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思遠
摘 要:家庭倫理是家庭正常運轉的根基,是維系家庭成員幸福和睦與優質發展的保障,更是教育子女、立德樹人的源頭活水。儒家文化含有大量優秀的家庭倫理教育思想,如仁愛忠恕、親親為大、克己復禮、孝悌為先等。自古至今,這些優秀的家庭倫理觀念一直起著調節社會、家庭關系的作用,并逐漸規范化,形成了獨具民族特色的行為準則與育人經驗,成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挖掘儒家文化中優秀家庭倫理所蘊含的道德規范、教化之法,并將其與核心價值觀相結合,運用到新時代家庭構建之中,不僅可以夯實家庭本身所具有的實踐與教育價值,還有助于培養積極向上的社會主義建設者。
關鍵詞:儒家;家庭倫理;家庭教育;優秀傳統
【中圖分類號】G40-05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539(2024)02-0177-04
“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1]”。一個國家的繁榮往往與整個國家中家庭的教育、文化、結構等息息相關。我國傳統觀念歷來強調家庭倫理,注重“家文化”的塑造,重視培養子女尊重長輩、孝順父母的良好品質以及對社會的責任擔當。這種價值觀念不僅貫穿于個體層面,還滲透到整個社會結構中,產生了一種家庭與國家之間密切關聯的理念,形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民族氣節和精神。
儒家文化尤其看重家庭教育,認為家庭倫理不僅決定著家族的興衰,還關乎著國家的盛亡。據此,儒家將個人、家庭與國家的關系與教育原則緊密連接,強調家庭倫理以仁為本,禮義忠恕孝等德行規范是治家教子和立身處世的教誨、勸勉與規束。
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傳統的家庭結構慢慢發生了變化,教育環境也受到相應的影響。當下物質生活的快速增長,也伴隨著浮躁、享樂情緒的高漲,應對這一現狀,現代家庭教育需要借鑒傳統文化中優秀教育的智慧結晶,并融合于社會發展之中。故本文從全面、準確地認識中國傳統家庭倫理的核心思想與內容出發,以掌握其教育之道,并將其與當前倫理教育環境和家庭倫理教育理念進行銜接,旨在推動新時代家庭家風家教的構建與家庭功能的正確實現。
儒家家庭倫理是傳統倫理的核心與基礎,不僅維系著傳統社會中家庭的穩定與和諧,其蘊含的德性教育價值與合理性內核也值得我們傳承并發揚。為了將中華優秀傳統的精華思想運用于新時代家庭的構建之中,我們首先應對儒家家庭倫理中育人之法進行細致的分析與梳理。
(一)仁者愛人
“仁”是整個儒學體系的基石,本意是指人與人之間相親相愛。盡管對仁的解釋略顯多樣,但孔子認為其唯一本質還是在于愛人,《孟子·離婁下》中也有“仁者愛人”的說法。仁雖是愛人,但愛的程度卻不是毫無區別。按照儒家的理解,所愛的人也要分清親疏遠近,后期甚至還增加了按功勞作為劃分次序的依據。如荀子在《大略》中曾說:“親親、故故、庸庸、勞勞,仁之殺也;貴貴、尊尊、賢賢、老老、長長,義之倫也。行之得其節,禮之序也。仁,愛也,故親。義,理也,故行。禮,節也,故成[2]?!庇H親既是仁的內在要求,也是仁的重要內容。儒家講“親親為大”,第一個親為親近、愛護,第二個親指的就是與你有血緣關系的親人,按照次序排在首位的就是自己的父母。家庭血緣是人在社會中最先孕育的聯系,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關系。我們作為個體并非孤立存在,始終需要與他人建立聯系,而聯系最早就是由自己和父母共同搭建的。
中華民族十分看重血緣親情,強調家庭的整體性與成員之間的關系,“仁”正是源于此。憑借著父母初次賦予的愛,無知孩童內心深處朦朧的愛人之情才被喚起,所以仁者深沐愛人之情的源頭就在于家庭血緣的親情。仁愛之心始于家,始于父母。而人在社會中生存,必定會與形形色色的人產生不同的聯系,為了與他人、與社會建立一種和諧互愛的關系,必須維持并延續著源自家庭血緣親情的仁愛之心。親情的滋養孕育了對他人的關切,愛親即是愛他人的延伸與擴展。在處理現實中的人際關系時,個體往往首先考慮的也是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等各種親近之人,然后才逐步向外擴展。所以孟子強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沒有了原始家庭親情所帶來的這種仁愛之心,愛他人、愛社會也將成為不經之談。尤其懵懂孩童,如果沒有家庭的愛所滋養,沒有家庭倫理所教化,他便不會懂得愛人,更不懂得尊重他人。因此“仁”作為家庭倫理的核心,是所有感情的開端,也是一切教育的起源。
(二)孝悌為先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崇尚“孝”道,人倫實踐的本位往往根植于家庭,儒學講究“以孝齊家”。孔子將孝作為君子修身之本,他的弟子有子也表明“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孝悌不僅僅體現了一個人的天然情感和行為作風,同時也是用來實現人之仁的一種具有社會性和可交往性的品德特性。孔子多次從人性深處論“孝”,在回答何為孝時指出,“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3]”孔子認為孝道不是一種形式化的行為,而是源于內心真摯感情的表達,強調一種真誠的、有溫度的孝道,而非僅僅是一種機械地遵循規則的外在行為。真情流露自然是孝悌基礎與根本的要求,但孝悌作為儒家家庭倫理的構成要素,既然是傳統社會倫理體系的邏輯起點,能夠成為通向他人、社會乃至政治領域的社會化橋梁,自然不單單止步于情感。儒家強調孝悌為先,旨在充分發揮這一道德原則的教化作用,由單個的家庭延伸到更廣泛的社會范圍,從而實踐“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愿景。
儒家家庭倫理雖然重視人倫,強調孝悌為先,但也要求父子雙方共同對倫理關系的維持。《大學》中點出,“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在家庭之中父子關系講究“父慈子孝”。當然相對于子女反哺之孝,父母下行之愛往往更加無私,更加天然,但父母也必須知悉“養”與“教”的結合才能謂之為“慈”。所以“慈”不在于給予孩子溫暖和優質的物質生活,而在于對孩子的教導。養而不教,或是砒霜藏糖,表面看似是愛其實內里充滿著對子女的損害;或是放任自流,對子女的成長缺乏教育與指導,讓他們任意發展終將釀成大禍。孝敬愛護父母是子女對養育之恩的報答,而儒家所講之孝包含著養親的基本要求、敬親的態度、順親的方式與繼親的延續、祭親的儀式等內容。“孝悌”內在連接著人倫規范、道德責任、德性法則,能夠培育子女的品性、熏陶他們的心靈與情操,最終通過道德自律引導子女們踐行家庭倫理的規范與要求,成功外化為人們的實際行為。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年的春節團拜會中指出,“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緊密結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促進家庭和睦?!币恢币詠?,黨和國家都十分注重對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而儒家倫理中優秀的教育思想作為珍貴的文化遺產,也理應在當代家庭建設中發揮其關鍵力量。
(一)人倫關系的處理
相比于舊時家庭關系的復雜與龐大,現今社會的家庭倫理關系表現得更為簡單化,彼此之間的交流更方便快捷,感情也理應更加深厚。但伴隨著各種文化的沖擊、多元思想的碰撞和家庭結構的變化,部分家庭的家庭責任感正在慢慢減弱,出現了個人本位觀念傾向。家庭是情感的發源地,倘若少了對家庭、對家人的重視,將會造成對他人同理心甚至社會凝聚力的缺失,所以需要合理處理家庭和自我的關系。
“人倫”就是在現實中處理人際關系時所遵循的原則,“儒家立足于當時社會個體家庭發展的客觀事實,側重并致力于以個體家庭為核心的人倫日用方面的道德教化[4]?!比寮壹彝惱硎滓繕嗽谟诮逃龑Ъ彝コ蓡T深刻理解人倫親愛之情的必要性,使父子、夫妻、兄弟之間形成相親相愛的倫理觀念,提供人倫之道的原則與規范,來強化子女們在家庭中的角色意識,并達到知行合一。不僅如此,儒家在人倫家教上也十分注重成員與外部人群之間關系的協調有序。面對鄉鄰“恂恂如也”,要表現得很恭敬;接受別人的盛情款待要立即“變色而作”,嚴肅自己的神情后站起身來鄭重地表示感謝;哪怕是遇到為官之人與自己關系親近,也“必以貌”待之……儒家家庭人倫關系強調在家“親親”,在外“尊尊”,不僅要處理好與家人之間的關系,親近愛護自己的親人,在社會交往過程中也要對年長自己的人和有德才的人保持一顆崇敬之心,和各形各色的人交往時都要遵循正確的交流原則。
新時代家庭教育就是要與優秀的傳統人倫進行結合,杜絕自我主義不正之風的滋生,協調好個人與家庭,社會和國家的關系。
(二)孝道的現實觀照
隨著生育率的下降,獨生子女的增加,也讓當今的家庭倫理關系重心從傳統的父輩為大逐漸向親子至上,孩子逐漸成為了家庭的核心。此外,青年人多聚居在自己工作的城市,常常面臨陪伴照顧家人和物質追求兩難全的抉擇。
這種家長對孩子過度的溺愛,子女贍養父母精力不足等都是目前現實中的問題。儒家關于“孝”的倫理理論涵蓋了長幼關系的處理、敬老育小的要旨、生老病死的問題等內容,正是在新時代家庭構建中不可避免的情況。繼承和發揚儒家的孝道思想,有益于在家庭之中形成父輩慈愛、晚輩孝敬的和諧氛圍,能夠切實為家庭養老問題的解決提供可行的思路,對于尊老敬老的社會道德風尚的形成具有推動作用。
“孝”是人們情感的反映,子女盡孝是對父母辛勤付出的感恩,孝本身是一種責任,一種義務,但儒家更強調盡孝時的態度方式與真情實感。孟子區分“養體”與“養志”,表明孝敬不應該只是單純物質層面的給予,更多的是精神的關心和滿足。結合儒家孝道思想將“孝”的重心偏移至精神關懷,能夠照顧到代際的溝通,讓兩代人在交流中流露出對彼此的關愛,消融孤單,獲得現實的幸福感。當然儒家在此也不是要求子女對父母要求的全部滿足,它肯定指出“孝而有諫”,如《孝經》所言:“父有爭子,則身不陷于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于父;臣不可以不爭于君;故當不義則爭之[5]?!边@就強調要規勸父母的錯誤行為。通過對傳統優秀倫理的繼承,明確在家庭教育中應秉持著對子女適度的關心和照顧,不能縱容拙劣之性的產生,并且對自己父母投入精力與時間,為孩子做好榜樣示范工作。
一直以來,傳統文化已經意識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為了更好地開展家庭教育進行了不同的理論總結。儒家所提出的家庭教育思想是寶貴的智慧財富,其中包含的優秀精華部分更是現今開展家庭教育的珍貴精神資源。儒家優秀傳統教育思想在當代的運用實踐中,務必要建立在正確認識的基礎,并結合當前教育環境,擇取最為適合的部分進行融合、轉化,不斷創新優秀教育方法與理念。
(一)助力新時代家庭教育理論體系的構建
儒家家庭教育思想的出發點在于指導家庭成員如何開展自身修養,學習處事原則,并將家庭教育與社會教化緊密連接使得社會正向價值觀深入人心,成為普世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傳統優質教育思想進行發揚推廣,無疑有益于新時代家庭教育理論體系的構建和核心價值觀的踐行。如何最大限度發揮儒家優秀傳統教育之道在新時代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第一,對儒家優秀家庭教育方法進行系統整理。不僅能夠增強研究的科學性和理論性,而且通過多學科多角度下的整合研究,挖掘出有價值的精華內容,深入挖掘傳統家庭教育的現代價值的同時,為優秀傳統在新時代的創造性轉化打下基礎。
第二,促進教育主力合作,強化宣傳。教育思想的弘揚需要學校、社會、國家合力,才能具體落實到生活、學習之中。學校作為教學場所可以加強宣傳儒家優秀的家庭教育思想,喚起學生及其父母對家庭教育重要性的關注。
第三,確保傳承持續進行。我們要對儒家優秀教育思想和教育之道進行宣傳和傳承,沒有正向適合的育人之道作參照,家庭教育就缺乏現實參考和及時改進。所以對優秀家庭文化要進行全方位宣傳,尤其注重運用多形式新媒體傳播,如評選優秀的儒家家庭傳承者,或者報道普通家庭中日常生活中展現出的優秀傳統等。以真實、細膩的現實生活來促進各個家庭的和諧與溫馨,在潛移默化中實現儒家傳統優秀家庭教育的推廣。
(二)推動實現教育內容傳承與創新的統一
在當代,運用儒家家庭教育思想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價值理念和道德規范,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努力用中華民族創造的一切精神財富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縱觀任何文化的延續路徑可見,能夠經過時間之火淬煉的定是智慧“真金”,是能夠在實踐中發揮作用的寶貴的精神財富。為了促進新一代的成長,家庭教育不能只從過去找依據,也不能停留原地不創新。面對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新時代家庭教育的需求,應做到傳承與創新并行,為家庭教育增添更多具有時代特色的優質內容。儒家家庭教育具體怎樣在當代推動傳承與創新的結合,增添教育內容的厚度,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過濾落后的思想內容。儒家家庭教育之道存在著一些時代局限性的,如等級觀念的過分強調、對家中尊長意志的絕對服從,以及孝道中存在的某些過于片面的內容,這些與現代社會所倡導的自由、平等的核心價值觀不符的,需要進行剔除和篩選,選擇最適宜新時代家庭構建的教育內容。
第二,利用新興媒體。新興媒體的流通性、活躍度,以及生動的演繹和有趣的表達都是傳統媒體所不具備的優勢,運用被公眾廣泛接受新媒體體系可以將儒家優秀傳統教育推向更廣的領域和新的高度。
第三,做好當代轉化。利用儒家家庭倫理的規束性與適實性,將傳統人倫中所強調的“仁、孝、和”進行延伸并注入新的內容,通過家庭教育構建對他人友善、對責任有承擔的和睦家庭與和諧社會。儒家家庭倫理思想的體系應結合實際生活情況進行刪減和轉化,以滿足現實家庭教育的需要。傳統思想在當代的運用必須做好傳承與創新,既要展現出儒家家庭教育的豐富性也要與時俱進,展現出中華民族精神文化的恒久價值。
教育絕不是長輩對孩子簡單的言語授受,也不是家長對學校的培養引導作用的依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責任任重道遠。儒家的優秀家庭教育對家庭責任意識無疑有著強化作用,在告誡子女要對親人長輩的尊重孝敬的同時,也注重父母對孩子的養教并用?!盁o其性不可教訓,有其性無其養不能尊道”[6],撫養孩子時必須善施教化,時刻呵護其心性的形成,家庭教育中“身教”要重于“言傳”,施教者知悉教育責任后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品行,嚴以律己,注重其身教示范作用。借助儒家教育之道能夠提升家庭教育的實效,明確家庭教育的目標,強化家庭教育的責任意識,當長輩積極承擔起教養責任時,也能正向影響下一輩和其他家庭成員責任意識的培養。
總而言之,父母長輩作為施教者一定要從思想上充分認識到儒家倫理思想的優秀教育理念,并在行動中深刻踐行,承擔起自己的責任正己正家,如此才能使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積極影響,催生出家國責任意識,成長為有擔當的社會主義建設者。
(責任編輯:陳娟)
[1]孟子.楊伯峻譯注.離婁章句上[M].北京:中華書局,2019:181.
[2]張覺譯注.荀子校注[M].長沙:岳麓書社,2006:352.
[3]楊伯峻譯注.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6.
[4]葉凌.先秦儒家“人倫家教”問題探究[J]. 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3, 46 (01):30-33.
[5]胡平生,陳美蘭譯注.禮記·孝經[M].北京:中華書局,2007:267.
[6]劉安.阮青注釋.淮南子·泰族訓[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