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民
中國法制在世界法制文明發展史上,中國封建社會的法律以富有濃厚的儒家倫理色彩而獨樹一幟。在促成這一特色形成的諸多社會、經濟、思想因素中,儒家的倫理學說發揮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一、儒家思想學說的形成
中國儒家倫理學說的形成,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先秦是儒家倫理思想的形成時期,孔子的倫理學說的提出,是儒家倫理思想體系初步建立的標志??鬃觽惱韺W說的內容極其豐富,概括起來主要是以下兩點:一是以“仁”為基本范疇的倫理思想體系,二是以“孝”為核心的道德規范體系??鬃訉Α叭省钡谋举|含義解釋是“愛人”,并把“仁”與“孝悌”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認為“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愛人”從一定意義上講,是原始社會氏族血親之愛自然感情的遺留,孔子把血親之愛延伸到一切社會群體,認為“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把“愛人”擴大為社會人際關系遵行的普遍原則??鬃訉θ寮覀惱韺W說的貢獻是多方面的。中國封建道德是以“三綱五常”為核心組成的規范體系,“三綱”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忠君”、“孝親”思想,“五?!敝械摹叭省⒘x、禮、智、信”,這些道德意識及其規范是孔子首先提出的。孔子之后,經過孟子、荀子、董仲舒、朱熹等歷代思想家和政治家的闡發,形成了一套內容博大精深的儒家倫理思想體系和道德規范。
二、儒家思想對中國古代法制的影響
中國古代的法律制度是一套以“天道”觀念和陰陽學說為哲學基礎、以儒家學派的主流思想為理論根據、以農業生產方式和血緣家庭家族為社會土壤、以“三綱五?!睘楹诵牡耐暾鴪A熟的法律傳統和法律體制。法律的儒家化實際上是儒家思想的法律化。在制定法律時,以“禮”作為立法根據和指導思想;以“禮”的基本原則作為定罪量刑的基本標準;并且以“禮”來注釋法律。
中國古代法制強調法律、刑罰與道德教化的相互為用。“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這是中國古代社會對道德教化與法律刑罰之間關系的典型概括。儒家的政治學說是以人性性善論為基礎的。孔子曾說:“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彼灾灰ㄟ^適當的禮義教化,則“人皆可為堯舜”、“天下為公”的理想社會就不難實現。法律刑罰的功能是相對有限的,所謂“法能刑人而不能使人仁,能殺人而不能使人廉”,所以“刑罰為盛世所不能廢”,亦“為盛世所不尚”。因此,治理國家應該是“導之以禮,齊之以刑”,應該“德主刑輔”。意思是治理國家、統治民眾應以發揚德政、宣傳教化為主要的手段和根本目的,而不能像法家主張的那樣本末倒置。同時,制定法律、實施刑罰也應反映、適應禮義教化的要求,使法律成為道德仁義、綱常名教的最好載體。所以,儒家不僅主張實行“仁政”,也強調執法要“仁恕”,要審慎,要“恤刑”。過于強調道德教化的作用,在實踐當然容易導致泛道德主義泛濫,容易使法律淪為政治和道德的附庸和工具,這是其消極的一面。但這種理論注意到從更寬泛的角度,多方面看待和處理社會問題,無疑又有其值得參考借鑒價值。
注重家族倫理,注重維護家庭的和睦和親情。我們的祖先認為,家庭的生命是一脈相承的整體,個人的生命是父母生命的延續,子女的生命又是個人生命的延續。所以我們把家庭親情稱為“骨肉之親”,兄弟關系稱為“手足之情”。在這種情形之下,一遇到與親情倫理有關的問題,考慮的、注重的東西,就和常人大不相同了。傳統法律制度,很自然地被深深地烙上了這種印痕,“依倫理而輕重其刑”的倫理特性也就成為中國傳統法律文化最為鮮明的特征。在各朝法律特別儒家化以后的法律中,有關處理親屬、家族成員間殺傷、侵犯、奸盜、婚姻、田宅及子孫不孝、違反教令等倫理性條款占有相當大的比重。而處理這些親屬間糾紛的原則,向來是儒家所宣揚的尊卑、親疏觀念,完全是一套不同于常人的評判標準。這些倫理性規則中,充斥著相當濃厚的尊卑、親疏、名分等色彩,含有明顯的父子、夫妻、尊卑長幼間不平等的成分,但是其中也包含有維護家庭和睦、強調家庭成員間相互扶助,特別子孫對父祖、卑幼對尊長的尊敬、撫養的義務。這些正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重要表現。
注重調解、調處,強調息訟、和息紛爭。“和諧”是中國社會的悠久而珍貴的思想傳統和價值追求,對傳統社會司法訴訟、解決紛爭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鬃訌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直接提出“無訟”的理想,就是主張每個人都應該盡量克制自己的欲望,大家相互忍讓、體諒,按照自己的身份地位去過自己應該過的生活,就不會發生爭訟;即使有了爭訟,也可以相互妥協,和睦相處。在漫長的傳統社會里,“無訟”被士大夫階層視為一種終極的理想和目標,逐漸設計和形成了一套關于“賤訟”、“息訟”、調解和調處的特殊制度。這些制度的消極面在于過于強調“息訟”而忽視了當事人的權利和利益,但對緩和社會矛盾、降低社會成本、消除濫訟現象、達成社會的整體和諧無疑是非常重要的。
“禮法合治”是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真諦與特色。“禮法合治”實質是自然經濟、宗法結構與中央集權君主專制政體相溶合的結果,相應地法文化型態也妥協成“混合型”法文化,表現在法律上就是“習慣法”與“成文法”結合的“混合法”樣式。這種樣式從西漢至清末的兩千年間,“伴隨著秦漢封建專制一體化的形成和發展,儒法合流,珠聯璧合,形成中國正統的法觀念,并且逐漸積淀于民族心理之中”,因此禮法交鋒促成了“禮法合一,德刑兼治”,促成了儒家正統法律思想在封建社會的“大一統”地位。
在中國傳統法文化中,法律以德教為主,道德是社會調整的主要手段,而法律只是次要手段,是道德的輔助手段;刑是工具,而道德教化則是目的;刑罰的適用必須建立在德教的基礎上,而實施刑罰的目的則是實現道德教化的要求。道德幾乎成為法律的化身。道德規范對法律世界的介入非常廣泛,以致于很難截然劃分道德與法律的界限。不僅道德上的要求與法律精神相契合,觸犯法律的行為不道德,有悖道德的行為也是非法的。在德刑關系上,德教的地位高于刑罰,即所謂“德主刑輔”,所謂“德教者,人君之常任也,而刑罰為之佐肋焉”?!?/p>
(編輯/李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