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瀾++唐瑩
摘要:家庭教育是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話題,自古以來,它就在教育領域占據特殊位置。后來,隨著集體教育的興起,家庭教育的突出性受到挑戰。家庭環境,有別于學校環境和社會環境,但三者不可分割,它的存在潛移默化的給學生帶來深刻影響。良好的家庭環境會對學生的成長和品行養成起到促進和塑造作用。本文在實地調查和采集信息的基礎上,采取質性研究的方法,觀察不同學生的學習面貌與性格特點,了解其家庭背景與父母的家庭教育,從而對二者關系進行調查研究。再者,探究家庭環境如何對學生性格養成施加影響。呼吁教育相關個體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促進學生良好品性的生成。
關鍵詞:家庭環境;家庭教育;品性養成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10-0091-01
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經親身體驗與實地考察,對當前初中教育階段教師的教學實際與學生學習情況做初步了解,由部分見整體,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在實踐中更加清晰的理解所學教育理論的深刻含義,同時在“做”的過程中,嘗試用理論指導實踐。如此,既可以加強理論修養,避免脫離實際,又可以增加自身教學實踐經驗,在理論的指引下,更高效的進行實踐。
一、重要概念
(一)教育環境是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生活,實施教育,施加影響的具體場合。教育環境直接影響到教育工作的進行和效果。同時,環境本身也是一種教育因素,對人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2]
(二)“學校教育是目的性,系統性,組織性最強的教育活動因此也是可控性最強的。”[1]學校作為育人的場所,大到校園整體環境和氛圍的建設,小到班級、小組及學生個體的建設。校領導和老師在學校環境中,作為學校面貌的代表者,應盡力營造一種良好的校風和學風,為廣大學生樹立榜樣。
(三)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長對其子女實施的教育。按照現代觀念,家庭教育包括生活中家庭成員(包括父母與子女等)之間的相互影響和教育。家庭教育是終身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更是學校教育的延伸與補充。
(四)家庭環境包括軟、硬兩個方面。家庭軟環境指的是籠罩著特殊場合的特殊氛圍和氣氛,它訴諸于人的內在情緒與感受,對人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家庭硬環境指的是特定的物質條件,是人得以發展的基礎條件。
二、研究方法與研究內容
(一)研究方法。研究發現,家庭環境對學生性格養成有重要影響。家庭環境分為軟環境和硬環境,潛移默化對學生施加影響。本研究主要通過訪談,教研活動的實地觀察來獲取有關信息。通過個別訪談和集體座談的方式,與一線教師,學生,家長保持聯系,利用搜集的客觀信息和一線教師豐富的經驗來對此觀點進行驗證,征求有關方意見并進行修正。
(二)研究內容。家庭教育與家庭環境,主要分為三種類型,包括放任型,民主型和專制型。學生品性養成的主要體現和研究參考是學生成績,學生性格,與周圍學生老師的相處,心理健康等。經過五個多月的實地相處,深入學生團體加深對他們的真實了解。
三、家庭環境對中學生性格及成長的影響方面
(一)家庭結構。一般來說,離異和離異重組家庭存在以下二個缺點:一是父母關系不和。這樣的家庭環境不但使這些學生產生嚴重的緊張情緒,而且破壞他們內心對他人、對世界的美好感受,無法安心學習。二是離異和離異重組家庭的父母對子女要求容易走向兩個極端。
(二)教養方式。一些文化素養較低的父母,教養子女的方式經常表現出過分干涉或是過度保護,教育方式較簡單、粗暴,子女從父母那里得到的情感溫暖與理解也較少。這種方式不但惡化了親子關系,還進一步嚴重妨礙了子女的健康成長。
(三)家庭資源。家庭資源的合理配置可以為兒童鋪設良好的物理環境,使他們在壓力適中、條件優越的家庭環境中,發展獨立性和自我管理能力,增進學習的愿望和主動性。家庭資源的多少直接影響到孩子未來的社會發展與個人發展。家庭資源較豐富的家庭可以提供給孩子更多的機遇,也會給孩子的發展提供更多支持與支撐,社會資源利用率更高。
(四)父母文化水平及職業狀況。父母的文化水平直接影響其教養方式。文化水平較高的父母對孩子的教養方式更為溫婉,教育手段與方法更為多元,更多的是與孩子接觸與交流,了解孩子內心真實想法,不斷章取義,用溫暖陪伴與耐心教導感化孩子,。
父母從事的職業也對孩子的成長和性格養成存在很大影響。例如,父母職業為教師,學者或文藝工作者等,孩子在父母的職業生活中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學到父母身上那些優雅與風范,談吐作風也會更為禮貌。
四、研究結論與建議
研究發現,家庭環境與學生品性養成二者間呈正相關關系。若父母和諧,家庭完整,教育投入比例大,家長對學生表示關注和關心,學生對家庭的滿意度很高,父母的正面示范行為,會為學生樹立榜樣。學生對客觀事物表現出滿意,對待他人善良正直,學習成績也表現優秀。反之,學生整體狀態不良。
為使學生養成良好品格,展現正直行為,教育有關方應相互協作,竭力為其創作一個積極正面的環境,避免低級錯誤的發生。“教育上的錯誤比別的作物更不可輕視,教育上的錯誤正和配錯了藥一樣,第一次弄錯了,決不能靠第二次和第三次去去補救,它們的影響是終身洗刷不掉的。”[3]于家長而言,盡量保持家庭結構完整,關愛學生內心成長變化,采取民主式教養,增加教育投入比例,充分利用家庭資源,為學生的成長做好充分準備。
參考文獻:
[1]K.Wilber, (1993). The pre/trans Fallacy. In Walsh,R& Vaughan, F.(Eds.)Paths beyond Ego: the Transpersonal Vision. New York; Jeremy P. Tarcher/Putnam, pp.124-129
[2]馬斯洛著,林方譯:《任性能達的境界》,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71/275-288頁
[3]陳理宜,尹朝全,余簽新,現代家庭教育——把你的孩子培養成優秀人才[M]。程度科技大學出版社,1997,(3)
作者簡介:楊瀾(1993-),女,漢,山西河津人,教育碩士,陜西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學科教學(英語)專業,研究方向:英語學科教學。
唐瑩(1993-),女,漢,湖北黃岡人,教育碩士,陜西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學科教學(英語)專業,研究方向:英語學科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