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芳
一、加強思想政治素質教育的必要性
市場經濟環境下受經濟氛圍的影響,一些大學生在掌握黨的大政方針上有兩個不當之處:一是不想了解,二是想了解卻不具備理解的能力。極易造成“專”而不“紅”、“精”而不“全”的畸形教育發展模式。高等學校的最終目標是要培養面向21世紀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其中“德”為先,這就要加強思想政治和綜合文化素質教育,堅持正確的人才培養方向,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面對著國際競爭的加劇和我國經濟體制、經濟增長方式兩個根本性轉變,面對著現代科技飛速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現有的高等教育必須改革。必須大膽借鑒、積極吸收世界各國先進的教育思想和觀念;必須摒棄那些與現代高等教育發展不相適應的舊思想、舊觀念;必須以鄧小平同志的“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為指導,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改革。這就需要通過深化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和思想品德課的改革,加強思想道德教育、加強大學生的文化素質教育等多種途徑,培養和造就適應21世紀需要,富有時代特征和創新精神,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加強思想政治素質教育的必要性
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及思想政治課程教學的實際情況,在教改中應該注重“優化培養模式”。
1.加強思想基礎教育。高層次人才的二個重要特征是必須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良好的思想基礎,這樣才能具有較大的后勁、開闊的思路和廣泛的適應力;他們的知識、思想必須突出一個“新”字,即要在思想和方法上把學生引導到學科的最前沿,這樣才能起動快,起點高。這里的“新”指的是向學生傳授最新的黨的思想理論方針。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積極宣講就成為必要。而這些重要思想在教學計劃中也不可能及時體現出來,所以在實際教學中應該合理、及時調整授課計劃,及時將這些重要思想的精髓用課堂這塊主陣地傳授給學生。
2.增強能力的培養與訓練。就一個大學生而言,能力較知識更為重要。因為知識是死的,能力是活的——既得知識只能代表人類既得的過去認識,在知識更新十分迅速的信息時代,學生畢業后面對的大多數是變更的新知識,因此學生必須在掌握扎實的基礎知識上具備自覺接受新知識的能力。學生應具備的能力是多方面的,如自學能力、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創造能力、組織管理能力、社會活動能力、國際交往能力等等。現有教育制度注重的是知識傳授,雖然在能力培養上已采取了不少措施,但并未取得突破性進展,尚未形成一個較為完善的培養學生能力的環境。尤其在創造能力的培養上,無論在課程體系、教學內容、課外科技活動等方面均沒有突出創造性教學。而這種創造能力的培養絕不是單獨在課堂上、專業課上所能完成的。應在加強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方面多做一些工作。諸如,社科部開設的實踐課,有機地把抽象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社會實踐結合起來,使學生對抽象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有了感性認識,真正做到了把黨的思想進到學生的頭腦。同時,在實踐中學生的思維能力、認識能力得到了很好的提高。這遠遠比死記一些“條條框框”要具有實際意義。發揮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培養世界觀、方法論的優勢,使教學由簡單的“驗證型、認識型、單一型”轉變為“應用型、設計型、綜合型”,以培養具有綜合應用理論和發展理論的能力作為教學改革和實際教學的重點。
3.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培養個性的最終目標是培養、發展學生的創造力,使之成為創造型的人才。創造能力體現為一種高級的智力活動,這種智力活動不僅是以本學科的智力發展為基礎,同時也以相關學科的智力發展為基礎。許多成功者的經驗證明,只有具備了穩定的、良好的個性品質,才能更好地運用其所學的知識。在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應正視個性差異,重視因材施教,既針對不同的個性特點施以有區別的教育,而且要特別注意幫助學生發展優良的個性品質,克服那些不良的個性品質。個性教育和個性化教學,對教育者而言是因材施教,對學生而言是鼓勵和發展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造精神。現代教育的發展方向之一就是“以人為本,使每個學生得到全面而具有個性的發展”。這里還強調了個性發展的前提條件,江澤民同志在對于新時代的人才培養中也強調了人的全面發展的要求。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是一種能夠長期起作用的、對人的持續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的品質,所以應該將其放在創新教育的首要位置上,作為創新教育的根本目標。
總之,要切實有效地充分發揮“兩課”在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陣地作用?!皟烧n”改革的核心是進一步解決好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的問題,這也是高等教育貫徹十五大精神的一項特殊重要的任務。其基本途徑和出路是要充分認識到“兩課”教學改革的重要性和艱巨性,在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基本方針上,妥善處理靈活性與原則性、知識培養與能力培養的關系,把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精髓傳授給學生,在實踐教學中優化培養能力的教育模式?!?編輯/丹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