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
- 帛書《五行》篇“猶孔子之聞輕者之鼓而得夏之盧也”新釋
帛書;《五行》;儒家;思孟學派;樂政【中圖分類號】B222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4)12-0007-03【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12.0021974年在長沙馬王堆漢墓和1990年在郭店戰國楚墓分別出土了帛書《五行》篇和簡本《五行》篇。據龐樸先生的研究,《五行》篇可分為“經”和“說”兩部分(“經”是《五行》篇原文,“說”是后人為便于理解“經”而增補的解釋性文本
新楚文化 2024年12期2024-06-21
- 中國傳統義利觀的時代價值判析
鍵詞:傳統文化;儒家;倫理;義利觀;現實價值;辨析中圖分類號:B222?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2096-4110(2024)04(b)-0059-04Analysis of the Time Valu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View on Righteousness and InterestsYU Chengyu(Library, Guilin Universit
文化創新比較研究 2024年11期2024-06-20
- 儒家修身思想在當代大學生理想人格塑造中的價值探析
生科研創新項目“儒家修身思想對當代大學生理想人格塑造的價值及其實現研究”(項目編號:2022SKY330)。作者簡介:高榕(1999-),女,河南南陽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摘要:儒家修身思想作為儒家思想的核心部分,內涵豐富,影響深遠,在今天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塑造符合時代要求的理想人格是促進當代大學生成長成才的應有之義。儒家修身思想中蘊含的“內圣外王”的修身目標、“德才兼備”的修身內容、行之有效修身方法,對于大學生理想人格的塑造具
文化創新比較研究 2024年11期2024-06-20
- 探究儒家慈善思想及慈善事業的發展
踐行、以民為本的儒家慈善思想深遠而持久地影響著慈善事業的發展。該文以文獻研究法、系統分析法著手,追根溯源挖掘出傳統儒家文化中蘊含的慈善基因,以此來研究當代社會慈善事業發展面臨的困境,力求探究其困境背后隱含的理念性因素,在此基礎上將傳統儒家慈善理念與當下實際創新性結合,形成具有時代特征的慈善思想,從而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助力慈善事業良好發展,建構符合時代發展的慈善事業。關鍵詞:儒家;慈善;仁愛;義利;文化;思想中圖分類號:B222? ? ? ? ? ? ? ?
文化創新比較研究 2024年12期2024-06-20
- 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理論特質
關鍵詞] 孟子;儒家;國學;中國古代思想文化[DOI編號] 10.14180/j.cnki.1004-0544.2024.05.014[中圖分類號] B222? ?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004-0544(2024)05-0150-11作者簡介:吳天明(1956—),男,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本文的旨趣并不在研究孟學上,而在討論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理論體系和本質特征上。以孟學為案例,從古今學者對孟學
理論月刊 2024年5期2024-06-15
- 論儒家“忠恕”思想對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啟示
王凱摘 要:儒家“忠恕”思想濃縮了“仁者”的思維方式和“行仁”的實踐路徑,是“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的辯證統一。“忠”是“恕”的心性強化機制,“恕”是“忠”的實踐自證機制。在歷史長河中,“忠”蘊含的家國情懷、自立自強的精神與“恕”蘊含的和合共生、包容互鑒的理念為塑造中華文明的剛性與韌性提供滋養。新時代新征程,必須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用“忠恕”思想浸潤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精神動力。
廣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 2024年1期2024-06-03
- “立言不朽”與“以詩論政”:政治語言視角下的《左傳》用詩述論
左傳》;《詩》;儒家;周代;政治語言摘 要:先秦原典文獻《左傳》存有大量用詩記錄,不僅內涵豐富,而且其用詩目的也呈現知志、觀風、言事、述理的多樣化特征,是《左傳》區別于其他先秦文獻而獨具自身文本特征的重要表現。從《左傳》“君子曰”類史評用詩可以看出,《左傳》頻繁引詩用詩實際是先秦儒家“以詩論政”思想的結果。若進一步追溯《左傳》這一儒家用詩思想傾向的根由,實際是《詩》具有理論價值與闡釋彈性的特點而擔負著政治語言功能使然,是周代“立言不朽”的禮樂文化傳統對各級
安徽師范大學學報 2024年2期2024-05-29
- 老子《道德經》中的修身之道
徑的思想進路,與儒家的修身思想本質相通。只是儒道二家在“軸心期”之后的思想流衍中日益分裂,道家逐漸走向重視身內時空的生命修煉,而倡言“修真”“修道”,棄言“修身”,使“修身”與“內圣外王之道”成為儒家的專屬話語。[關鍵詞] 老子;《道德經》;修身;儒家[中圖分類號] B2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2096-2991(2024)03-0051-07在中國儒道兩家的思想流脈之中,修身之道似乎只是儒家的主題,道家則不重修身,而注重長生久視之道。但考之老子
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24年3期2024-05-29
- 論先秦儒墨的葬祭觀
摘要:先秦儒家緣人情之葬祭禮文、墨家利死生之葬祭目的,均可歸宿于至誠,即通過委棄、虧損自我以奉養鬼神,委棄自我的程度則代表了奉神的虔誠度。兩家的葬祭觀在理論導向上均有其合理性,但在禮崩樂壞的特殊時期,其理論在實踐上往往有失偏頗。且在戰國學派互攻的歷史語境下,諸子未能始終緊扣至誠之思理,進一步遮蔽了儒墨葬祭觀的合理性。關鍵詞:儒家;墨家;至誠;葬祭;厚薄中圖分類號:I209;K22;B2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4)08-0056
西部學刊 2024年8期2024-05-08
- 儒家優秀家庭倫理觀中的教育之道及當代運用
樹人的源頭活水。儒家文化含有大量優秀的家庭倫理教育思想,如仁愛忠恕、親親為大、克己復禮、孝悌為先等。自古至今,這些優秀的家庭倫理觀念一直起著調節社會、家庭關系的作用,并逐漸規范化,形成了獨具民族特色的行為準則與育人經驗,成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挖掘儒家文化中優秀家庭倫理所蘊含的道德規范、教化之法,并將其與核心價值觀相結合,運用到新時代家庭構建之中,不僅可以夯實家庭本身所具有的實踐與教育價值,還有助于培養積極向上的社會主義建設者。關鍵詞:儒家;家庭倫理;
當代家庭教育 2024年2期2024-04-25
- 探賾索隱,鉤深致遠
——讀《〈中庸〉學與儒家形而上學關系研究》
袁大鑫《中庸》是儒家重要典籍之一,其中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在儒學發展歷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就儒學的發展歷程而言,《中庸》對先秦儒學中“天”“誠”“命”等范疇探討得最為完備,建構起了系統的天人之學,以至于影響漢唐、宋明儒學的本體論、心性論等。如中唐時期李翱《復性書》對“誠”的重視,將誠與天道相聯系;北宋周敦頤《通書》對“誠體” 的探究、張載“以《中庸》為體”的思想體系、二程對《中庸》“天命”“中和”等范疇的重構與探究;南宋朱熹關于“中和”問題的思考與闡發
華夏文化 2022年2期2022-01-01
- “平天下”與武力無關
的成功?在古代,儒家認為只有完成了以下八道人生工序的人才可以稱得上真正的成功,這八道工序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中,“平天下”大多數人認為就是平定天下,用赫赫武功蕩平狼煙,靠威武之師掃平敵寇……總之,“平”總是和武力聯系在一起的,其實這是誤解。“平天下”的意思是使天下平定,那用什么方法呢?儒家給出的方式是:“修身及家,平均天下。”這是《禮記·樂記》中的話。“平”即無上下之偏,“均”即無遠近之異,“平均天下”即是讓上下各安其分
文史博覽 2018年9期2018-11-07
- 《學記》中“學”的意義面向及實踐路徑
王韶芳“學”是儒家教育的核心詞,也是理解、領會儒家思想的重要入口。第24 屆世界哲學大會的主題“學以成人”即對古典儒家哲學準確的概括與回應。儒家借之以“學”, 溝通天、地、人, 兼顧知識獲得與德行修養,保證文化的連續性。與西方哲學的獨特精神 “愛智慧” 非常相似, “好學” 也是古典儒家貫穿始終的重要命題,對整個儒家學說的文化敘事脈絡產生了重要影響。 《學記》作為古典儒家教育哲學的高峰,其間蘊藏著“學”的豐富思想,并一以貫之。將 “學”與儒家其他重要概念予
教育文化論壇 2018年6期2018-09-10
- 貝淡寧:儒家重視對社會的責任
以言行肯定、支持儒家,為儒家復興提供了政治環境。作為長期研究儒家的漢學家,你對這種環境的觀察是什么?貝淡寧:在這之前,已經有這樣的傾向,像官方提出以德治國、和諧社會,都是受到儒家文化的影響。馬克思主義沒講和諧,也沒強調道德。這兩年,習近平專門去曲阜,他說要認真讀儒家的書。這是比較好的傾向。因為20世紀的主流是反傳統的,不管是馬克思主義者還是自由主義者,他們都認為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不好的。像梁漱溟這樣的人是例外。《中國慈善家》:為何在此時會有這樣的轉向?貝淡寧
中國慈善家 2015年3期2015-04-03
- 中國人能否再次成為儒家
博洋人能否成為儒家?這個問題其實包含著很多子問題,諸如儒家能否接納外國人,儒家是一種地方性的知識和價值還是普遍性的知識和價值,外國人(異質文化的載體?)是否能夠真正地理解儒家,以及外國人是否需要儒家,即有沒有成為儒家的意愿?但我們還是首先從整體上進行討論。一、 儒家是開放的至少有兩個理由是有助于對這個問題給出肯定答案的。第一個理由是從儒家內部出發的,這個原本由孔子在魯國所開創的學派經過了幾百年的努力,通過被皇權認可的方式,在漢代終于成為"天下"普遍的知識
成才之路 2009年2期2009-04-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