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徐州豐縣糖人貢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因此分析豐縣糖人貢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困境及傳承主體缺位;闡述豐縣糖人貢的動態傳承的不足,據此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機制更加完善。
關鍵詞:徐州豐縣糖人貢;豐縣糖人貢傳承困境;動態傳承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10-0216-01
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徐州豐縣糖人貢
為了保護人類文化多樣性和可持續發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其基本態度是文化環保,是盡量保護各種文化傳統的原生狀態,以免人類文化的多樣性在全球化過程中逐漸消失。我國2002年正式啟動“搶救和保護中國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工程”,2004年12月2日,正式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批準的第6個國家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緊鑼密鼓中進行,徐州豐縣糖人貢開始受到社會層面的關注和政府的支持。
糖人貢俗稱“供品”是江蘇徐州豐縣的漢族手工藝品。主要用于傳統喪葬祭祀活動, 老年人慶壽,也有過生日的……。其工藝特點為模具注塑。主要原料為白糖、食用色素(包括胭脂紅、食用綠、食用黃),主要生產工具及設施為木質模具(祖傳)、鋁鍋、水缸、火爐子、木頭案子。在過去會做糖人貢的匠人拿著模具,到大戶人家去做,回來以后,給點面,給點錢。地主或者官宦人家每年春節或者為了紀念先輩要做大的祭祀需要做,起因以祭祀為主,一般在春節時候。后來演繹了,在人老的時候也做的,在以前生活條件不好的時候,人老了,用整豬頭,整魚,雞來祭祀。后來就用糖做了為了節省其它的供品。
二、徐州豐縣糖人貢傳承困境及策略
據了解豐縣糖人貢世代家傳并且傳男不傳女,隨著社會的發展,大部分年輕人都有自己的理想追求,不愿意繼承先輩們留下的傳統技藝,那么如何才能讓這門技藝傳承下去呢?還是任由其發展走向瀕危滅絕的邊緣?
然而我們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是把傳統技藝融入現實生活、進入人類精神世界做出總體性的長遠規劃而不是蜂擠云擁地借助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潮水涌入這一“文化運動”之中。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有責任和義務將自己的技藝傳授給下一代。非物質文化遺產口傳心授的特征使得傳承人成為項目保護與發展的關鍵,而不是政府等行政機關,但政府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作用可謂舉足輕重。政府部門應該鼓勵年輕人進行學習,營造社會氛圍加大獎勵制度,進行宣傳,請專業人員從事指導讓豐縣糖人貢后繼有人。但是,政府機關的參與從積極層面而言,可以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提供政策支持、資金扶植等便利條件,但同時也容易造成“外行領導內行”、違背非物質文化遺產規律行事。
我認為有以下三個辦法可以緩解以上矛盾,第一:營造豐縣糖人貢的文化生態環境
“一代大師費孝通說,文化是脆弱的,一旦脫離了其生存的文化圈就會走向衰亡;文化又是堅強的,走出去還能走回來,這種走回來就是需要一個族群的集體反思,集體覺悟②理論總是灰色的,生活之樹卻常青,傳統文化若要進入現代人的生活,必須具有適宜于其生存的外部環境。豐縣糖人貢是徐州豐縣和周邊地區所獨有的一項傳統技藝,百姓的生活中需要糖人貢,所以其價值仍然在發著細弱的光芒,因而政府有責任通過學校教育、媒體宣傳、輿論引導等措施在豐縣及其周邊地區掀起尊崇傳統的熱潮,為傳統糖人貢的傳承人營造出一個更加寬松、更適合其生存的環境,改善群眾對祖傳絕技的冷漠、青少年對傳統文化的麻木與無知。第二:調動傳承者傳承的自覺、自為意識。傳統技藝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政府為主、自上而下進行的,因而傳承人受命于政府,“政府的權力是自上而下授予的,而不是自下而上授予的。所以,政府之間有嚴格的上下級隸屬關系。當然,公共資源也是權力自上而下地分配的③這一做法往往容易忽視傳承人的真正意愿,這對于傳統技藝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不利的。首先,政府在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應充當一個號召者的角色,傳承人才是“非遺”傳承保護的關鍵和主體。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神內涵不是具體的物質層面的呈現形式,而是蘊藏在這些物化形式背后的精湛的技藝、獨到的思維形式,豐富的精神蘊涵等非物質形態的內容,是無形的活態遺產,這一精神的最終實施顯然是傳承人或習練者。其次,政府可以通過精神獎勵為主、物質獎勵為輔的方式,充分調動豐縣糖人貢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主觀能動性,引導、調動傳承者傳承的自覺、自為意識。第三:開發豐縣糖人貢動態傳承的多種途徑,說到動態傳承與之相對應的是靜態保護,靜態保護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通約手段。豐縣糖人貢的傳承首先在教育,通過教育使每一個公民對深深扎根于本土的民間傳統產生正確認知,其次,對豐縣糖人貢應秉承一顆“平常心”,只要能夠促進豐縣糖人貢保護傳承的方式都可以接受,只要這種方式能夠凝聚我們的精神力量,能夠加強我們的民族文化認同,都可以進行嘗試并為之服務,而不能固守原有的傳承途徑不變,傳承人應該利用創新,借用商業的力量,增強自己的存活功能,而不只單單的依靠政府扶持,應該實現由遺產到資源,有資源到資本、由資本到產業的發展轉變。
三、結語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偉大文明的結晶和全人類的共同財富,是文化多樣性的生動展示,是人類文化整體內涵與意義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往往蘊涵著該民族傳統文化的最深根源,保留著形成該民族文化身份的原生狀態,以及該民族特有的思維方式、心理結構和審美觀念等”。制定完善的文化環境是保證非物質文化遺產世代綿延傳承的重要保障。
參考文獻
[1]鄭培凱.口傳心授與文化傳承[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楊清.課程理論視野下教師權力的特點及其未來走勢[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
[3]秋風.權力壓垮了大學的尊嚴[N].南方周末,
[4]呂屏,彭家威.從非物質文化遺產到文化資本的轉換———以舊州繡球的產業化發展為例[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作者簡介:陳慧慧,性別:女,民族:漢,籍貫:江蘇省宿遷市,碩士,江蘇師范大學,研究方向:工藝與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