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冬 王彥樸
基金項目:遼寧省社科規劃基金項目(高校思政專項)“優勢視角下大學生抗逆力狀況及培養途徑研究”(項目編號:L17WSZ011)
作者簡介:石冬(1984-),男,山東昌樂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通信作者:王彥樸(1986-),男,山西呂梁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通信郵箱:wangyanpu123@126.com。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作為高校教育的一部分,必然需要根植大學環境中。結合大學文化開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會有更多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并接受相關內容,從而提高其參與度和積極性。大學文化是高等教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作為高校辦學中底蘊深厚的精神譜系,是高校文化育人的高度凝練。大學文化育人的重要任務就是引導大學生增強對社會主義文化的認同感,通過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影響人、教育人。輔導員是學校育人工程的基礎,是學生成長的鋪路人,也是文化育人的終極實踐者,所以輔導員要努力提升自身文化育人的本領,培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素養,提升大學文化創新發展的路徑,為高校全方位育人體系的發展提供更多支持。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大學文化;文化自信;文化育人;立德樹人;心理素養
中圖分類號:G641?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2096-4110(2024)04(c)-0194-05
Research on the Logic and Innovation Path of College Counselors' Work in the Perspective of University Culture
SHI Dong, WANG Yanpu
(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Dalian Liaoning, 116025, China)
Abstract: As a part of college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ust be rooted in the university environm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rried out in combination with university culture will have more pertinence and effectiveness, which can make students better understand and accept the relevant content, so as to improve their participation and enthusiasm. University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socialist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As a profound spiritual lineage in university running, it is a highly condensed form of university culture education. The important task of university culture education is to guide college students to strengthen their sense of identity with socialist culture, and to influence and educate people through advanced socialist culture. Counselors are the foundation of the school education project, the passer-by of students' growth, and the ultimate practitioner of cultural education. Therefore, counselors should strive to improve their own cultural education skills, cultivate the qual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mprove the path of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culture, and provide more sup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ll-round education system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niversity culture; Cultural confidence; Culture and education; Morality creates people; Psychological quality
2018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講話時強調,“要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做到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在高校發展歷程中,大學文化是以凝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基礎的,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形態,是高校創建和發展過程中世世代代所繼承和發展的具有紅色文化、校史文化的優秀文化。每所高校都有屬于自己歷史烙印和痕跡的文化積淀。大學文化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體現,這對學生個人發展成長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大學文化育人強調的是持續穩定地育人,是高校育人軟實力的重要內容。通過引導大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實現文化自信,引發精神共鳴,進而達到境界的升華和能力的全面提升[1]。
1 大學文化育人功能的現實價值
1.1 大學文化育人的精神屬性
大學文化作為根植于大學內在的一種精神。它是大學校園中獨特的文化現象和價值觀念體系。優秀的大學文化包括育人理念、道德情操、校園精神、學術氛圍、創新精神、社會責任、尊重與包容性、校友文化等。
我國大學要堅持社會主義的辦學方向。其文化扎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地,必然是服務于“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根本要求,新時代大學文化建設要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加強中國共產黨在大學文化建設的領導,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把意識形態要素融入大學文化建設之中是大學文化發展的應有之義,也是文化育人最本質的精神屬性[2-3]。
1.2 大學文化育人的目標是培育社會主義道德人才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文化育人強調以德為先,德才兼備,育人為本,全面發展。最終目標是培育社會主義道德人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4]。而大學文化作為文化育人成果的高度體現,是高校特色育人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必然會在高校教育中占據重要的地位。
1.3 大學文化育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隨著高校對于大學文化育人功能的日益重視,文化育人在全面提升大學生德、智、體、美、勞綜合素質方面有了更多實施的路徑選擇。特別是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下的大學文化,是一種啟蒙心志、提升境界的思想活動。大學文化育人不僅讓學生知其然,更重要的是知其所以然,在“潤物細無聲”的過程中達到教育目的。相比于傳統的教育手段,大學文化育人更深遠、更穩定,對于學生的人格塑造和價值觀養成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在高校教育體系中,促進大學生自我成長、自我發展是重要目標。大學文化作為高校教育軟實力的一部分,在促進大學生自主成長方面起著獨一無二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既要以理服人,又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積極向上的大學文化必然會對大學生產生積極正向的影響,從而促使大學生更好地全面發展。大學文化也將在大學生個體成長中汲取更強大的內生動力,形成更加符合高校教育發展的文化精神。
1.4 大學文化育人提升大學生文化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黨要更加自覺地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四個自信”的基礎,對中國自身文化價值和文化生命力的自信。文化育人的重要任務就是引導大學生增強對社會主義文化的認同感,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影響人、教育人。大學文化作為高校辦學中底蘊深厚的精神譜系,是高校文化育人的高度凝練,也是社會主義辦學文化的最好詮釋[5]。通過不斷深入學習研究大學文化,提高大學文化育人功能,對于推進大學生堅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2 大學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影響
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致信出席全國優秀教師代表座談會的各位教師,在闡釋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時,將“胸懷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作為一條重要內容。這就要求高校教師要做既精通專業的“經師”,又要做涵養德行的“人師”,在文化育人中發揮積極的作用。大學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要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文化思想凝心鑄魂,提升大學文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1 大學文化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義
大學文化是廣大師生、校友共同認可的思想成果和精神力量,是高校發展歷程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思想政治教育作為高校教育的一部分,必然需要根植大學環境中。結合大學文化開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大學文化建設從根本上是為了立德樹人。立德樹人貫穿于大學文化建設的全過程,是最能體現大學文化社會主義性質的目標和標準。
2.2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于大學文化的現實需要
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在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上,更加強調“大思政一體化”,突出“三全育人”“五育并舉”的重要作用。大學文化的發展經歷了一個從普通精神文化到高層次精神譜系的過程。隨著新時代高等教育的發展,大學文化賦予了更多社會主義文化的內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傳播社會主義文化,提升文化育人實效方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績,也必然會對大學文化的構筑和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
2.3 大學文化在輔導員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輔導員作為高校教師的一部分,長期在其所在大學文化的影響和熏陶下成長,必然對大學文化有著更深層次的理解和獨特的思考。在實際工作中,研究構建以本校大學文化為內涵的文化育人體系,有利于提升文化育人的實效性。同樣,作為一名基層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努力提升文化育人的本領,在育人體系中實現“五育并舉”的融合式發展,做到既精通大學文化的理論又通曉大學文化的實踐,做大學文化精神的學習者、傳播者和踐行者[6]。
3 高校輔導員工作邏輯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講話時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文化滋養心靈,文化涵育德行,文化引領風尚。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注意文化浸潤、感染、熏陶。高校要走在精神文明建設前列,廣泛開展文明校園創建,提升校園文明程度,努力打造良好育人環境。
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學文化的重要載體。構建“三全育人”“五育并舉”的思政育人體系,文化育人是其中重要的一環。高校作為大學文化傳播的重要陣地,輔導員需要在其中發揮重大作用。
從“輔導員”三個字的字面含義來看,“輔”即輔助學生成長,“導”即引導學生成才,“員”即圓學生夢想。其中,“輔助學生成長”是基礎,“引導學生成才”是核心,“圓學生夢想”是目的。作為輔導員工作核心的“導”,則意味著輔導員不僅是學生人生發展的導航者、學習成才的指導者、組織活動的領導者,而且是學生文化建設的引導者。因此,從職能定位上看,輔導員是學校育人工程的基礎,是學生成長的鋪路人,也是文化育人的終極實踐者[7]。因此,輔導員努力創新提升大學文化發展的路徑,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3.1 輔導員要開展大學文化的理論學習
輔導員學習理論,提高理論素養和理論武裝能力,是由輔導員的職業屬性決定的。大學文化是每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色的重要內容,是高校輸出文化價值觀的重要載體。因此輔導員學好大學文化才能有能力、有底氣傳播大學文化。努力提升自己的價值引導力,需要與時俱進、不斷加強理論學習,在學習過程中,要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既不照搬照抄理論,也不盲目服從實踐,從而為提升理性思維水平和價值判斷能力提供理論支撐。
3.2 輔導員要做好學生的“人生文化導師”
大學文化的功能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不僅能教化大學生,也能教化作為師者的輔導員,從而將輔導員和學生全部融入高校文化育人的環境中,輔導員要做到正人先正己、律人先律己。學生才能“親其師,信其道,尊其師,奉其教;敬其師,效其行”。輔導員自己沒有良好的文化修養,很難做好學生成長的引路人。因此輔導員要在大學文化的影響下,提升文化育人的本領和能力,不斷修煉內功,提升育人能力和水平。
3.3 輔導員要通過校園文化活動培育大學文化內涵
開展文化育人,需要那些富有特色創新、適合學生發展的校園文化生活作為實施載體。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生活,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由參與者變成組織者,充分發揮校園年輕一代的主觀能動性。大學文化更加貼近大學生實際生活,更容易引發學生的反響和共鳴。校園活動要打造出大學文化品牌活動。輔導員也可以利用校慶日和重要校園歷史人物紀念日等特殊節日組織開展相關主題的文藝匯演、演講比賽、優秀校友訪談活動等,更好地培養激勵學生,突出大學文化建設主題。
3.4 輔導員要通過校外實踐活動擴展大學文化外延
現代高等教育的發展理念要求高等教育必須走開放式辦學的道路。校地融合發展給高等教育帶來了更多的機遇。校外的社會實踐更是大學生深入社會、了解社會的便捷途徑。大學生在體驗大學校園文化生活的同時,更要與社會接軌、相融,跟隨時代發展的趨勢,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為未來適應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在大學生校外實踐中將校園教育的成果進行檢驗,同時也將在校外實踐中更好地發現校園教育存在的不足和改進的方向,在潛移默化中提升文化育人的外延,只有把大學文化理念滲透到大學校外社會實踐活動中,才能拓展大學生的視野,激發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引導大學生自覺融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偉大歷史進程中。
3.5 輔導員要發揮大學文化網絡育人的強大功能
新時期的校園文化建設,不僅局限于傳統的線下宣傳,大學文化融入新的網絡媒體矩陣才能發揮出新的生命力。網絡文化是校園文化發展的新形態,是大學文化的延伸。作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大學文化網絡育人作用凸顯。這就要求輔導員要在網絡思政工作中提升認知,牢牢地掌握住網絡文化在大學文化傳播中的主導權,發揮大學文化網絡育人正能量,在組織引導、網絡管理、輿情監測、文化傳播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使網絡真正成為弘揚大學先進文化的主陣地。
3.6 輔導員要提升研究大學文化的能力
大學文化是孕育先進思想、創新智慧的搖籃。大學文化的發展進步需要一代代人的共同努力。輔導員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線教師,如何提煉大學文化,豐富其內涵,推動大學文化更好發展是其重要的職責和使命。因此,要在實踐中提升科學研究水平,為高校的文化建設貢獻思政工作者的力量。
高校肩負著傳播和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任務,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文化的融合發展是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趨勢。思想政治教育要在大學文化建設上貢獻更多的創新路徑,從而進一步豐富和完善高校思政育人體系。
4 輔導員日常管理教育中提升大學文化創新發展的路徑
4.1 新生入學教育中的大學文化建設
作為一個經歷了高考等重重考驗踏入高校大門的年輕人來說,一切事物都是新鮮和未知的。因此大學文化的教育對于大一新生來說是易于接受的。部分高校入學教育開展形式多樣,但是在深入大學文化培育上卻顯得力度不夠,這就造成學生學了很快就“丟掉了”,而且根植于內心的思想過于膚淺,不能達成很好的效果。同時,過于注重教育過程,忽視結果導向,特別是對于大學文化的重視程度不夠,新生入學教育雷同化的趨向比較明顯。
因此,構建以大學文化為基礎的新生入學教育體系對于提升新生的歸屬感和認同感是非常有必要的。結合校史文化開展初心教育,結合校風文化開展學業教育,結合校友文化開展職業生涯教育等都是很好的探索和嘗試。
4.2 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的大學文化建設
大學文化是大學在發展進程中形成的比較穩定的理念、制度和特色的凝練和提升。大學文化是高校辦學中長期形成的優秀文化,很多高校的辦學史就是一部中國共產黨革命史和新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史。
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就是要引導廣大學生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共同理想。新生的文化教育能更好地引導大學生深入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實踐路徑。通過高校的文化發展史提升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針對性,樹立愛校、榮校的榮辱觀,堅定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
4.3 校訓是大學文化宣傳的重要載體
校訓是一所高校培養目標、發展方向、辦學特色的集中體現。校訓是大學精神最核心、最簡潔的概括和體現,是大學文化的象征,表達著全校師生群體的共同價值取向。校訓作為一個無形的德育課程,對學生的思想有著很深的影響,一名學生從他步入大學校園起,便在校訓文化的影響下成長[8-9]。因此在大學教育期間要通過教育活動將校訓的理念深入人心。深入挖掘學校校訓中的大學文化元素,讓校訓文化育人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
4.4 班級建設中的大學文化建設
學生的主業是學習,優良的學風對于大學生的成長至關重要。優秀的學風建設有利于推進大學文化建設,有助于進一步推進培養政治方向正確的高素質人才。要通過抓師德師風建設,形成師德師風模范,實施師德師風激勵機制,引領優良校風學風形成[10]。堅持把德育優先、育人為本的思想貫穿于教學管理的全過程,通過開展學風建設系列活動、班級學風管理等,提高大學生學習理念,營造良好的學風環境。
4.5 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大學文化建設
高校校園心理文化屬于大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文化又影響著校園心理文化氛圍的營造,如何讓同屬“十大育人”體系中的文化育人和心理育人協同發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是高校輔導員必須要考慮,而且要認真琢磨的工作內容。
高校大學生個體差異異常明顯,比如,個人的學校教育、家庭教育、成長歷程、個性特征、職業發展等之間存在差異,這就帶來一個現象,即大學生在高校生活學習中遇到的發展性問題和嚴重性心理問題,既有共性又有差異性。作為面向大眾而非個性化教育的大學教育,就得“跟著變化找不變”,培養抗逆力、提升心理彈性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組成內容,擁有積極心理品質的大學生也會助力安全校園、健康校園、發展校園的建設。
5 結束語
思想政治教育作為高校教育的一部分,必然需要在大學環境中深入扎根。結合大學文化開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將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能夠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并接受相關內容,從而提高他們的參與度和積極性。輔導員是學校培養人才工程的基礎,也是促進個體成長、踐行文化育人理念最終落地的推動者。因此,輔導員應該在理論學習、校內活動培育文化、校外活動拓展文化、文化網絡育人、研究能力等方面不斷提升自身文化育人素養,培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技能,依托新生入學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校訓教育、班級建設、心理健康教育等日常管理教育,在推動大學文化創新發展路徑上做出貢獻,為高校全方位育人體系的發展提供更多支持。
參考文獻
[1] 胡新保.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研究[D].武漢:武漢科技大學,2015:21-26.
[2] 白永生.新時代高校文化育人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20:107-112.
[3] 左惟.筑牢文化根基涵育時代新人[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4(3):19-21.
[4] 張惠忠.新時代我國大學文化建設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2022:124-132.
[5] 湯六狼,許明艷.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共生的路徑研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4,40(1):16-18.
[6] 李衛東.高校輔導員文化育人[J].高校輔導員學刊,2020(2):14-18.
[7] 王一波,王洪斌.以大學文化推動輔導員專業化建設的思考與實踐[J].遼寧教育研究,2007(8):113-115.
[8] 于巖.新時代校史育人的路徑:校本文化建構的視角[J].北京教育(高教),2024(2):79-80.
[9] 蔣思平.紅色校史文化在我國大學文化選擇中的價值及實踐路向[D].南京:南京郵電大學,2022:44-50.
[10]王麗,李理.高校實踐育人視域下紅色文化傳播的路徑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4(2):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