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秋
隨著種子法的頒布, 種子市場也逐步放開、種子銷售部門由原來縣種子公司一家已快速發展到近百家,其中注冊百萬元以上的公司已有4家,委托掛靠代銷的門店10多家,鄉鎮所在地及各村屯近80多家,這么龐大的種子市場,在近百余個品種當中選擇合適的品種,農民朋友購買種子實在是無所適從。那么種子市場究竟存在哪些問題,同時又該采取哪些措施加以整治,才能讓農民朋友購買到放心的種子,使農業生產真正有所保障。
一、種子市場存在的主要問題
1.品種太多,購種者不知所措。市場種子來源有三個方面:一是經銷商直接采購的國家和省級審定的品種(新審定的品種、已審定正在推廣應用的品種、已審定多年將要被淘汰的老品種);二是通過各種渠道從各地引進的新品種;三是育種單位為發展自己的科研成果,將未經審(認)定品種提前推上市場。據統計,2009 年我縣市場上出現的國審和省審玉米品種多達十幾個,大豆品種近10 個,白瓜品種5個,葵花品種4個,水稻品種7個,紅小豆、西甜瓜等近百個品種。面對如此眾多的品種,除了育種單位或種子企業的宣傳資料,就連售種者也無法講清各品種在本地的具體表現,購種者更是無所適從,難以選擇,不知究竟種植什么品種好,出現了戶戶盲從購種,家家都種實驗田的普遍現象。
2.市場銷售渠道混亂。目前我縣種子銷售部門近百家,一個品種的推廣,一般是科研部門培育成功后,被開發商買斷生產經營權,開發商召開新品種發布會,并讓經銷商現場參觀該品種的種植表現,然后與參會經銷商簽訂種子購銷合同。每個種子企業都有自己的經營渠道,同一區域會有多家屬于不同種子開發商的經銷終端,都說自己的品種好。由于農作物品種的適應性受環境、氣候的影響非常大,僅憑一年的試驗示范種植是不夠的。而當地的農技推廣或種子管理機構由于種源和經費及人力的缺乏,無法進行新品種的試驗示范,當地的多數種子經營商又無能力從事新品種的試驗示范工作,因此造成家家都推新品種、效果好壞撞大運的惡劣局面,比如2008 年縣內一家銷售商盲目推廣某“吉字號”晚熟品種,造成玉米大面積倒伏嚴重減產甚至絕產,給農民造成相當嚴重的損失。
3.銷售終端人員素質差。自《種子法》實施以來,種子經營逐漸放開,終端銷售人員素質的高低是一個關鍵的環節,有的經銷商本身并不懂種子的特征特性,只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采取一些不當措施欺詐農民。主要表現有:一是盲目引進新品種,硬性推介從中獲取暴利。經銷商在沒有對新品種進行試驗示范的情況下,為求新品種的高額利潤,不管新品種在當地適應性如何,極力推廣新品種。二是惡意競爭,農民受損。不同的經銷商為奪市場,采取串貨壓價,以劣充優,在種子價格上做文章,農民購買的卻是劣質種子,到頭來吃虧的還是農民自己。三是逃脫責任。一些種子經銷商并無屬于自己的固定經營場所,在種子經營季節租賃門面,等種子銷售結束后立即撤走,一旦種子出現問題,購種者找人都難,更談不上索賠,這也給種子管理部門提出了難題。
二、對策
1.嚴格執行新品種審定制度。《種子法》規定,主要農作物的新品種在推廣前必須經過省級以上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的審定或認定,否則不準推廣經營。無論哪個單位或個人,必須認真貫徹《種子法》,杜絕違法事件的發生,凈化好種子市場。
2.嚴格把握新品種推廣應用的試驗示范程序。《農業技術推廣法》規定,新品種的推廣必須堅持先試驗示范后推廣的原則。堅持把好新品種的引種關,選出適合本地情況的當家品種,堅決杜絕越區引種。
3.加強對種子銷售終端的管理。(1)加強法規宣傳,增強種子經營者的法律意識,提高他們遵法守法的自覺性。(2)提高行業自律的能力,對新品種的宣傳推廣要依法進行,堅持良種良法配套和諧統一。(3)各級管理部門加大查處力度,對未審先推現象進行嚴厲查處,切實保護農民利益。□
(編輯/李舶)