向的新聞大戲。隨著公安部門發布A級通輯令,不少新聞媒體對馬加爵這一新聞事件的主角冠以 “校園殺手”、“云大屠夫”、“混世魔王”……還有在互聯網上關于馬加爵照片的戲劇化構思,殘忍的兇殺案件被新聞媒體改編為“馬加爵之歌”……新聞媒體對于這一事件的娛樂化可見一角。
通過這一事件,我們看到的是作為輿論監督主流的媒體并沒有將事實真相完整地呈現給公眾,而是通過一種娛樂受眾的方式,將一個有些鮮血淋淋的事實,編排成一部由新聞媒體自編自導的鬧劇,并沒有將馬加爵這一新聞事件的主角,心理畸變的過程和被害人家屬悲痛欲絕的場景呈現給受眾,這不禁讓人質疑,新聞媒體對這一事件到底持怎樣一個態度去看待。
真實準確是新聞的生命,更是輿論監督的命脈,新聞工作者在采訪、報道中一定要膽大心細,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把問題真相搞清楚,做到事事有出處、無出入,客觀真實、準確無誤,這樣才能保證事實的客觀真實,維護輿論監督的尊嚴。而新聞媒體對報道的要求是客觀、公正,新聞工作者的角色也應當獨立公正的,最佳定位就是超脫的旁觀者,樹立距離意識,保持足夠的冷靜,客觀公正的看待事實真相。
“七一六”特大殺人案兇手邱興華被執行槍決之后,事件并未得到真正意義上的平息,而是用事實告誡著我們,新聞媒體又一次輿論導向的失衡,從而導致本末倒置的結局再次重演,從2006年7月16日 開始,隨著新聞媒體對于“邱興華案”的介入,人們漸漸地了解了邱興華家人的情況,并且當地政府對其家人的捐助情況也一一的呈現出來,直到邱興華被捕后對其家人的捐助依舊未間斷,但是讓我們質疑的是為什么沒有對被害人家屬捐助的新聞報道出現,直到現在通過一些心理學家的分析,我們才得出這樣的結論,由于新聞媒體長篇累牘的渲染報道邱興華殺人案,使邱興華這一殺人案的元兇及其家屬演繹著“名人效應”,由于新聞媒體關于邱興華事件的報道完全是一邊倒,從而直接導致了公眾通過新聞媒體只認識到了邱興華本人的兇殘及其家屬的不幸,并未注意到這一事件真正的受害者——遇害家庭,他們完全變為這一事件的配角對于他們的生活,幾乎無人問津,完全依靠救濟,這難道還不能說明新聞媒體輿論導向的失衡嗎?
面對新的形勢和任務,新聞媒體如何堅持做到:在行使新聞輿論監督職能時,尤其是針對熱點、難點問題的引導和批評時,既能正確引導公眾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愿望,又能準確地把落腳點放在黨和政府的意志與人民群眾呼聲的契合點上,幫助黨和政府改進工作,密切黨和政府同人民群眾的聯系,使人民群眾在看到困難和問題的同時,又看到前景和希望,切實的把黨和人民賦予的輿論監督權得以行使,增強人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信心和熱情。這就是新聞輿論監督的根本目的和社會責任。
參考文獻:
[1]李希光,趙心樹.媒體的力量[M].南方日報出版社,2002.
[2]熊良俊.媒體監督的力量[J].深圳金融,2003,(3).
[3]新聞報道權的法律邊界[DB/OL].人民網,2006-11-03.
[4]王利明,楊力新.人格權與新聞侵權[M].中國方正出版社,1995.
[5]邱家人用手機,遇害家庭靠救濟[N].黑龍江晨報,2007-01-01.
[6]陳焱光.輿論監督的權利支撐體系[N].法制日報,2003-07-24.
[7]南振中 . 輿論監督的科學化和規范化[J].中國記者,2000,(1).
[8]郎頸松. 輿論監督權的法律內涵[J].新聞戰線,2002,(11).
[9]王強華, 魏永征.輿論監督與新聞糾紛[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
(編輯/李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