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張亞楠(1996-),女,山西長治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
摘要:當代中國的慈善事業正處于由傳統向現代的轉型時期,以慈善事業助推人的全面發展,為中國式現代化添磚加瓦。走出具有中國特色的慈善發展道路不僅需要具有現代意識,還要不斷挖掘傳統文化中的合理成分。長期以來,以仁愛為核心、以義利觀為踐行、以民為本的儒家慈善思想深遠而持久地影響著慈善事業的發展。該文以文獻研究法、系統分析法著手,追根溯源挖掘出傳統儒家文化中蘊含的慈善基因,以此來研究當代社會慈善事業發展面臨的困境,力求探究其困境背后隱含的理念性因素,在此基礎上將傳統儒家慈善理念與當下實際創新性結合,形成具有時代特征的慈善思想,從而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助力慈善事業良好發展,建構符合時代發展的慈善事業。
關鍵詞:儒家;慈善;仁愛;義利;文化;思想
中圖分類號:B222?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2096-4110(2024)04(c)-0070-05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of Confucian Charity Thought and Charity Cause
ZHANG Yanan
(School of Marxism, Hen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Xinxiang Henan, 453000, China)
Abstract: Philanthropy in contemporary China is in the transition period from traditional to modern. It boosts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people and contributes to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To embark on a path of charitable developmen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t is not only necessary to have modern awareness, but also to continuously explore the reasonable elements in traditional culture. For a long time, the Confucian charity ideology centered on benevolence, practiced with the concept of righteousness and profit, and put the people first has had a profound and lasting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arity. This article uses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systematic analysis methods to trace and excavate the philanthropic genes contained in traditional Confucian culture, in order to study the difficulties fac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charity in society, and strive to explore the underlying ideological factors behind these difficulties. Based on this, the traditional Confucian charity concept is innovatively combined with current reality to form a charity ideology with contemporary characteristics, thereby helping the good development of charity in the new era and new journey, and constructing a charity that conform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Key words: Confucianist; Charity; Kindness; Nghia Loi; Culture; Thought
儒家以仁愛為核心、以民為本、重義輕利的慈善思想環環相扣、相互關聯,形成了一種高度的文化自覺,同時也是人類在改造社會過程中主動性與積極性的表現。其誠信友愛、濟世救人的道德原則對慈善事業的發展具有深遠而持久的影響。
1 儒家慈善思想
1.1 仁愛
“仁愛”是儒家思想體系的內核。那么何為“仁愛”?《論語·顏淵》說:“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克己復禮為仁”。孔子以“愛人”釋“仁”,“愛人”指的是愛自己以外的其他人。孔子的“仁者愛人”是以血緣親情為紐帶的,愛親是最基本的規定。“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孝悌,即孝敬父母,敬愛兄長,這是做人的根本。愛父母、愛親人,先有父母,才有兄長,孔子的仁愛思想帶有一定的等級性。如何達到這一境界,孔子主張“忠恕”作為行“仁之方”[1]。《論語·庸也》中“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孔子著重強調克己修身,以達到仁者愛人的地步。春秋之際社會動蕩,戰爭頻發,孔子的仁愛思想打破了固有的血親之愛,從愛親到愛人到愛眾,他的仁者愛人思想超越了以往狹小的血親之愛,擴大到了整個社會群體。
孟子繼承了孔子的仁愛思想,并進一步提出性善論,他認為人性本善,人人皆有不忍之心,強調了人的道德主體性。“萬物皆備于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2](《孟子·盡心上》)這是說人的道德品質源于內在的本性,而不是外在的環境,孟子性善論的出發點也基于此。接著孟子提出了善的四端: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與仁、義、禮、智相對,這是人天生具有的秉性。孟子認為善是人與生俱來的能力,那么如何把這種潛在的善化為現實?在個人層面,他認為要通過后天的不斷學習培養,使人皆有成為堯舜的可能;在國家層面,君王要有不忍之心,以此來實行仁政,體恤臣民。以惻隱之心驅動,以仁愛為目的,以忠恕之道為途徑必將推動社會仁愛氛圍的廣泛傳播,促成慈善事業發展的有利環境,從而形成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
1.2 民本思想
慈善行為不僅存在人際關系中,在國家層面更多地強調統治者的“善”。儒家的仁愛思想延伸到當時的政治中,即為反對暴政,提倡仁政,以民為本[3]。所謂民本就是愛民、重民、利民、富民。《論語·為政》記載:“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孔子認為刑法只能避免人們犯罪,并不會讓百姓對犯罪有任何的羞恥之心,統治者只有以德治國,以禮相待,才會民心所向,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德治是統治者的一種善行,“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論語·堯曰》),以百姓的利益為出發點,給予恩惠,實現社會安寧,百姓安居樂業。孟子將性善論作為實行“仁政”的前提,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他認為群眾的力量十分強大,統治者只有實行仁政,才能得到人民的擁護。“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孟子·公孫丑上》)統治者實行仁政,才能天下太平[4]。實行仁政必要輕徭薄賦,減輕百姓的負擔。荀子在前人基礎之上進一步提出君舟民水的思想,“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荀子·王制》)君王只有得到人民的真心擁護,國家才能長久。盡管儒家的民本思想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的需要,但是其以仁之國、以德治國、以人民為根本的思想在歷史的長河中散發光芒,為慈善文化的發展注入生機與活力。
以仁愛之心調節個人、社會、國家間的關系,以民為本來維護國家的長治久安,進而實現大同的理想狀態。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禮記·禮運》)。“少者以長,老者以養”(《荀子·大略》)。先秦儒家學者最終向往的是社會和諧穩定,人們友愛誠信、團結互助的大同社會。懷揣著此種理想前行的古人,不斷激勵著慈善事業的發展,這種美好追求成為慈善倫理的最終價值導向。
1.3 義與利
慈善是一個道德層面的行為。春秋之際,社會動蕩,人們對財富的瘋狂迷戀及對權力的向往,引發了學者對義利關系的探討。先秦儒家提倡重義輕利,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慈善事業的發展。孔子之“義”是一種極高的道德行為準則,將其看作人們為或不為的標準。《論語·里仁》說:“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高尚的人更多看重義,而在小人眼里只有利。一個人如果違背了義,富貴就如浮云一般。儒家之義即正義,處事合宜。但是孔子并未完全否定利,他認為“利”的獲得應當遵循一個標準即“義”,符合標準即可獲得,不符則要舍去。孟子把義放在至高的道德層面,將仁與義聯系起來,義成為實現仁的路徑。“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懷仁義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孟子·告子下》)孟子將仁義相聯系作為人的行為準則,在此基礎上舍去為利之心,這樣便天下太平。他還認為義與利是區分善惡的標準,將義與利對立起來。荀子主張“先義而后利者榮,先利而后義者辱”(《荀子·榮辱》),荀子的義利有先后之分,同時也和道德取向相聯系。荀子把“義”擴展到法治層面,為保障社會正義。在處理君臣、父子、人與人之間關系時,強調義,“從義不從父”“從道不從君”(《荀子·子道》)。董仲舒將義利結合,反對法家的重利輕義,講求義利兼顧。
儒家義利之辯的問題,實際上是道德和利益的關系問題。他們倡導重義輕利,把義看做最高的道德準則,利益的獲得如若違背道義就被標榜成為個人的私欲,被人所不齒。正是受儒家義利觀的熏陶,古代一些儒者都重義輕利,不言名利,孜孜致力于開展救困扶危的慈善事業[5]。
2 制約中國慈善事業發展的理念性因素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當代慈善事業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形成了人人參與、人人共享、人人盡力地局面,這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也是全社會的共同期許。這種新模式的慈善事業與傳統的慈善活動價值取向一致,但在由傳統慈善向現代慈善的轉型過程中,慈善事業在中國社會正逐漸被公眾認可和接受,但總體上還十分落后[6]。究其根源,一些落后的慈善理念制約著中國慈善事業的發展。
2.1 慈善意識的淡薄
基于宗法血緣關系的儒家思想文化在幾千年的封建統治中長期處于主導地位,慈善主體的思想深受傳統文化中的等差之愛、親疏之別的影響,大眾的關注點往往局限于親朋好友、鄰里鄰外,他人的境況則無關緊要。譬如微信朋友圈的“指尖慈善”“水滴籌”等愛心眾籌,捐助者通常都是親戚、朋友之類的“熟人”。大多數人并未意識到自己的不作為有何不妥,原本以助人為出發點的事件,結局卻大多不如人意。再者,人們普遍將慈善理解為一種富人的主體行為,認為慈善的捐贈者是一些生活無憂、家產殷實的人,他們理所應當去幫助弱勢群體。對于剛好維持生活的一部分人來說,慈善是多余之舉。“富人”因懼怕“槍打出頭鳥”而不敢慈善,“窮人”因“與我無關”而無所作為。由此經常聽到“為什么是我而不是他?我又不認識他,沒有必要……”等諸如此類的話語縈繞在我們的耳邊。
慈善意識是慈善事業發展的內在驅動力,喚醒全民的慈善意識,將富人慈善轉變為大眾乃至全民參與的慈善,是我國慈善事業發展的重要課題。
2.2 慈善觀念的偏頗
首先,慈善的地域保護主義。慈善本無國界,目前一部分人秉持地域主義,認為本國募捐來的財物只可用于本國的貧困地區或人員,如若對其他國家進行救助,則是違背了社會道德,甚至有些人在網絡上振振有詞地指責他人,而這類人并未做出任何奉獻。慈善本就是公益與自愿的一項活動,慈善主體的意愿行徑旁人無權干涉,我們都應給予尊重。其次,過于功利目的。將慈善當成是一種具有極強功利目的的“秀”,或者撈取某種社會資本的手段,往往會使慈善失去其原有的價值。互聯網的迅速發展,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名人明星紛紛建立“人設”,將慈善作為個人在大眾媒體前博取名氣的一種手段,出現許多虛假慈善。再次,旁觀主義的盛行。一些人不參與慈善活動,卻對慈善者無端指責,甚至謾罵攻擊,進行道德綁架等。不正當的慈善觀念會導致慈善行為大打折扣。慈善不應以個人得失來衡量其價值,要以個體的善心仁德、自覺奉獻的品質為出發點,以正確的慈善觀念引導慈善事業的健康發展。
2.3 慈善組織公信力被質疑
慈善組織作為捐助者與受助者的橋梁,一旦出現偏差,將會影響整個慈善事業的進行。慈善主體的失信、慈善組織不透明,使得慈善的主體(機構)在獲取大量的資金后并未物盡其用。近年隨著社會各界對慈善活動的關注度上漲,各類慈善丑聞、糾紛屢見不鮮,拷問著慈善的公益性與合法性問題。另一方面,網絡的發展使得慈善的客體發生了質的變化,在各大平臺求助的弱勢群體是真是假?慈善平臺的發布規定是否嚴格?這些謎題同樣也在拷問著慈善組織機構。諸多問題,究其原因還是監管不力,缺乏相應的法律制度措施。網絡慈善平臺作為慈善事業的中介機構,需要網絡、社會及政府三方機構的嚴格監管。網絡資源的配置不合理,導致求助者未能及時獲取有利信息,缺乏相配套的法制保障,慈善主體的權益被侵犯,慈善組織的公信力只會愈加弱化,阻礙慈善事業的發展[7]。
2.4 慈善責任感缺乏
義與利的關系問題向來爭議不下。究竟是利益重要還是道德責任更加重要,孰是孰非、各執己見。當前我國慈善機構林立,魚龍混雜。一些慈善組織結構不健全,管理不嚴格,信息不透明,操作不規范等,反映出的問題是作為慈善行為主體的慈善機構責任心缺乏、社會責任感不強。
企業作為市場經濟的參與者,最終目的是追求利潤最大化。而慈善作為企業打響知名度、營造良好口碑的手段,部分企業便趁機從中謀利,用極少的付出換取巨大的利潤[8]。另外,社會機構因無盈利可言而對慈善的宣傳力度不夠,必然會影響人們從事慈善活動的積極性,阻礙慈善事業的發展。
如何解決上述問題,進而建設良好的社會環境,需要人們撇去浮躁,立足現代,繼承傳統,汲取儒家文化的合理成分,結合實際構建新型的慈善文化體系,推動慈善事業的健康發展。
3 儒家文化融入現代慈善文化的途徑
3.1 將仁愛轉換為博愛
儒家的“仁愛”,是在愛自己的基礎上去愛他人、愛萬物。實則是要求人們在日常交往中能夠突破自身的狹隘性,去關心、愛護、幫助他人。孝悌是仁愛的根本,按照親疏關系尊親、敬長,從自己的身邊做起,如若對待自己的身邊人都無愛人之心,那么何談他人,此為仁愛之根本。如何由愛親到愛眾,我們應當遵循“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自己都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勉強他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本質上是一種社會關系,只有個體先做到愛人,社會才能和諧發展。當今社會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不斷擴大,普遍遵循平等、博愛的原則來從事慈善活動。構建以“愛人”為核心的和諧社會環境,需要家庭、學校與社會的多方努力。
第一,從家庭教育入手。家庭教育對個體的身心健康發展有著深遠持久的影響,父母作為孩子的啟蒙老師,一言一行都會成為孩子學習的典范,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需要父母不斷地加強自身的思想道德修養,嚴以待己;及時糾正孩子的錯誤,教導孩子尊師長、敬親友,培養孩子健康善良的人格。只有孩子得到了足夠的愛,自我人格完整,具有善心善愿,推己及人,才能懂得去愛他人、愛萬物,并化為善行。
第二,以學校教育為基礎。學校作為個體成長的第二道關卡,教師傳道授業引領個體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學校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完善教師的教育管理理念,以人本的、科學的現代教育理念去培養新時代的學生。教師除了傳道授業之外還要以身作則,告訴學生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教會學生分享與共享,讓學生意識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培養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有思想的高品質人才。
第三,以社會氛圍為條件。良好的社會環境必然有相應的法律措施保障。為仁愛思想注入現代平等的觀念及對他人人格的尊重,在保證仁愛的同時要更加強調法治,進行社會實踐活動時堅守底線、遵紀守法[9];基于法治的平等仁愛觀是對傳統仁愛思想的新發展。人人平等,不分尊卑貴賤,用一顆博愛之心去維護社會的和諧。
3.2 將惻隱之心提升為個體的責任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孟子認為人性本善,人們看到凄苦悲慘的境況時總會產生憐憫之心,這是人的一種本能。這種本能使人們在良心上得到滿足,更多強調內在。在當代社會,大多數人在看到弱勢群體之時都會產生同樣的想法,但是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僅有憐憫同情之心是不夠的,我們要把這種本能轉化成為一種社會責任,增強個體的社會責任感,使慈善的主體能夠用一種積極的態度指導實踐活動[10]。那么如何將內在惻隱之心外化為個體的社會責任,就顯得十分重要。
第一,身為個體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從思想上意識到自我責任感的重要性,主動承擔責任。在生活中,我們要以誠信、仁愛、謙虛的態度為人處世,對一些不公、違背社會道德的現象有正確的認識,力所能及地做好每一件事。在學習中,要自律、自愛、自強,掌握好專業知識技能,積極參加實踐活動,通過團隊合作提升個體的責任感。
第二,發揮媒體的正確引領作用。良好的媒體環境對于提升個體的責任感十分重要。通過網絡、電視、報紙等媒介對一些正能量的事情多加宣揚,對那些負能量的事件要進行客觀的評價以警醒人們。政府或者其他組織要充分利用網絡媒體的優勢,對社會中的榜樣人物事跡大力宣揚,提升個體的社會責任感。
第三,教育是每個人成長中的必經之路。家庭教育中父母要從日常小事中培養孩子的責任感,用實際行動來為孩子做榜樣。學校要把傳道授業與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相統一,采取合作學習、集體活動、案例分析來提升學生的責任感。
這種責任感是一種自覺的意識,要求個人去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它也是個人在社會活動中主體地位的體現。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正確引導,將內在惻隱之心與外在的社會責任感相結合,以實際行動來促進慈善事業的發展。
3.3 以義利統一為價值導向
傳統的慈善觀講求重利輕義、舍利求義,它是站在統治階級的立場上將慈善的主體定位為精英階層。新時代的慈善事業植根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繼承了傳統義利觀的合理成分,作為一場全民參與的活動,更加追求民主法治、公平正義。慈善的主體與客體處于平等的地位,將慈善行為看作是一種責任和義務。義:道德范疇,即慈善行為的深層次追求。慈善行為要求參與者有道德上善的動機,慈善本是一項公益性事業,其本身就是道德的;作為慈善事業的參與者也應是道德的,出于良知和精神的追求,將慈善作為目的而不是手段,主動為善,這種以純粹的善為動機的行為才具有價值。利:慈善行為背后的動機。慈善主體的功利性產生兩種結果:一是在法律和道德約束下合法地謀取利益,二是為謀利而侵犯別人的利益或者違背了社會道德的慈善行為。如何堅守慈善事業的公益性與合法性,以義利統一為價值導向需要從三方面著手。
第一,教育引導,不忘初心。從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面培養個體的心智與品質,提高其思想道德修養和科學文化素養;使其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慎獨自律,堅定理想信念,不被外界所誘惑,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利益的統一。
第二,政府發揮宏觀調控,維護公平正義。政府作為慈善事業健康發展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完善社會分配制度,緩解貧富差距,健全社會保障體制,確保弱勢群體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幫助。出臺相關法律措施,嚴懲不法行為和犯罪分子,保障大眾的合法權益,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
第三,樹立正確的義利觀。明確義和利是相互聯系、辯證統一的;堅定維護國家利益和集體利益,反對極端利己主義者。從實踐中去領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
3.4 以人民性為最終目的
傳統民本思想的最終目的是維護統治者的利益,但其安民、利民、富民、愛民的思想得以傳承。慈善本就是一項體現人民主體意識的活動。現代慈善事業的發展離不開國家強有力的支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維護人民的利益是我們黨和國家的首要任務。慈善行為的產生、結果都是人民主體地位的體現,最終指向還是人民。只有國泰民安,人民過得好、吃得好、睡得好,才是慈善行為本身存在的合理動機。新時代背景下,如何去增加人民的幸福感,促進慈善事業的健康發展,黨和國家做出了種種努力。
首先,明確黨性與人民性的統一。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黨性寓于人民性之中,人民性是黨性的體現。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終堅持人民立場,增強了人民的歸屬感。其次,從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五位一體建設中增加人們的幸福感、獲得感;經濟上推動高質量發展,秉持新發展理念,“一帶一路”建設等使發展成果惠及廣大民眾;政治上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把贏得民心民力作為著重點;文化上堅定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深入學習習近平文化思想,以真理之光激活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成分。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重視慈善文化傳播,他引用“仁義忠信,樂善不倦”的古語,指出:“中華文化歷來具有扶貧濟困、樂善好施、助人為樂的優良傳統。”[11]以增進民生福祉作為發展的根本目的;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理念,為人民營造良好的生存環境。最后,理論還需實踐來檢驗。群眾路線是黨的根本工作路線,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大興調查研究之風,下基層傾聽群眾的心聲,用法律制度來保障人民的權益。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慈善文化是推動慈善事業發展的內在動力,儒家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蘊含的良法善治思想對今天慈善事業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傳統的慈善理念經過歲月的洗禮,勢必與當代社會不斷融合,形成新的理論來指導著實踐活動。新時代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其中一個關鍵環節就在于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慈善之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內涵豐富,其繼承并發展了儒家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確立了以人為本的慈善價值導向,必將引領慈善事業見實效,助推實現中國式現代化。
參考文獻
[1] 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9:68.
[2] 楊伯峻.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6:335.
[3] 夏明月,彭柏林.論儒家的公益慈善倫理思想[J].倫理學研究,2012(3):50-54.
[4] 李峻嶺.從孔、孟到荀子:儒家精神之演變[J].國際儒學論叢,2020(1):196-214.
[5] 周秋光.中國慈善簡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 許琳,張暉.關于我國公民慈善意識的調查[J].南京社會科學,2004(5):89-94.
[7] 段治銳,陳歡.“互聯網+慈善”發展模式下的困境及對策[J].投資與合作,2023(9):76-78.
[8] 段維龍,段敬毅.基于儒家文化“仁義”思想的現代企業社會責任重塑[J].企業改革與管理,2022(21):159-161.
[9] 程英.習近平對中國傳統文化現代轉化的貢獻探析[J].中共珠海市委黨校珠海市行政學院學報,2016(3):60-65.
[10]管開明.論儒家慈善思想的現代轉化[J].學理論,2017(7):97-98,124.
[11]習近平.攜手消除貧困促進共同發展:在2015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的主旨演講[J].老區建設,2015(19):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